彌蘭陀王問經

彌蘭陀王問經

是產生於公元前 1世紀西北印度的著名小乘佛教典籍。

前言部份


Milantuowang Wenjing
《彌蘭陀王問經》
Milindapaha

內容部份


小乘佛教著名典籍。產生於公元前 1世紀西北印度。原始語種不清,有梵語、混合梵語等不同說法。后形成南北兩本。南本約基本定型於 4世紀,即現流傳於南傳各國的《彌蘭陀王問經》,北本於東晉時傳入中國,即漢譯《那先比丘經》,內容相當於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約為南本的四分之一。此經以公元前 2世紀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國王彌蘭陀與印度佛教僧侶那伽斯那(即那先)二者問答的形式,闡述了輪迴業報論、涅解脫論、靈魂觀、佛身觀等一系列佛教理論問題。關於輪迴業報,此經認為,“人生死如車輪,展轉相生,無有絕對”,而人所作的善惡諸業,“如影隨身”,人的窮通壽夭“皆是前世宿命”所定。此經宣傳有一個獨立於肉體的統率性的識,這個識充當輪迴的主體(靈魂),它猶如“瀑流”綿延不絕、無常遷變。這是奧義書唯心主義哲學在佛教中的反映。《彌蘭陀王問經》涉及古代希臘與印度的關係,這對了解印度與希臘的思想交流有重要意義。此經現存有巴利語本和漢文本兩種,分別收入南傳巴利三藏藏外及漢文大藏經中。其中,巴利語本有僧加羅文本、泰文本、羅馬字本等不同文字的拼寫本多種,內容略有差異;漢譯有2卷本、3卷本兩種,另一種 1卷本已佚。此外還有英、德、日、法各種文字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