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蘭斌
史蘭斌
1970年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工作,1979年至1982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並於1982年獲得碩士學位。1993年被聘為副研究員,1999年被聘為研究員。
在1979年前主要根據對斷裂帶物質的研究,探討斷裂帶的活動方式、活動性質等,先後研究了山東嶗山劈石口斷裂、北京昌平下庄斷裂、郯廬斷裂帶的若干區段。
1979至1982年從事北京河防口斷裂帶與北石城斷裂帶的研究(研究生課題),系統研究了兩條斷裂帶從韌性剪切帶到脆性斷裂帶的活動歷史,其中在定量研究韌性剪切帶應力環境方面在國內起到了開創性作用。1986至1988年參加了國家重大攻關項目-三峽工程區地震活動性的研究,負責了其中的專題;在1989~1991、1991~1993連續兩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基岩區斷層最後一次活動的研究”的資助下,先後參加了大渡河大崗山電站區、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區、深圳水庫區、桑乾河石匣里水庫區、新疆烏魯瓦提電站等重大工程區的斷裂帶研究項目,在這些斷層的活動性質、方式、期次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結果外,此外還對斷裂帶物質測年結果的合理解釋提供了依據。1993~1995主持了地震聯合基金項目“岩石脆-韌性轉換變形與地震孕育過程的關係”,著力研究了新疆富蘊斷裂帶的糜棱岩、碎裂岩和假玄武玻璃,對該地古震源體的形成、發展演化和規模提出了看法,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和“地震學報”上。在“九五”和“十五”期間先後主持了三大活火山(雲南騰衝、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和瓊北第四紀火山的活動期次以及長白山天池火山噴發序列項目的有關專題,從岩石學特徵、地層特徵、岩石化學特徵等方面對這些火山的活動進行了研究,並發表了多篇文章。此外還參加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主持了地震基金課題,主要研究了華北地區、中國東部地區、中國東南部地區上地幔和下地殼的物理狀態、流變學特徵及岩石圈熱結構。
參加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國東部上地幔物理狀態研究-由幔源橄欖岩包體顯微構造分析獲得的信息”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變形岩石顯微構造研究在地質和地震科學中的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3); “基岩區斷層最後一次活動時間的研究”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