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白袍將軍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
- 北海公園白皮古松
白袍將軍
北海公園白皮古松
白袍將軍指位於團城承光殿前後的兩棵白皮古松。相傳,因為它們像兩位威武的將軍守衛在承光殿前後,所以乾隆御封它們為白袍將軍。
白袍將軍
“白袍將軍”下有1個古滲井的石頭蓋,園林工作者把它打開后,發現地溝比較深,像地道一樣,人在洞里只能爬行,洞的四周都是由青磚砌成的,表面上有一層厚厚的黑土。“白袍將軍”東邊的根系不是很好,且這邊的洞已經塌陷了。
這一發現使得園林工作者感到很意外,他們一直以為這些滲水井是用來滲排污水的。沒想到打開井蓋,露出的竟是一條找不到盡頭的涵洞。這條涵洞究竟有多長,其用途又是什麼呢?
為了探明涵洞的走向,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採用地球物理勘測用的電磁法對團城的雨洪灌排系統進行了探測,並對9個雨水口進行了標記。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教授房純綱介紹說,這台儀器是測大地電導率的,在大地均勻的時候,圖形就很均勻,如果是有鐵質之類的東西,那麼測出來的電導率就高,如果有空的地方電導率就低,排水溝一般是空的,所以測出來的電導率低,圖形上顯得比較暗。
這樣就第一次描繪出了一張涵洞的地下組成圖。探測顯示地面上井口所處的位置均是涵洞走向的轉折點,整個系統形成了一個英文字母“C”的形狀。專家推斷,這是收集雨水用的,在雨大的時候,這個由涵洞組成的雨洪系統即會發揮作用。
房純綱說:“古時的人之所以這麼設計,就是為了使地下水在團城流的時間盡量長。每個排水溝下面都有滲透性很好的磚,盡量多的水滲入地下,讓團城保持更多的水,這說明當時的設計思想是非常先進的。”涵洞有助於調節團城土壤的含水量,有利於古樹的生長。科研人員也從中找出了白皮松枝杈死亡的原因,採取了與古人設計思想相吻合的補救措施。
涵洞坍塌以後,使團城的集水和排水都受到了阻礙,水不能很快排下去,多餘的水會泡爛樹根。由於磚頭塌了但不能把地面換了,在復原時,工作人員就換了一個水泥圓管,稍微高出這個井,還按照原來的高度將它鑲嵌進去,將它封堵以後,白皮松就依然又恢復了青春活力。
古人設計的團城,就像一塊吸水的海綿把大量的雨水資源保留下來。專家測得在團城即使是一次降水量達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也不會形成徑流,雨水都會滲到地下。
如今降在城市裡的雨水,90%以上從下水道排走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每年北京要白白流掉6~7億噸雨水,而設計中的南水北調工程,也只能給北京帶來1~2億噸水。
李嘉樂表示,古代的這種做法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北京是個缺水的地方,團城這種辦法既滿足了樹的需要,又能夠充分利用降水。北京現在是種了很多樹、草,結果是人工去澆水,而讓很多雨水從陸上流走,最後還要修很多的下水道把水排走,古代的這些技術,我們完全應該繼承。
行走在中山公園的遊客,或許只注意到這片古柏的茂盛,實際上地面鋪裝的材料就是李嘉樂先生提議,仿照團城倒梯形磚製造的。李嘉樂說:“這個材料雖然不是粘土磚,是混凝土做的。但它有一個斜面,下面積比上面積收了一點,鋪上以後就會留出一個通氣的孔道,另外襯砌材料在水泥砂漿里加了30%的粗鋸末,這樣可以使它透水透氣。”
汲取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在今天變得越來越有意義。近年來在城市園林建設和小區建設上,用上了透水、透氣、防滑、腳感舒適的地磚,正逐步淘汰舊式地面鋪裝材料,為人們的生活營造一個舒適環境。
人們如果要把團城這種方式利用下來的話,不要將雨水排到污水管里,而是排到收集雨水的地方去,然後補給地下水以用來補給植物,同時它還能節約資源,更重要的是對北京的生態平衡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我們這代人計算不出來,但將來幾代人會意識到其重要性的。
小小的團城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假日的享受,更多的是帶給人們智慧的雨滴。雨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正逐漸被人們重視。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明確提出要利用雨水資源。2003年4月,北京市出台規定,所有的新建、擴建工程均應進行雨水利用工程的設計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