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黎諾里
馬黎諾里
馬黎諾里,Marignolli,Giovanni dei
元朝末年來中國的羅馬教皇使者。義大利佛羅倫薩人,聖方濟各會士,是應元順帝之請,由教皇派出的最後一位出使中國的使節。
馬黎諾里(約1290年—?)
Marignolli,Giovanni dei
后至元二年(1336),元順帝妥歡貼睦爾遣拂朗人(Frank,元人對歐洲人的稱呼)安德烈及其他十五人出使歐洲,致書羅馬教皇;元朝阿速族顯貴、知樞密院事福定和左阿速衛都指揮使香山等人也代表教徒上書教皇,報告大主教孟特戈維諾已去世八年,請求速派才高德隆的繼任者前來主持教務。四年,使團抵教皇駐地阿維尼翁(在法國南部,羅馬教皇於1308年遷駐於此地)。教皇本篤十二世優厚款待元朝使者,使遊歷歐洲各地,並決定派遣馬黎諾里等率領數十人的龐大使團出使元朝和蒙古諸汗國。
同年底,馬黎諾里一行從阿維尼翁啟程,會齊元朝來使,先至欽察汗國都城薩萊(今俄羅斯伏爾加格勒附近)謁見月即別汗;繼續沿商路東行,經察合台汗國都城阿力麻里,於至正二年(1342)七月抵達上都,謁見元順帝,進呈教皇複信並獻駿馬一匹。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昂高八尺三寸,色漆黑,僅兩后蹄純白,曲項昂首,神俊超逸,被譽為"天馬"。元順帝大喜。命畫工周朗作《天馬圖》(清嘉慶年間此畫尚藏於內府),文臣揭傒斯作《天馬贊》,在廷文人多應制寫詩作序,時人嘆為盛事,歐陽玄作《天馬頌》、《天馬賦》、周伯琦作《天馬行》、陸仁有作《天馬歌》、秦約亦作《天馬頌》以記其事。"拂朗國進天馬"成為鬨動一時的大事。
馬黎諾里使團三十二人留居大都約三年,后堅請歸國,獲准乘驛至泉州,由海道西還,1353年返抵阿維尼翁,進呈元順帝致教皇克萊孟六世的國書。
1354年,馬黎諾里受德皇卡爾四世之召至布拉格,負責改修波希米亞編年史,便將他奉使東方的回憶插敘入書中。便將他奉使東方的回憶插敘入書中,著《波希米亞史》三卷。最後一卷追憶其出使中國的見聞。1820年,德人梅納特將這一部分輯出,刊于波希米亞科學學會會報,始為世人所知。題為《馬黎諾里奉使東方錄》即《馬黎諾里遊記》,它是元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名著。
他們在北京居留4年,1346年啟程返國。行前元順帝設宴歡送,賞賜物品、三年費用和良馬200匹。他們經杭州、寧波到達泉州。由泉州啟航,經印度、斯里蘭卡、霍爾木茲、巴格達、耶路撒冷、塞普勒斯,於1353年抵阿維南城,進呈元順帝致教皇克萊孟六世的國書。 1354年,馬黎諾里受日爾曼大帝查理四世之命,著《波希米亞史》三卷。最後一卷追憶其出使中國的見聞,經後人重新整理輯出。
《馬黎諾里遊記》對泉州作了這樣的記載:“刺桐城,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海港,也是一座令人驚奇的城市。方濟各會修士在該城有三座非常華麗的教堂,教堂十分富足,有一浴室,一棧房,這是商人儲貨之處。還有幾尊極其精美的鐘,其中二鍾是我命鑄造的,在鑄成懸掛時,舉行了隆重儀式。其中之一,即較大者,我們決定命之為約翰尼納,另一命之為安頓尼納,皆置於薩拉森人居住地中心。我們於聖斯提凡祭日離開刺桐。”他們所見到的教堂,一所由阿美尼亞婦人所建,一所由方濟各會泉州主教安德烈所建,鄂多立克到泉州時也見到一所教堂,另一所教堂不知誰建。這對研究元代方濟各會在泉州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說明當時泉州方濟各會的傳教士不僅佈道,有的還積極參與商業活動。□李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