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新春
北京師範大學二級教授
現任北京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心理學部博士生導師,兒童閱讀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兼職有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暨學校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才研究會超常人才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寫作學會閱讀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席等,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百人工程”人才。主要從事教育與學校心理學(當代學習科學與有效教學,兒童閱讀發展與教學促進,科學教育與科技場館學習)、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心理諮詢與創傷心理干預,教師職業發展與心理健康,親職教育與家庭協同教養)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等國家與省部級科研課題和國際國內合作課題5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20多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譯著和科普著作等50餘部。其教學和研究成果曾榮獲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精品教材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全國教師教育優秀課程資源獎、朱智賢心理學獎等獎勵20餘項。
語言
漢語、英語
1986,09-1990,07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本科,學士學位
1990,09-1995,07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碩博連讀),博士學位
2000,09-2002,07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心理輔導博士班,在職研修兼行政協助
2005,07-2005,08 中共中央黨校,全國高校第五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學習
2005,12-2008,05 北京師範大學-台灣輔導學會心理諮詢實務高級研修班,在職研修兼課程統籌
2009,06-2009,07 北京市委黨校,北京市第二期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研修班,學習
1995,09-1998,06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講師
1996,09-1997,01 美國Illinois大學(UIUC)閱讀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1998,07-2001,11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心理學系黨總支書記
2001,11-2003,06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副院長,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
2003,07-2007,09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
2004,12-2005,01 英國Manchester大學教育學院訪問教授
2007,05-2007,06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學(UBC)教育學院訪問教授
2007,10-2009,11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長,兒童閱讀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
2008,11-2008,12 澳大利亞Melbourne大學國際課堂教學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2009,11-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兒童閱讀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
2010,07-2010,08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學(UBC)教育學院訪問教授
1. (2013—2017)殘疾人語言障礙與學習機制研究. 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88). 主持.
2. (2013—2017)殘疾兒童語言障礙的認知神經機制研究. 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2013年度開放課題(CNLYB1311). 主持.
3. (2014—2017)青少年的創傷后應激障礙與創傷后成長的結構及影響機制研究. 2014年度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5ZDA11). 主持.
4. (2015—2018)父親與母親教養投入對青少年心理適應影響的比較研究. 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2015年度重點課題(AFA15199). 主持.
5. (2016—2020)國民心理衛生素質及其提升機制與對策. 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6ZDA232). 子課題負責人(首席專家為江光榮教授).
6. (2015—2019)人際和諧心理健康促進技術研究. 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5ZDB139). 子課題負責人(首席專家為侯志瑾教授).
7. (2016—2020)共情陪伴與兒童早期關鍵經驗培養. 愛果實(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委託項目. 主持.
8. (2016—2021)兒童閱讀素養的測評與提升. 北京清源逸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主持.
9. (2016—2017)中學生心理輔導. 北京師範大學本科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建設項目. 主持.
(一)教育與學校心理學
(學習規律)
1. (2008-2010)中小學教師動機激發風格及其對學生自主型學習動機的影響. 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AIA08064). 主持.
2. (2006-2007)北京市家長對中小學生學習質量的看法. 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委託課題(YW0607). 主持.
3. (2005-2006)北京市普通中小學學生學習經驗調查. 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委託課題. 主持.
4. (2004-2009)學習與心理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創新群體計劃. 項目核心成員(申繼亮教授總主持).
5. (2002—2005)現代學習理論與學習方式變革的研究. 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EBA010432). 主持.
6. (2000-2002)學習策略的心理學研究與國家日語課程標準的研製.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子課題. 主持.
7. (1999-2001)學科能力培養與學生素質提高的教學心理學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九五”規劃專項任務(99JDXLX007)/ 內蒙古包頭市橫向合作課題. 主持.
8. (1997-2000)關於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心理學研究. 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 主持(第二).
9. (1993-1996)改革中小學語文數學教學體制的實驗研究. 國家教委“八五”博士點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主要承擔者.
10. (1991-1995)學科教學心理學的實驗研究. 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國家教委重點課題. 主要承擔者.
(語言發展)
11. (2015—2016)義務教育階段四、八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監測測試工具研製.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委託課題(2015AD011). 主持.
12. (2011—2015)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研究.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1JZD041). 子課題負責人(首席專家為舒華教授).
13. (2014—2015)義務教育階段四、八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監測工具研製與語文監測專項研究.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委託課題(2014AD009). 主持.
14. (2010—2013)漢語兒童語素意識的結構及其在閱讀發展中的作用——來自比較與追蹤的證據.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0-0246). 主持.
15. (2012—2013)義務教育階段四、八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監測測試工具研製.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委託課題(2012AD005). 主持.
16. (2010—2011)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監測工具研製.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委託課題(2010AD008). 主持.
17. (2009—2010)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監測工具研製.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委託課題(2009AD006). 主持.
18. (2007—2008)小學生閱讀成就測驗的編製. 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特徵調查”子課題. 主持.
19. (2006-2010)分享閱讀的理論深化與實踐推進的心理學研究. 北京迪科奕陽兒童閱讀顧問有限公司委託課題. 主持.
20. (2005-2006)平衡教學對學前兒童漢語詞素意識及閱讀理解發展的影響. 北京迪科奕陽兒童閱讀顧問有限公司委託課題. 主持.
21. (2001-2005)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Cultivating children's strategic reading. 美國Spencer基金課題. 主持(第二).
22. (2000—2003)兒童漢字學習與閱讀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兒童腦高級功能開發與素質教育若干重要問題的研究”子課題(95-專-09). 主持(第二).
23. (1999-2001) Facets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that enable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words. 美國Spencer基金課題. 主持(第二).
24. (1996-1999)Learning to Read Chinese:Effects of Meta-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Volume Of Reading o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in a Non-Alphabetic Writing System. 美國Spencer基金課題. 主持(第二).
(科學學習)
25. (2013—2017)我國科技場館教育工作者的勝任特徵模型與專業發展培訓體系的構建.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重點項目暨北京師範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重點項目(2012WZD05). 主持.
26. (2012—2014)兒童科技場館學習的發展特點與效果促進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122015). 主持.
27. (2009—2011)兒童校外科學教育狀況調查研究. 中國兒童中心“中國城市兒童校外科學教育狀況與實踐研究”子課題. 主持.
28. (2009-2010)“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的教育活動推進與資源集成開發.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委託項目. 主持.
29. (2009-2010)科技館員工的專業發展需求與“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的工作成效調查.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委託項目. 主持.
30. (2008-2009)“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的教育活動推進與培訓材料開發.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委託項目. 主持.
31. (2008-2010)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實驗)修訂.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委託項目. 核心成員(韋鈺院士總主持).
32. (2007-2008)“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的試點推進與效果評估.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委託項目. 主持.
33. (2007-2007)“科技館活動進校園”試點場館工作調研.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委託項目. 主持.
34. (2006-2008)中小學生科技場館學習的特點和影響因素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9073017). 主持.
35. (2006-2007)“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的培訓策劃與初步實施.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委託項目. 主持.
(教學研究)
36. (2012—2013)基於實習學校特色的教育教學活動方案研究——自主閱讀能力促進. 北京師範大學2011年度教學建設與改革項目(11-26). 主持.
37. (2009—2011)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項目. 主持.
38. (2004-2006)學習理論與教學.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主持.
39. (2003—2004)教育心理學. 教育部“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項目”. 主持.
40. (2001—2003)教育心理學.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設項目. 主持.
(二)臨床與諮詢心理學
(學生輔導)
41. (2011—2015)青少年創傷后成長的發展特點與促進研究——來自比較與追蹤的證據.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1JJD190006). 主持.
42. (2011—2012)嬰幼兒心理社會能力發展與促進. 中國兒童中心“成長橋”項目和“愛的教育”項目子課題. 主持.
43. (2010—2011)“中小學校園應激和危機事件心理干預指導綱要”研究.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委託課題. 核心成員(方曉義教授總主持).
44. (2008-2011)災后中小學生心理疏導研究.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08JZD0026). 項目協調人暨子課題負責人(林崇德教授總主持).
(教師健康)
45. (2006-2011)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特徵與其職業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百人工程”項目(06AgJY006). 主持.
46. (2003—2006)教師職業倦怠的特點、成因及其干預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博士點基金項目(03JB88001). 主持.
(親職教育)
47. (2008-2013)父親參與兒童教養行為的基本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基金項目(08JAXLX001). 主持.
48. (2010—2012)我國家庭、婚姻、親子關係問題的綜合篩查評估與干預示範研究.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9BAI77B05). 核心成員(同濟大學趙旭東教授總主持).
(教學研究)
49. (2013—2015)中學生心理輔導. 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項目. 主持.
50. (2009—2010)行為矯正. 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創新平台建設項目. 主持.
51. (2005-2007)心理諮詢與治療理論.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 主持.
52. (2003—2004)心理諮詢與治療叢書.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持.
2017
1. Li,H., Dronjic,V., Chen,X., Li,Y., Cheng,Y., & Wu,X.* (2017).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s a function of semantics, phonology, and orthography and as a predictor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doi:10.1017/ S0305000916000477. (SSCI,Q1,IF=1.642)
2. Cheng,Y.*,& Wu,X.(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hinese: A mediation mode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4): 672. doi:10.3389 /fpsyg. 2017.00672 (SSCI,Q2, IF=2.323)
3. Cheng,Y., Zhang,J., Li,H., Wu,X.,* Liu,H., Dong,Q., Li,L., Nguyen,T., Zheng,M., Zhao,Y., & Sun,P. (2017). Growth of compounding awareness predic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young Chinese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Grade 1 to Grade 2.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52(1),91-104. doi:10.1002/rrq.155 (SSCI,Q1, IF=1.596)
4. Zhou,X., Zhen,R., & Wu,X.* (2017). Assessing the latent structure of DSM-5 PTSD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fter the Ya’an earthquake. Psychiatry Research. DOI: 10.1016/j.psychres.2017.04.029 (SSCI,Q2, IF=2.528)
5. Zhou,X., Wu,X.*,& Chen,Q. (2017). Why did adolescents have sleep problems after earthquake?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of traumatic exposure, fear and PTS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 10.1111/sjop.12366 (SSCI,Q2, IF=1.284 )
6. Zhou,X., & Wu,X.* (2017). Latent structure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its temporal stability among Chinese children sample following an earthquake.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Doi: 10.1007/s12187-016-9441-8. (SSCI,Q2, IF=1.194)
7. Zhou,X. , Wu,X.*, Li,X., & Zhen,R. (2017). The role of posttraumatic fear and soci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severity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dolescent survivors after Yaan earthqua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 10.1002/ijop.12281 (SSCI,Q2, IF=1.876)
8. Zhou,X., An,Y., & Wu,X.* (2017). Longitudinal linkages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violent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26(3),231-243 . doi:10.1080/10926771.2016.1276113. (SSCI,Q4, IF=0.547)
9. Zhou, X., Wu, X.*, & Zhen, R. (2017).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dolescents after Ya’an earthquake: The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Practice, and Policy, 9(2),214-221 . http://dx.doi.org/10.1037/tra0000213 (SSCI,Q3, IF=1.584)
10. Zhou,X. , & Wu,X.* (2017).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negative vent as predictors of violent behavior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chidren survivors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0(1), 221-230. doi:10.1007/ s12187- 016-9383-1 (SSCI,Q2, IF=1.194),
11. Chen, J., & Wu,X*.(2017).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ollowing an earthquake: Latent transi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SSCI,Q2,IF=2.254)
12. Chen, J., & Wu,X*.(2017).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ollowing an earthquake: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oi:10.1111/camh.12175 (SSCI,Q3, IF=1.597)
13. Liu,C.,& Wu,X*.(2017). Dyadic effects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on coparenting in Chinese families: Based o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 10.1002/ijop.12274 (SSCI,Q2,IF=1.876)
14. 程亞華,李虹, 伍新春*,董瓊. (2017). 一年級漢語兒童語素意識與口語辭彙的雙向關係: 追蹤研究的證據. 心理科學,40(1),103-109.
15. 季嬌, 伍新春*,青紫馨. (2017). 非正式學習: 學習科學研究的生長點.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學報, (1),74-82.
16. 伍新春*,王瑩,張宜培.(2017). 科技場館教師勝任特徵模型的構建. 教師教育研究,29(4)
17. 周宵, 伍新春*,王文超,田雨馨.(2017). 社會支持、創傷后應激障礙與創傷后成長之間的關係:來自雅安地震后小學生的追蹤研究. 心理學報(已接受)
18. 陳紅敏,趙雷, 伍新春*. (2017). 情感強度不同的正性生活事件對情感反應和行為決策的影響. 心理科學,40(3),638-644.
19. 王文超,周宵, 伍新春*,曾旻,田雨馨.(2017). 創傷后應激障礙對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 心理科學(已接受)
20. 田雨馨,周宵, 伍新春*. (2017). 創傷暴露程度對青少年物質濫用的影響:創傷后應激障礙與依戀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已接受)
21. 周宵, 伍新春*,安媛媛,林崇德. (2017).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潛在結構分析. 心理發展與教育,33(2),206-215.
22. 周宵, 伍新春*,王文超. (2017). 青少年的樂觀與創傷后成長的關係:希望與反芻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3(3),328-336.
23. 周宵, 伍新春*,王文超,田雨馨.(2017). 社會支持對青少年創傷后成長的影響:狀態希望和積極重評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3(4)
24. 周宵, 伍新春*,王文超,田雨馨,曾旻. (2017). 青少年侵入性反芻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主動反芻的中介和希望的調節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已接受)
25. 曾旻,周宵, 伍新春*,陳傑靈. (2017). 創傷暴露程度對中學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影響: 控制感的調節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5(1),59-64.
26. 伍新春*,陳傑靈,蔚鵬霞,王文超. (2017). 青少年創傷后成長對其學業捲入的影響: 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已接受)
27. 劉暢, 伍新春*,鄒盛奇. (2017). 父母協同教養及其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學報,(4)
28. 劉暢, 伍新春*. (2017). 主客體互倚性的成對模式及其檢驗. 心理發展與教育, 33(1), 105-112.
29. 劉暢, 伍新春*,鄒盛奇. (2017). 青少年評價父母協同教養問卷的修訂及其信效度檢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已接受)
30. 伍新春. (2017). 在共情陪伴中提升教師的共情能力. 上海托幼, (4A), 14-15.
31. 伍新春. (2017). 在高質量陪伴中提高幼兒的共情能力. 上海托幼, (5A), 14-15.
2016
32. Cheng,Y., Zhang,J., Wu,X.,* Liu,H., & Li,H. (2016). A longitudinal cross-lagged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mong Chinese childre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7(9):1379 . doi:10.3389/ fpsyg. 2016.01379. (SSCI,Q1,IF=2.463)
33. Ji,J.*, Anderson,D., & Wu,X.(2016).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career decisions made by Chinese science museum educator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66(1),21–38. doi: 10.1177/ 0741713615609993 (SSCI,Q2, IF=0.780)
34. Zhou,X., Wu,X.*, & An, Y. (2016).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exposure and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after earthquake: The roles of fear and resilienc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12):2044. doi:10.3389/fpsyg.2016.02044 (SSCI,Q1,IF=2.463)
35. Zhou,X., & Wu,X.* (2016). Understanding the roles of gratitude and social support in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dolescents after Ya’an earthquake: A longitudinal study. 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101(10),4-8. doi: 10.1016/j.paid.2016.05.033 (SSCI,Q2, IF=1.951)
36. Zhou,X., & Wu,X.*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fter earthquake: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193(3),242-248. doi: 10.1016/j.jad. 2015.12.076 (SSCI,Q1, IF=3.570)
37. Liu,C., Wu,X*. & Zou,S.(2016). Parent’s rela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aternal involvement in Chinese famili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arent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7(6):940. doi: 10.3389/fpsyg.2016.00940 (SSCI,Q1,IF=2.463)
38. 趙英,程亞華, 伍新春*,阮氏芳. (2016). 漢語兒童語素意識與辭彙知識的雙向關係: 一項追蹤研究. 心理學報,48(11),1434-1444.
39. 李利平, 伍新春*,周寧寧,程亞華,阮氏芳. (2016). 漢語兒童讀詞者的認知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心理學報,48(10),1270-1281.
40. 李利平, 伍新春*,程亞華,阮氏芳. (2016). 語素意識對小學生閱讀流暢性的影響: 漢字識別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39(6),1398-1405.
41. 李利平, 伍新春*,熊翠燕,程亞華,阮氏芳. (2016). 元語言意識和快速命名對小學生漢字聽寫的影響. 心理發展與教育,32(6),698-705 .
42. 阮氏芳,李虹, 伍新春*,孫鵬. (2016).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越南大學生漢字部件意識的發展. 心理與行為研究,14(1),20-26+41.
43. 董瓊, 伍新春*,左莉.(2016). 閱讀暴露的科學測量及其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課程۰ 教材۰ 教法,36(12),54-60.
44. 伍新春,謝瑞波. (2016). 聽障兒童語言能力評估的現狀與展望.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14(4),271-274.
45. 季嬌,曾箏, 伍新春*. (2016). 我國科技場館教育人員勝任特徵的質性研究. 教育研究與實驗, (6),85-91.
46. 周宵, 伍新春*,曾旻,田雨馨. (2016). 青少年的情緒調節策略對創傷后應激障礙和創傷后成長的影響: 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 心理學報,48(8),969-980.
47. 伍新春*,周宵,陳傑靈,曾旻,田雨馨. (2016). 社會支持、主動反芻與創傷后成長的關係: 基於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蹤研究. 心理科學,39(3),735-740.
48. 陳紅敏,趙雷, 伍新春*. (2016). 情感強度不同負性生活事件對個體情感反應和行為決策的影響. 心理科學,39(1), 178-184.
49. 伍新春*,周宵,毋夢薇,陳傑靈,趙獻梓. (2016). 創傷暴露程度、主觀害怕程度對兒童創傷后應激障礙影響的追蹤研究: 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32(5),595-603.
50. 周宵, 伍新春*,曾旻,田雨馨. (2016). 社會支持、主動反芻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關係: 來自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蹤研究. 心理與行為研究,14(5),626-632.
51. 田雨馨,周宵, 伍新春*,曾旻. (2016). 創傷后應激障礙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 情緒調節策略的調節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4(3),480-483 .
52. 齊亞靜 ,伍新春*,胡博. (2016). 教師工作要求的分類——基於對職業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影響研究. 教育研究,37(2),119-126.
53. 齊亞靜, 伍新春*. (2016). 中小學教師工作重塑問卷的編製. 心理與行為研究,14(4),501- 506.
54. 齊亞靜, 伍新春*,王曉麗.(2016). 中小學教師工作重塑與工作投入的交叉滯後分析.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4(5),935-938+942.
55. 伍新春*,齊亞靜,余蓉蓉,臧偉偉.(2016). 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問卷的進一步修訂.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4(5),856-860.
56. 鄒盛奇, 伍新春*,劉暢. (2016). 母親守門員效應——概念結構、理論解釋與研究展望.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58(6),41-49.
57. 鄒盛奇, 伍新春*,劉暢. (2016). 父親關於自身教養價值的態度對其教養投入行為的影響: 一個有中介的調節模型. 心理發展與教育,32(2),166-174.
58. 劉暢, 伍新春*,鄒盛奇. (2016). 父母婚姻滿意度及其相似性對協同教養的影響: 基於成對數據的分析. 心理發展與教育,32(1),49-55.
59. 伍新春. (2016). 共情陪伴 奠定幼兒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 上海托幼,(11A),8-10.
2015
60. Cheng,Y., Zhang,J., Li,H*, Anderson,R., Ding,F., Nguyen-Jahiel,K, Shu,H., & Wu, X. (2015). Moving from recitation to open-format literature discussion in Chinese classrooms. Instructional Science, 43(6),643-664. doi:10.1007/s11251-015-9358-5 (SSCI,Q1, IF=1.426)
61. Cheng,Y., Li,L., & Wu,X.* (2015).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unding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knowledge in Chinese: A latent growth model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4): 440. doi:10.3389/fpsyg.2015.00440.(SSCI, Q1, IF=2.84)
62. Li,L., & Wu,X.* (2015). Effects of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 mediator role of reading fluency from grades 2 to 4. PloS ONE,10(3): e0114417. doi:10.1371/journal.pone.0114417 (SC1, Q1, IF=3.54)
63. Wu,X.*, Zhou,X., Wu,Y., & An,Y. (2015). The role of ruminat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dolescent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9):1335. doi: 10.3389/fpsyg.2015.01335. (SSCI,Q1, IF=2.84)
64. Chen, J., Zhou,X., Zeng,M., & Wu, X.*(201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study. PloS ONE,10(6): e0127241. doi:10.1371/journal.pone. 0127241 (SC1, Q1, IF=3.54)
65. Zhou,X., Wu,X.* (2015).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titude, deliberate rumination,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adolescent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6, 567–572. DOI: 10.1111/sjop.12237 (SSCI,Q2, IF=1.15).
66. Zhou,X. ,Wu,X.* & Chen,J. (2015). Longitudinal linkages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in adolescent survivor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A three-wave, cross-lagged study. Psychiatry Research, 228,107-111. DOI: 10.1016/j.psychres.2015.04.024 (SSCI,Q2, IF=2.69)
67. Zhou,X., Wu,X.*,Fu,F., & An,Y.(2015). Core belief challenge and rumination as predictors of PTSD and PTG among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7(4),391-397. DOI: 10.1037/tra0000031. (SSCI, Q2, IF=2.09)
68. Ying,L.*, Chen, C.,Lin, C.*, Greenberger, E., Wu,X., &Jiang, L. (201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child survivor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45(2),230-242. DOI:10.1111/sltb.12118. (SSCI, Q2, IF=1.40)
69. Jia, X.,Ying,L.,Zhou,X. ,Wu,X., &Lin,C*.(2015). Effects of extraversion, social support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n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loS ONE 10(3): e0121480. DOI:10.1371 /journal.pone.0121480. (SC1, Q1, IF=3.54)
70. 高欣羽,程亞華,李虹,張潔,丁鳳姣,Kim Nguyen-Jahiel,Richard C. Anderson,舒華, 伍新春,鄭明璐,崔彥梅. (2015). 小學生領導力自然萌芽與發展的實證研究. 心理科學, 38(3), 612-617.
71. 伍新春. (2015). 讀透文本, 正確處理讀寫關係. 小學語文,(7-8), 38-41.
72. 陳傑靈, 伍新春*,安媛媛. (2015). 創傷后成長的促進: 基本原理與主要方法.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 114-122.
73. 安媛媛,李秋伊, 伍新春*.(2015). 自然災害后青少年創傷后成長的質性研究——以汶川地震為例.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 107-113.
74. 周宵, 伍新春*,袁曉嬌,陳傑靈,陳秋燕. (2015). 青少年的創傷暴露程度與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關係: 核心信念挑戰、主觀害怕程度和侵入性反芻的作用. 心理學報, 47(4) , 455-465.
75. 李仁莉,戴艷*,林崇德, 伍新春. (2015). 中學生創傷后成長、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展趨勢: 心理復原力的預測效應. 心理發展與教育, 31(6),728-737.
76. 伍新春*,周宵,陳傑靈,曾旻. (2015). 主動反芻、創傷后應激障礙與創傷后成長的關係: 一項來自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長程追蹤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31(3),334-341. (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 2015年第11期, 74-82)
77. 伍新春*,周宵,林崇德,陳傑靈. (2015). 青少年創傷后心理反應的影響機制及其干預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31(1),117-127.
78. 周宵, 伍新春*. (2015). 小學生創傷后應激障礙對睡眠問題的影響: 積極認知的調節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13(2), 242-250.
79. 周宵, 伍新春*. (2015). 復原力與創傷后成長的關係: 基於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蹤研究.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3(5),773-777.
80. 周宵, 伍新春*,陳傑靈. (2015). 青少年的創傷后應激障礙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 復原力的調節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3(3),512-516.
81. 齊亞靜, 伍新春*,胡博. (2015). 中國內地與香港中小學教師的工作特徵.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9(4), 295-300.
82. 伍新春*,劉暢,胡艷蕊,郭素然,陳玲玲,郭幽圻. (2015). 父親教養投入問卷的編製及其信效度檢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3(4), 576-579.
83. 劉暢, 伍新春*. (2015). 協同教養的研究緣起、結構與評估.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3(1), 32-37.
2014
84. Ji,J., Anderson,D., Wu,X.,& Kang,C.(2014). Chinese family groups’ museum visit motiv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ijing and Vancouver.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57(1),81-96.
85. Zhou, X., Wu,X.*, & An,Y.(2014).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sleep problems in adolescent survivor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PLoS ONE,9(8): e104470. doi:10.1371/journal.pone. 0104470. (SC1,Q1,IF=3.54)
86. Ying,L., Wu,X., Lin,C*., &Jiang,L.(2014). Traumatic severity and trait resilience as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LoS ONE, 9(2): e89401. doi:10.1371/journal.pone.0089401. (SC1,Q1,IF=3.54)
87. Ying,L., Lin, C*., Wu,X., Chen, C., Greenberger, E.& An, Y.(2014). Trauma severity and control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dolescent survivor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6(2),192-198.(SSCI,Q2,IF=2.09)
88. 伍新春.(2014). 學習的本源與真義. 人民教育, (11), 8-11.
89. 鄭明璐, 伍新春*,李虹,程亞華.(2014). 協作推理討論——培養“集體智慧”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育學報, 10(2), 58-64,84.
90. 董瓊,李虹*, 伍新春,饒夏溦,朱瑾.(2014). 語素意識、語音意識和快速命名對學前兒童言語能力發展的預測作用: 來自追蹤研究的證據.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2), 207-211.
91. 陳鈺,李虹*,張潔,阮曉彤,饒夏溦, 伍新春.(2014). 書面字形在漢語低年級兒童口語辭彙學習中的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0(6), 616-623.
92. 伍新春.(2014). 漢語字詞學習與閱讀能力發展——了解“字”理,把握“學”理;掌握“詞”法,講求“教”法. 載郭華主編.《文化與教育》(P.145-171),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93. 伍新春,Jie Zhang,李虹,董瓊,張艷.(2014). 小學生漢語詞語結構意識測驗. 載申繼亮、陳英和主編.《中國教育心理測評手冊》(P.154-15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4. 季嬌, 伍新春,張軍.(2014). 學生對科學家形象的認知: 測量方法與影響因素.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96-102.
95. 季嬌, 伍新春*,燕婷.(2014). 探索職前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非正式學習情境的促進作用. 課程۰ 教材۰ 教法, 34(3), 106-112.
96. 安媛媛, 伍新春*,陳傑靈,林崇德.(2014). 美國9·11事件對個體心理與群體行為的影響: 災難心理學視角的回顧與展望.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5-13(摘錄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 2015年第1期, 83-85).
97. 周宵, 伍新春*,安媛媛,陳傑靈.(2014). 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戰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 反芻與社會支持的作用. 心理學報, 46(10), 1509-1520.
98. 伍新春*,周宵,劉淋淋,陳傑靈.(2014). 青少年的感恩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 社會支持與主動反芻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學, 37(5 ), 1148-1153.
99. 周宵,安媛媛, 伍新春*,陳和瓊,龍超敏.(2014). 汶川地震三年半后中學生的感恩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 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0(1), 68-74.
100.陳傑靈, 伍新春*,曾盼盼,周宵,熊國鈺.(2014). PTSD與PTG的關係: 來自汶川地震災區教師的追蹤研究證據. 心理發展與教育, 30(1), 75-81.
101.陳紅敏,趙雷, 伍新春*.(2014). 生活事件對情感和行為的影響。理論比較與啟示. 心理科學進展, 22(3), 492-501.
102.吳玉飛,安媛媛, 伍新春*,林崇德.(2014). 謹慎性人格對青少年創傷后成長的影響: 應對方式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2(4), 663-667.
103.姜帆,安媛媛, 伍新春*.(2014). 面向兒童青少年的創傷聚焦的認知行為治療: 干預模型與實踐啟示 .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2(4), 756-760.
104.周宵, 伍新春*,陳傑靈.(2014). 汶川地震四年半后青少年的感恩對學業捲入的影響: 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2(6), 1082-1086.
105. 伍新春,吳玉飛,安媛媛.(2014). 創傷事件反芻問卷. 載申繼亮、陳英和主編.《中國教育心理測評手冊》(P.394-3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6. 伍新春*,齊亞靜,吳亮,張迪.(2014). 中小學教師工作特徵問卷的編製.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1), 67-73.
107.齊亞靜, 伍新春*.(2014). 影響汶川地震災區教師職業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工作特徵因素: 跨時間的比較.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2(2), 301-305.
108.陳玲玲, 伍新春*,劉暢.(2014). 父母的婚姻滿意度對父親教養投入的影響: 父母協同教養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0(3), 268-276.
109.邢學瑋, 伍新春*,侯建芳,劉暢,陳玲玲.(2014). 父親的角色態度對其教養投入的影響: 母親態度類型的調節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30(4), 387-395.
110.劉暢, 伍新春*,陳玲玲.(2014). 父母協同教養問卷中文版的修訂及其信效度檢驗.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2(4), 727-730.
111. 伍新春*,陳玲玲,劉暢,邢學瑋.(2014). 我國父親教養投入的特點及其相關影響因素.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88-95.
112. 伍新春,劉暢,胡艷蕊,郭素然,郭幽圻,陳玲玲.(2014). 父親教養投入問卷. 載申繼亮、陳英和主編.《中國教育心理測評手冊》(P.546-55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13. 伍新春.(2014). 角色扮演是聯結故事角色與兒童的橋樑. 學前教育, (6), 12.
2013
114.Anderson, R. C., Ku, Y. -M., Li, W., Chen, X., Wu, X., & Shu, H. (2013).Learning to See the Patterns in Chinese Characters.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7(1), 41-56.
115.Ying,L., Wu,X., Lin, C., Chen, C.(2013). Prevalance and predica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ld survivors 1 year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2(9), 567-575.
116.An,Y., Fu,F., Wu,X*., Lin,C.,& Zhang,Y.(2013).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uroticism, avoidant coping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follow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Journal of Loss & Trauma,18(6),556-571.
117. 伍新春,吳思為,康長運.(2013). 學習理論的第三思潮——複雜科學視野下的學習與教學觀.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2(3), 169-176(摘錄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 2013年第4期, 149-150).
118.董瓊,李虹*, 伍新春,饒夏溦,朱瑾.(2013). 語素意識對漢語學前兒童言語技能發展的預測作用——追蹤研究的證據. 心理發展與教育, 29(2), 147-151.
119. 伍新春.(2013). 深入研究教材文本, 正確認識語言運用. 小學語文, (1-2), 13-17.
120.青紫馨, 伍新春.(2013). 學生在科技館的對話特點及先前知識的影響作用. 科普研究, 8(2), 49-53,79.
121.林崇德*, 伍新春,張宇迪,臧偉偉,周宵,戴艷.(2013). 汶川地震30個月後中小學生的身心狀況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 29(6), 631-640.
122. 伍新春*,張宇迪,林崇德,臧偉偉.(2013). 中小學生的災難暴露程度對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影響——中介和調節效應. 心理發展與教育, 29(6), 641-648(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 2014年第5期, 89-98).
123.程科,周宵,陳秋燕*,張晨光, 伍新春.(2013). 小學生創傷后應激障礙對攻擊行為的影響——應對方式的調節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29(6), 649-656.
124.安媛媛, 伍新春*,劉春暉,林崇德.(2013). 情緒性人格對青少年創傷后成長的影響——應對方式的中介和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29(6), 657-663.
125. 伍新春*,劉暢,郭幽圻,鄒盛奇.(2013). 小學生父親的人格特點對其教養投入的影響——婚姻質量、協同教養的多重中介作用.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68-73.
126.劉暢, 伍新春,陳玲玲,邢學瑋.(2013). 幼兒父母的原生家庭對其協同教養的影響——人際間變數及性別一致性的調節作用.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74-80.
127.郭素然, 伍新春*.(2013).社會關係模型在家庭研究中的應用. 心理科學進展, 21(3), 561-570.
2012
128.Zhang, J., Anderson, R. C., Wang, Q., Packard, J., Wu, X., Tang, S., & Ke, X. (2012).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words among speaker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33, 753-779.
129.Ying,L., Wu,X. & Lin,C. *(2012). Longitudinal linkages Between depressive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adolescent survivors follow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China: A three-wave,cross-lagged study.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33(4),416-432.
130.賴丹鳳, 伍新春*,吳思為,胡博.(2012). 我國中學教師激勵風格的表現形式與主要類型. 教師教育研究, 24(4), 19-24.
131.董瓊,李虹, 伍新春*,潘敬兒,張玉平,阮氏芳.(2012). 漢語發展性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相關認知技能缺陷.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6), 798-801.
132.伍新春,鄭明璐.(2012). 學生心理需求與閱讀. 中國教師, (7), 10-15(摘錄於《教育科學文摘》, 2012年第6期, 99-100).
133. 伍新春*,季嬌.(2012). 科學家刻板印象——研究與啟示.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5-12.
134. 伍新春*,季嬌.(2012). 青少年學生心目中的科學家形象: 研究現狀、干預措施及對我國科普工作的啟示. 載詹正茂主編《中國科學傳播報告(2012)》(科學傳播藍皮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42-54.
135. 伍新春*,李長麗,青紫馨.(2012). 促進校外與學校教育資源的整合. 中國德育, (2), 11-14.
136. 伍新春,李長麗,曾箏,季嬌.(2012). 科技場館中的親子互動類型及其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教育研究與實驗, (6), 88-92.
137.張晨光,陳秋燕,程科, 伍新春,林崇德.(2012). 社會支持在災區中學生創傷后成長中的中介效應檢驗.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9), 82-86.
138. 伍新春*,郭素然,劉暢,陳玲玲,郭幽圻.(2012). 社會變遷中父親職能的凸顯——基於生態系統理論的分析.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 56-62(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心理學》, 2013年第4期, 13-20).
2011
139.賴丹鳳, 伍新春*.(2011). 基於自我決定理論的教師激勵風格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19(4), 580-588.
140.賴丹鳳, 伍新春*.(2011). 支持自主型課堂——學生中心的教學模式. 教育研究與實驗, (1), 64-68.
141.賴丹鳳, 伍新春.(2011). 自我決定理論對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的闡述. 外語教學, 32(專刊), 93-94.
142.李虹, 伍新春*,張潔,鄭秋,朱瑾.(2011). 不同閱讀形式下拼音對兒童漢字學習和閱讀動機的長期影響. 心理科學, 34(2), 367-370.
143.李虹,饒夏溦,董瓊,朱瑾, 伍新春*.(2011). 語音意識、語素意識和快速命名在兒童言語發展中的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27(2), 158-163.
144. 伍新春,安媛媛.(2011). 指引學生髮展的領路人, 守護學生心靈的“特種兵”——論特級心理教師的角色、素養和能力. 中國教師, (12下), 12-13.
145.安媛媛,臧偉偉, 伍新春*,林崇德,周佶.(2011). 創傷暴露程度對中學生創傷后成長的影響——復原力的調節作用. 心理科學, 34(3), 727-732.
146.郭素然, 伍新春*,滕秀傑,張平.(2011). 自我對話與情緒智力的關係——自我意識的中介作用. 心理發展與教育, 27(5), 513-521.
147.郭素然, 伍新春*,郭幽圻,王琳琳,周蘭芳.(2011). 大學生反芻思維對消極情感和積極情感的影響——以孤獨感和情緒智力為例. 心理發展與教育, 27(3), 329-336.
148.郭素然, 伍新春*.(2011). 反芻思維——理論解釋、產生機制與測量工具. 中國特殊教育雜誌, (3), 89-93.
149.郭素然, 伍新春*.(2011). 反芻思維與心理健康.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5(4), 314-318.
150.倪士光, 伍新春*.(2011). 學習投入——概念、測量與相關變數. 心理研究, 4(1), 81-87.
2010
151.Zhang, J., Anderson, R.C., Li, H., Dong, Q., Wu, X, & Zhang, Y. (2010). Cross- language transfer of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 words. 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3, 311-336.
152.Kang,C., Anderson,D., & Wu,X. (2010).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school and museum education. Cultural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5(3), 665-684.
153.吳思為, 伍新春*,賴丹鳳.(2010). 初中生社會性學習目標的表現及對教師動機激發的啟示. 教師教育研究, 22(6), 41-47.
154.吳思為, 伍新春*,賴丹鳳.(2010). 青少年課外學習特點的分析與建議. 教育學報, 6(2), 77-81.
155.賴丹鳳, 伍新春*.(2010). 激將法。載舟抑或覆舟?——學生情感體驗在動機教學中的核心作用. 教育科學研究, (10), 43-44,57.
156. 伍新春*,賴丹鳳,吳思為.(2010). 試論學生情感體驗的指標價值——對“人民滿意的教育”評估指標的反思. 教育科學研究, (4), 32-35.
157.李虹 ,伍新春*,張潔,鄭秋,朱瑾.(2010). 不同閱讀形式在兒童讀寫能力發展中的作用. 心理與行為研究, 8(4), 263-267.
158.李虹 ,伍新春*,張潔,鄭秋,朱瑾.(2010). 不同形式分享閱讀對兒童字詞學習和閱讀動機的長期影響. 教育學報, 6(5), 89-95.
159.葉青青, 伍新春*.(2010). 在閱讀活動中訓練幼兒的漢語詞素意識. 教育導刊, (8), 41-44.
160. 伍新春*,季嬌,尚修芹,謝娟.(2010). 初中生的科學家形象刻板印象及科技場館學習經歷對其的影響.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 58-64.
161. 伍新春*,季嬌,曾箏,謝娟,尚修芹,胡艷蕊.(2010). 科技場館學習中社會互動的特徵及影響因素.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 79-83.
162. 伍新春*,林崇德,臧偉偉,付芳.(2010). 試論學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的構建.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 45-50(摘錄於《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 2010年第2期, 83-85;摘錄於《教育科學文摘》, 2010年第2期, 17-18).
163.倪士光, 伍新春,張巋.(2010). 森田療法取向團體輔導改善大學生面試焦慮的對照研究.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24(5), 375-379.
164.吳亮,張迪, 伍新春*.(2010). 工作特徵對工作者的影響——要求-控制模型與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的比較. 心理科學進展, 18(2), 348-355.
1. 伍新春著:《行為矯正》(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待出)。
2. 伍新春主編:《教育心理學》(教師教育精品教材叢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待出)。
3. Danny Wedding, Raymond J. Corsini著,伍新春等譯:《當代心理治療理論與應用》(第10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待出)。
4. David A.Kolb著,伍新春等譯:《體驗學習》(第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年(待出)。
5. Anita Woolfolk(安妮塔·伍爾福克)著,伍新春、張軍、季嬌譯:《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第1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6. Anita Woolfolk(安妮塔·伍爾福克)著,伍新春等譯:《教育心理學:主動學習版》(第1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7月。
7.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學(第3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
8. Carl R. Rogers(卡爾·羅傑斯), H. Jerome Freiberg(傑羅姆·弗賴伯格)著,王燁暉譯,伍新春審校:《自由學習》(第3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年3月。
9. 盧家楣、伍新春、桑標主編:《現代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
10. 伍新春主編:《心理健康教育(高一/高二/高三年級)》(河南省心理健康教材),鄭州:海燕出版社,2014年6月。
11. 伍新春主編:《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
12. Anita Woolfolk(安妮塔·伍德沃克)著,伍新春改編:《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學》(第11版,雙語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13. Anita Woolfolk(安妮塔·伍爾福克)著,伍新春、賴丹鳳、季嬌等譯:《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第1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14. David Allen主編,伍新春、管琳等譯:《學生學習評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15.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學(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
16. 王建中主編,馬喜亭、伍新春、鄧麗芳、喬志宏副主編:《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17. 伍新春主編:《中學生心理輔導》(全國高等院校教師教育核心課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18. 伍新春、管琳著:《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
19. 伍新春、龔雙江主編:《中職素質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20. 伍新春主編:《贏在青春起跑線叢書》(8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4月。
21. 伍新春主編:《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馬來西亞:馬來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22. (美)里德、貝格曼著,伍新春、夏令、管琳譯:《課堂觀察、參與和反思》(第5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
23. 伍新春、張軍編著:《教師職業倦怠預防》,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10月。
24. 姚本先、伍新春編著:《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年10月。
25. 伍新春、喬志宏主編:《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用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推薦教材)。
26. 伍新春、喬志宏主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用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推薦教材)。
27. Paul D. Eggen, Donald P. Kauchak 著, 伍新春、朱瑾、夏令、秦憲剛譯:《學習與教學策略》(第4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28. 張澤主編,王紅旗、伍新春副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3-6年級),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2008。
29. 張澤主編,王紅旗、伍新春副主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教學指南》(3-6年級),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2008。
30. 伍新春主編:《心理健康教育概論》(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31. Carl R. Rogers, H. Jerome Freiberg著,伍新春、管琳、賈榮芳譯:《自由學習》(第3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32. 鄭日昌、江光榮、伍新春主編:《當代心理諮詢與治療體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33. 伍新春、胡佩誠編著:《行為矯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34. Robert C. Reardon, Janet G. Lenz, James P. Sampson & Gary W. Peterson著,侯志瑾、伍新春等譯:《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5. David W. Johnson, Roger T. Johnson 著,伍新春、鄭秋、張潔譯:《合作學習》(第5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36. 伍新春主編:《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育部師範司組織審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37. 馮忠良主編,姚梅林、伍新春副主編:《心理學大辭典·教育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38. 伍新春、葉斌主編:《中職心理健康陽光教育》(學生用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 2005年7月修訂版(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
39. 伍新春、葉斌主編:《中職心理健康陽光教育》(教師用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 2005年7月修訂版(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
40. J.A. Middleton & P. Goepfert著,伍新春、張潔等譯:《數學教學的創造策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6月。
41. C.E.Weinstein & L. M.Hume著,伍新春、秦憲剛譯:《終身受用的學習策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年6月。
42. B.L.McCombs & J.E.Pope著,伍新春、秦憲剛、張潔譯:《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5月。
43. M.V.Covington & K.M.Teel著,伍新春、鄭秋、李虹、朱瑾譯:《學習障礙的消除策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年5月。
44. 辛濤、黃高慶、伍新春著:《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001年7月修訂版(推薦為“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教材”)。
45.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46. 李百珍(主編)、伍新春等編著:《學校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
47. 雷切爾·凱茨、伊麗莎白·埃里茨編著,伍新春譯:《大腦學習的高速公路:兒童早期的大腦開發》,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9年7月。
48. 伍新春、李紅文主編:《少兒心理自助400個怎麼辦》,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9年7月。
49. 鄭日昌、伍新春主編:《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委託編寫),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50. 伍新春主編:《高等教育心理學》(教育部人事司委託編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999年9月第2版。
51. 伍新春主編:《兒童培養指南》,濟南:明天出版社,1996年8月。
52. 向玉琴(主編)、王本路、伍新春等編著:《愉快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一)博士研究生課程
教育與學校心理學專業:教育心理學理論進展,教育心理學研究前沿
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心理諮詢與治療理論進展
教育博士: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方法,學習心理與輔導
(二)碩士研究生課程
教育與學校心理學專業:學習理論與教學,教育與學校心理學研究
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心理諮詢的理論與技術,行為矯正與治療
應用心理專業碩士:行為矯正原理與技術,親職教育與諮詢
心理健康教育碩士: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研究
(三)本科生課程
心理學專業課程:行為矯正/學生心理問題及其矯正/行為矯正與管理,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
教師教育課程:漢字中的心理奧秘,中學生心理輔導
1. 林崇德、伍新春、陳秋燕、戴艷、侯志瑾、喬志宏:災后中小學生心理疏導研究。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政府,2017。
2. 伍新春: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周宵)指導教師。北京師範大學,2017。
3. 伍新春:2014年北京師範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安媛媛)指導教師。北京師範大學,2015。
4. 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陳傑靈: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戰對創傷后成長的影響:反芻與社會支持的作用。《心理學報》2014年度優秀論文獎。《心理學報》編輯部,2015。
5. 伍新春、管琳: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第五屆朱智賢心理學獎。朱智賢基金會,2013。
6. 伍新春、管琳: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第四屆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北京市,2013。
7. 伍新春、曾箏、謝娟、康長運:場館科學學習——本質特徵與影響因素。北京市第六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2013。
8.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第二版)。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精品教材獎。教育部,2011。
9. 伍新春、管琳: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教育部,2011。
10. 伍新春: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教育部,2011。
11. 伍新春: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入選者。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委組織部,2009年。
12. 伍新春:勵耘獎學助學基金優秀青年教師二等獎。北京師範大學,2006年。
13. 伍新春: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全國教師教育優秀課程資源。教育部,2005年。
14. 舒華、伍新春:兒童漢字學習和讀寫發展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教育部,2003年。
15. 辛濤、黃高慶、伍新春著:《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作為林崇德教授主編《中小學學科教學心理學書系》之一)。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2002年。
16.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02。
17.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學。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政府,2002年。
18.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作為林崇德教授主編《應用心理學書系》之一)。北京師範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2002。
19.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作為林崇德教授主編《應用心理學書系》之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教育部,2002年。
20. 伍新春: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培養人選(2001-2006)。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1年。
21.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學(作為林崇德教授主編《應用心理學書系》之一)。第二屆全國教育圖書一等獎。2001年。
22.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學(作為林崇德教授主編《應用心理學書系》之一)。第五屆國家圖書獎。2001年。
23. 伍新春、王大順:高等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0。
24. 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結構化與定向化教學心理學原理。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教育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