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各

方濟各會和方濟女修會的創始人

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1182—1226,又稱亞西西的聖方濟各或聖法蘭西斯)天主教方濟各會和方濟女修會的創始人。方濟會又稱"小兄弟會"。他是動物、商人、天主教教會運動以及自然環境的守護聖人。傳說因著天主的聖意安排,在聖彌額爾總領天神的四十天齋期前,天主顯現異相,在他身上印下了耶穌受難時所承受的五傷(即雙手雙腳與左脅)用以感化罪人的硬心,使之痛改前愆而得救恩。聖方濟各的聖痕也是至今為止羅馬教廷徠唯一官方承認的聖痕。為了紀念他,美國舊金山使用他的名字(即聖弗朗西斯科)作為城市名。

人物生平


《聖方濟各受五傷聖痕》
《聖方濟各受五傷聖痕》
聖方濟各出生於富裕家庭。二十幾歲之前,為軍人和戰俘。他放棄財產和家庭,過清貧生活,進行隱修。
1208年起開始講道。許多人從他修道,1209年方濟會的托修會獲得教皇英諾森三世批准,正式成立。
1212年協助貴族婦女克拉雷成立克拉雷安貧會。
1219年去埃及傳教。造訪聖地耶路撒冷。
1224年見到耶穌后,他是第一位身上有聖痕的人。他的影響是被政治和財富所腐化的教會,幫助恢復人們對教會的深信不疑。
(照約旦·卡達拉尼的記載是1209年),瑪竇福音第十章第九節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他決定終生要神貧。那段福音的故事是耶穌告訴他的信徒要他們出去宣揚天國的來臨,他們宣揚時不需要帶錢,連走路的拐杖都不用帶,而且他們也不要穿鞋。
他穿著粗布衣服,赤腳,而且照著《聖經》的說法連拐杖也沒有,四處呼籲大家要反省悔過。很快的城內有名望的人士伯納多·昆特瓦雷把所有財產都貢獻出去來跟隨他,而在一年內陸續加入有將近十一個跟隨者。
他稱這些跟隨者為"fratres minores",在拉丁話中"小兄弟"的意思。方濟會修士有時候會被稱為Friars,這是由拉丁話的兄弟"fratres"轉來的。

個人生活


詳細介紹
聖方濟各
聖方濟各
貧窮微小的亞西西修道士聖法蘭西斯,以及他那群喜氣洋洋的跟隨者,構成了基督教會簡樸的另一模式。他們踏遍世界,內心沉醉於天主的愛中,充滿著狂喜之情。澎湃的喜樂乃是他們簡樸的標記。
他生於義大利古城亞西西富裕之家,年少時過著歡愉優悠的花花公子生活。
他是當地青年貴族的領袖,時常發起玩樂,狂歡飲宴。敏銳的法蘭西斯後來染上疾病,又參軍不遂,再加上其他原因,於是開始了一連串很長而且激烈的心靈掙扎。這掙扎在1206年達到最高潮。那時他父親非常憤怒,把他帶到主教面前,廢去了他的繼承權。
法蘭西斯就脫下所有衣服,赤身離開,決心順從主的呼召,過使徒式的貧窮生活。很多人看見他在迫害中仍然喜樂,聽見他自稱與「貧窮」女士結合,大受感動,成群結隊地跟隨年青的他。
法蘭西斯聽見這決定性的呼召后三年,有位十六歲的女郎顧蕾娜(Clara)想要加入這運動,於是組成了法蘭西斯會的婦女支會,通稱「貧窮女士」(Poor Ladies),或者「貧窮顧蕾娜」(Poor Clara)。
結果,這群快樂的男女成立了天主教中最浩大最有影響力的修會。
早期的法蘭西斯運動結合了神秘的默想與傳教的熱誠,這情況並不平凡。沙撥((Paul Sabatier)也許是撰寫聖法蘭西斯傳作者中最權威的一位,論到法蘭西斯的傳教熱誠時寫著說:「他滿足快樂,越來越覺得必須叫別人也與他分享,並且要到地的四極去宣揚地怎樣獲得這快樂」。
他滿懷熱情,走過義大利許多地方,又到埃及向蘇丹傳道,也曾設法在西班牙的回教徒中服務。法蘭西斯是位很有魅力的演說家,而他深刻的信仰以及閃閃發光的熱愛,在人心中激發起近乎瘋狂的熱情。
他派出他的小弟兄(Brothers Minor)到歐洲和摩洛哥各地傳道,稱那謙卑的隊伍為「天主的變戲法者」。他們的責任是「復興人心,引導他們進入屬靈的喜樂中」。
聖方濟會不單傳教,也歌唱。他們充滿熱情喜悅,崇拜時常常達到心醉神迷的狂喜地步。
法蘭西斯具有詩人的心靈,時常即興作出讚美詩,最著名的一首乃是「太陽頌」,與太陽兄弟、月亮姊妹、風兄弟、水姊妹一同慶祝。那是一首歡樂的崇拜詩,頌揚天主為所有美善事物的創造主。
熱愛受造物顯然是這些簡樸修士的一個記號。
他們的生活與大地很接近,而且特別喜歡大自然。有一次,法蘭西斯與墨瑟奧修士(Brothe,Masseo)往一條小村子討麵包。回程時,他們拿著幾片乾麵包皮,四處尋找可以取飲的水泉;終於找到了,並有一塊平坦的石頭做桌子。
他們吃這微薄的食物時,法蘭西斯好幾次感嘆地說:「墨瑟奧弟兄啊!我們真不配享受這樣大的寶貝!」最後,墨瑟奧修士忍無可忍,禁不住抗議說:「這麼貧乏的處境實在不能稱為寶貝,既沒有檯布又沒有餐刀,沒有碟子,沒有湯碗,沒有房屋,沒有餐桌!」法蘭西斯興奮地回答:「那正是我認為極大的寶貝。沒有一件東西是用人工做成的。這裡的一切東西,都是天主所供應一一烤過的麵包,美好的石桌,清洌的泉水,都是明證。」他們高高興興地吃完了食物,然後繼續向法國前進,「歡喜快樂,歌頌上主」。
歡樂的信靠是他們簡樸的特色。有一次,法蘭西斯聚集了約五千個聖方濟會的修士,在一片空曠的平原上舉行露營大會,聖道明(St,Dominic)以及好幾位著名人物都前來參觀。會議到了某一程序時,法蘭西斯站起來,發表一篇動人的講章。結束時他吩咐所有修士:「不要為吃喝或身體的其他需要掛慮擔心,只要全神貫注禱告天主,讚美。把一切身體的掛慮交給基督,因為他特別眷顧你們。」聖道明聽了這話,心中不安,覺得這命令似乎不夠謹慎。然而不久后,周圍各城的居民陸續來到,帶來豐富的食物。
一個慶筵接著開始,所有修士都為天主的預備高興感謝。聖道明大受感動,謙和地跪在法蘭西斯面前,說:「天主實在看顧這些聖潔微小的窮人,我以前竟不了解。我答應,從今以後遵守福音的聖潔貧窮召命」。
法蘭西斯懂得何謂喜樂,不過那種喜樂是根源於十字架,而不是逃避十字架。有個可喜的故事說到法蘭西斯如何教導利奧修士|(Brothe,Le。)完全喜樂的意義。
一次,他們兩人在嚴寒的雨中同行,法蘭西斯逐一提醒利奧什麼是一般人相信會帶來喜樂的事物,每次都加上一句:「完全的喜樂不在其中。」最後利奧捱不住了,就問:「我奉天主的名懇求你,請告訴我完全的喜樂究竟在哪兒?」於是法蘭西斯開始列舉他所能想像到的最屈辱、最自貶的事物,每次都加上一句:「利奧弟兄啊!你把這個寫下來,完全的喜樂就在其中。」結束時他向利奧解釋:「聖神的恩典和才幹中,最要緊的是要能克服自己,並且甘心樂意因為愛基督的緣故,忍受痛苦、侮慢、屈辱、艱辛」。
聖法蘭西斯的生平給我們提示了一種健全的獨身模式(不健全的獨身例子在教會史中罄竹難書)。獨身這事不可等閑視之。
坦率地說,有些簡樸的生活模式,獨身是必須的條件。假如法蘭西斯不是獨身,也不可能做到他所做過的一切。耶穌亦然。
獨身不是簡樸本身必要的因素,然而某些簡樸的模式,則非是獨身不可。假如我們想要過像法蘭西斯那樣的生活,最好不要結婚;如果想要結婚,那麼最好不要試行像法蘭西斯那樣生活。
因為不了解這簡單的事實,人類社會已造成了許多痛苦不幸。
法蘭西斯和聖方濟修士懂得上主的喜樂。他們的記號是單純的愛和歡樂的信靠。他們以興奮快樂的心對抗物質主義以及心懷二意的精神。當代最需要的乃是這種滿有勝利喜樂之簡樸。
聖潔的貧窮法蘭西斯的一生充滿了傳奇性,但造就他豐盛生命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對「貧窮」與「和平」的堅持,這是他自聖經,尤其是耶穌教導的體會。
法蘭西斯曾對他的同伴們說:「一旦我們擁有什麼,就需要武器保護它們和我們自己,這是為什麼會有許多爭吵、戰禍及法律訴訟的原因。這些事,使我們失去了造物主之愛,也使得鄰舍反目成仇。對我們這小群人而言,我們已完全融入『不擁有世上任何短暫物質』的生活中。」他又說:「造物主已呼召我們,過著貧窮和一無所有的生活,為要施行拯救的計劃』。
為我們與世界立約:『我們給世界一個好榜樣,世界供應我們所需』。讓我們堅持這聖潔的貧窮,這是一條窄路,卻是通向完全與永恆之福的保障。」他融入自然的生態生活。法蘭西斯與其同伴,除了外出講道、作工、乞討、照顧貧病外,其它的時間,就是在曠野自然中靜思、默想、祈禱及親近造物之主。
他常有數周,甚至長達40晝夜的獨處、禁食生活,在這樣的時間裡,他必然由周遭自然環境中,體會到人與生物及人與造物者的親密關係。
法蘭西斯的故鄉山谷青翠秀麗,再加上他敏銳的心靈,以及喜好創作吟詠詩歌,就更使得他與自然有著融為一體的關係。他對自然生物之愛,遠超過羅曼蒂克的情感,我們可由他創作的詩歌及一些軼事中略窺一二,尤其是他那首傳頌數百年的「太陽頌」(Canticle of the Sun),更突顯了他那擁抱,關愛萬物的剔透心靈。
他不只是愛有生命之物,對無生命的萬有,也看到他們內在所貫穿的永恆生命,更體會到自己(人)與他們之間的依存關係。他在每一樣受造物中,在每一種自然脈動里,法蘭西斯都看到原創者的形像與祝福,他沒有現代環保運動的「回收」、「減廢」、及「生態保育」觀念,但他卻完全融入有生命、無生命、死亡及永恆之中。
與大自然
聖方濟各
聖方濟各
聖方濟各反對殺生,認為動物也應該被愛護。很多聖方濟各生平的故事是和他對動物的愛有關。關於聖方濟各對於大自然的關懷最有名的故事大概是在小花(Fioretti)一書中提到的,說到關於聖方濟各和鳥的故事,《小花》一書搜集了在聖方濟各死後的多種傳聞及民間故事。一天聖方濟各和他的伴侶們在旅途上看到了路的兩邊的樹上有很多鳥,他告訴他同伴們說“你們等我,我要去對我的鳥姊妹傳教。”鳥在他傳教的時候圍繞著他,被他的聲音吸引,一隻都沒有飛走,聖方濟各對他們說:“我的鳥姊妹,你們受助於天主太多了,所以你們一定要隨時隨地感謝上主。為了他給你們自由在天空飛翔,為了他給你們衣裳…你們不用耕種不用收割上主就餵了你們,給你們河流和泉水止渴,給你們山谷遮蔭,給你們高樹築巢。你們雖不知道如何縫紉或編織,上主就幫你和你後代制好了衣服。因為主如此愛你們,他對你們滿是恩惠。因此,永遠要讚美天主。”
一次在克雷喬附近,有一個弟兄帶來一隻掉進陷阱中的小兔子。當聖方濟各看到這隻小兔子時,他“充滿溫柔”地說:“兔子兄弟,到我這兒來。你怎麼能讓人抓住呢?”那位抱著小兔子的弟兄放下兔子,這隻兔子蹦向聖方濟各懷裡。聖方濟各以“母親的慈愛”撫摸著小兔子,最後把它放在地上,讓它蹦回樹林。在猶豫著蹦了幾下后,小兔子又轉回身來,蹦到聖方濟各的身邊。這樣重複了好幾次,直到聖方濟各叫一個弟兄將小兔子帶到遠處放掉它。當聖方濟各走訪佩魯賈湖上的島嶼時,也有另一次類似的他與兔子的故事發生。
有一次,聖方濟各坐在賴蒂湖上的一隻船中。一個漁民抓住了一條魚,把它送給聖方濟各當作禮物,聖方濟各很高興地接受了這禮物,把它放在手臂上,管它叫“兄弟”,然後他把它放回了水中。他這麼做的時候還在讚美上帝。有一段時間,那條魚不肯離開,只是在船附近遊動,在水中嬉戲,直到聖方濟各讓它離開時,它才離開。
一次,他遇見一個去市場的男人,抱著兩隻捆綁著的羊羔,聖方濟各聽到羊羔的叫聲深受感動,而且“他像母親對待哭喊的孩子一樣,撫吸它們。”“你為什麼要折磨我的羊羔兄弟呢?“聖方濟各問那個男人,“還這樣捆著它們,吊著它們?”“我要把它們帶到市場上賣掉,因為我需要錢。”這個男人回答道。“那結果它們會怎麼樣呢?“聖方濟各繼續問。那個男人回答道:“買主會殺了它們,然後吃了它們。”“不!”聖方濟各脫口而出:“這可不行!”他脫下自己的斗篷,這件斗篷製作精良,質地上乘,他是因天冷而借來的。他走到這男人面前。把斗篷扔給了他,說:“你拿著我的斗篷,當作買金,把羊羔給我。“那男人覺得這筆生意太划算了,立刻答應了。聖方濟各想了一會兒,他如何處理這兩隻羊羔呢?徵得他的同伴同意以後,他又把這兩隻羊羔還給了那個男人,但在歸還之前,他要這位男人答應他永遠不會出賣和宰殺這兩隻羊羔。
即使是徠蟲子,也是聖方濟各同情的對象。一天,他閱讀了一篇有關耶穌的文章,文章引用耶穌的話:“我是蟲子,不是人。”從那時起,當他看見路上的蟲子,他就會彎下腰來撿起蟲子,把它安全地放在一旁,防止旅行者走路時踩傷它們。這最後一個故事揭示了聖方濟各種生態感情的本質。對聖方濟各而言,自然是他與他的信仰的鮮活象徵。
由於聖方濟各提倡不殺生與保護動物,據傳說,聖方濟各能與動物交談,是動物的守護神,他曾為動物佈道,還馴化了一匹狼。聖方濟各於1226年10月4日前夜去世,這一天就成了教徒對他表示紀念的齋日。也正因此,這一天(即每年10月4日)被定為世界動物日。

個人作品


和平祈禱文

主啊,
請將我塑造成和平工具。
哪裡有傷害,讓我傳達寬恕。
哪裡有仇恨,讓我播種愛德。
哪裡有疑惑,讓我提供望德。
哪裡有絕境,讓我帶去喜樂。
主啊,
請賞賜我所夢寐以求的。
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
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
不是被人愛,而是去愛人。
因為
只有給予,我們才會獲取。
去原諒,我們才會被寬恕。
死於舊我,才會獲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