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聖經的結果 展開

聖經

聖經

《聖經》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后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作品目錄


舊約全書
希臘文(拉丁字母轉寫)拉丁文英文英文縮寫中文(天主教譯)中文(新教譯)
GenesisLiber GenesisGenesisGn創世紀創世記
ExodosExodusExodusEx出谷紀出埃及記
LevitikonLiber LeviticusLeviticusLv肋未紀利未記
ArithmoiLiber NumeriNumbersNb / Nm戶籍紀民數記
Deuteronomion
Liber
Deuteronomii
DeuteronomyDt申命紀申命記
IesousLiber IosueJoshuaJos若蘇厄書約書亞記
KritaiLiber IudicumJugesJg / Jgs民長紀士師記
RouthLiber RuthRuthRt / Ru盧德傳路得記
Basileion A
Liber
I Samuelis
Samuel I1 Sm撒慕耳紀上撒母耳記上
Basileion B
Liber
II Samuelis
Samuel II2 Sm撒慕耳紀下撒母耳記下
Basileion C
Liber
I Regnum
Kings I1 Kg列王紀上列王記上
Basileion D
Liber
II Regnum
Kings II2 Kg列王紀下列王記下
Paraleipomenon A
Liber
I Paralipomenon
Chronicles I1 Ch編年紀上歷代志上
Paraleipomenon B
Liber
II Paralipomenon
Choronicles II2 Ch編年紀下歷代志下
Esdras ALiber EsdraeEzraEzr厄斯拉德上以斯拉記
Esdras BLiber NehemiaeNehemiahNe厄斯拉德下尼希米記
TobitLiber ThobisTobitTb多俾亞傳
托比傳
(新教無此經卷)
IoudithLiber IudithJudithJdt友弟德傳
猶滴傳
(新教無此經卷)
EstherLIber EsterEstherEst艾斯德爾傳以斯帖記
Makkabaion A
Liber I
Makkabaeorum
Maccabees I1 Mc瑪加伯上
馬加比上
(新教無此經卷)
Makkabaion B
LIber I
MakkabaeorumI
Maccabees II2 Mc瑪加伯下
馬加比下
(新教無此經卷)
IobLIber IobJobJb約伯傳約伯記
Psalmoi
Libe
Psalmorum
PsalmsPs聖詠集詩篇
Paroimiai
Liber
Proverbiorum
ProverbsPrv箴言箴言
Ekklesiastes
Liber
Ecclesiastes
QohelethQo訓道篇傳道書
Song-of-Songs雅歌
Sophia
Salomonos
Liber SapientiaeWisdomWs / Wis智慧篇
所羅門智訓
(新教無此經卷)
Sophia SiraxEcclesiasticusEcclesiasticusSir德訓篇
便西拉智訓
(新教無此經卷)
EsaiasLIber IsaiaeIsaiahIs / Ies依撒意亞先知書以賽亞書
IeremiasLiber IeremiaeJeremiahJr / Jes耶肋米亞先知書耶利米書
ThrenoiLamentationesLamentationsLm耶肋米亞哀歌耶利米哀歌
BarouchLiber BaruchBaruchBar巴路克書
巴錄書
(新教無此經卷)
Iezekiel
Prophetia
Ezechielis
EzekielEz厄則克爾先知書以西結書
Danie
Prophetia
Danielis
DanielDan達尼爾先知書但以理書
HoseeProphetia OseeHoseaHos歐瑟亞先知書何西阿書
IoelProphetia IoelJoelJoel岳厄先知書約珥書
AmosProphetia AmosAmosAm亞毛斯先知書阿摩司書
Abdias
Prophetia
Abdiae
ObadiahOb亞北底亞先知書俄巴底亞書
IonasProphetia IonaeJonahJon約納先知書約拿書
Michaias
Prophetia
Michaea
MIchahMi米該亞先知書彌迦書
Naoum
Prophetia
Nahum
NahumNa納鴻先知書那鴻書
Ambakoum
Prophetia
Habacuc
HabakkukHab哈巴谷先知書哈巴谷書
Sophonias
Prophetia
Sophoniae
ZepaniahZep索福尼亞先知書西番雅書
Haggaios
Prophetia
Aggaei
HaggaiHg哈蓋先知書哈該書
Zacharias
Prophetia
Zachariae
ZechariahZec匝加利亞先知書撒加利亞書
Malachias
Prophetia
Malachiae
MalachiMal瑪拉基先知書瑪拉基書
新約全書
希臘文(拉丁字母轉寫)拉丁文英文英文縮寫中文(天主教譯)中文(新教譯)
Kata MatthaionEv. S. MatthaeumMatthewMt聖瑪竇福音馬太福音
Kata markonEv. S. MarcumMarkMk聖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
Kata LoukanEv. S. LucamLukeLk聖路加福音路加福音
Kata IoannenEv. S. IoannemJohnJn聖若望福音約翰福音
Praxeis
Apostolon
Actus
Apostolorum
ActsAc宗徒大事錄使徒行傳
Pros RomaiousEp. ad RomanosRomansRom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羅馬書
Pros
Korinthious A
Ep. I ad
Corinthios
Corinthians I1 Co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哥林多前書
Pros
Korinthious B
Ep. II ad
Corinthios
Corinthians II2 Co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哥林多后書
Pros GalatasEp. ad GalatasGalatiansGal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加拉太書
Pros EphesiousEp. ad EphesiosEphesiansEph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以弗所書
Pros
Philippesius
Ep. ad
Philippenses
PhilippiansPhil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腓立比書
Pros Kolossaeis
Ep. ad
Colossenses
ColossiansCol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歌羅西書
Pros
Thessalonikeis A
Ep. I ad
Thessalonicenses
Thessalonians I1 Thes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前書帖撒羅尼迦前書
Pros
Tessalonikeis B
Ep. II ad
Thessalonicenses
Thessalonians II2 Thes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後書帖撒羅尼迦后書
Pros Timotheon A
Ep. I ad
Timotheum
Thimothy I1 Tm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得人前書提摩太前書
Pros Timotheon B
Ep. II ad
Timotheum
Thimothy II2 Tm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得人後書提摩太後書
Pros TitonEp. ad TitumTitusTi聖保祿宗徒致弟鐸人書提多書
Pros Philemona
Ep. ad
Philemonem
PhilemonPhlm聖保祿宗徒致費肋孟人書腓利門書
Pros HebraiousEp. ad HebraeosHebrewsHeb致希伯來人書希伯來書
Iakobou EpistoleEp. IacobiJamesJm雅各伯書雅各書
Petrou Espitole AEp. I PetriPeter I1 Pt伯多祿前書彼得前書
Petrou Espitole BEp. II PetriPeter II2 Pt伯多祿后書彼得后書
Ioannou
Espitole A
Ep. I IoannisJohn I1 Jn若望一書約翰一書
Ioannou
Espitole B
Ep. II IoannisJohn II2 Jn若望二書約翰二書
Ioannou
Espitole C
Ep. III IoannisJohn III3 Jn若望三書約翰三書
Iouda EspitoleEp. IudaeJudeJude猶達書猶大書
Apokalypsis
Ioannou
Apocalypsis
Ioannis
Revelation /
Apocalypse
Rv若望默示錄啟示錄
世界上共有一千八百多種語言的聖經譯本,幾乎所有民族的語言,甚至地區方言都已包羅。其中二百八十多種是全本的新舊約,五百九十多種只有新約部分,九百二十多種是單行本或選輯本。

古代譯本


希臘文譯本:從公元3世紀俄利根(Origen)編纂的六經合編(Hexapla)可知,古代至少有七種希伯來聖經的希臘文譯本,分別是《七十子譯本》、亞居拉譯本、狄奧多田修正本、辛馬庫譯本、第五譯本、第六譯本和第七譯本。由於原稿早已散佚,現在只能從古代教父的一些著作和敘利亞文譯本的六經合編中了解前四種譯本的一些情況。其中《七十子希臘文譯本》(Septuagint,簡寫為LXX),或稱《七十子譯本》,是最早的《舊約》譯本。
亞蘭文譯本:公元前586年猶大國滅亡,以色列人淪為巴比倫人的囚虜。此後他們長時期生活在異鄉,逐漸習慣了流行於巴比倫和波斯帝國的亞蘭語,而對自己的希伯來母語日益生疏,以致在他們返國初期,以斯拉和利未人給百姓念律法書時,需要一面念一面用亞蘭語解釋,方能使之明了經文的含義。從公元前2世紀起,這種經口頭解釋的聖經被書寫下來,成為亞蘭文釋譯本聖經,統稱“他而根”(Targum)。
古敘利亞文譯本:古敘利亞文是亞蘭文的一種方言,耶穌時代使用於今天敘利亞、伊拉克、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北部及土耳其東部一帶。公元2世紀,舊約被翻譯成古敘利亞文。這種譯本至今仍被敘利亞、伊朗、印度的一些基督教教派使用。現知古敘利亞文譯本有以下四種:別西大譯本(Peshitta)、非羅森諾譯本(Philoxenus)、六經合編譯本、敘利亞文巴勒斯坦譯本。
拉丁文譯本:據考證,公元2至3世紀就有了古拉丁文譯本,數量不下38種,都是從《七十子希臘文譯本》轉譯而來。最重要的拉丁文譯本是隨後譯成的《拉丁文通俗譯本》,又稱《武加大譯本》(Vulgate,原文為“通俗”、“普通”)。
新約譯本:到公元3世紀中葉,新約已經有了拉丁文、敘利亞文和科普特文譯本。它們都是從希臘文直接翻譯過來。拉丁文新約的主要譯本是耶柔米(Jerome)於公元382年譯成的《拉丁文通俗譯本》(或稱《武加大譯本》)。敘利亞文的主要譯本是《別西大譯本》,大約在公元4世紀末葉成書。科普特文《新約》譯本有四種方言抄本留存至今。其他《新約》譯本還有:以拉丁文譯本為基礎譯成的普羅旺斯文(Provencal)和波西米亞文(Bohemian)譯本;以敘利亞文譯本為基礎的亞美尼亞文譯本、衣索比亞文譯本、波斯文和索格底文(Sogdian)譯本;兼有敘利亞文和科普特文淵源的阿拉伯文譯本和努比亞文(Nubian)殘篇;公元4世紀依據希臘文原文(亦參照拉丁文譯本)譯成的哥特文譯本,以及公元10世紀從希臘文譯出的斯拉夫文(Slavonic)譯本。

中世紀後期


中世紀後期,又有一批新的聖經譯本相繼問世,譯者多是對天主教會不滿的下層教士。12世紀末,法國商人瓦勒度把聖經譯成普雲士文(一種法國南部方言)。14世紀下半葉,英國早期宗教改革的先鋒人物之一威克里夫首次將全部聖經從拉丁文譯成英文。到了15世紀,德文、義大利文、捷克文、荷蘭文、西班牙文的《新約》和聖經全書先後與讀者見面。這些新譯本的出現,促進了宗教改革的產生。當時新教領袖的一條重要戰線就是翻譯和出版聖經。因各種新版聖經動搖了拉丁文《武加大譯本》的獨尊地位,翻譯者們有的遭到追捕,有的被判死刑,有的被迫逃往國外,有的則轉入地下工作。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聖經翻譯的“黑暗時期”。德國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嚴詞否認教會解釋聖經的絕對權威,主張教徒通過閱讀聖經原文與上帝直接建立聯繫。為滿足普通民眾讀經的需要,他以清新明快的文字將聖經譯成德文,1522年譯出《新約》,1532年譯出全部聖經。這部聖經成為德國近代語言文字的最佳範本。宗教改革時期聖經英譯的最初成果是《丁道爾譯本》(1525或1526)。丁道爾譯經時遭到英國天主教會的迫害,為逃避追捕而流亡德國,冒著生命危險譯出《新約》和《舊約》中的“五經”和《約拿書》,隨後被天主教會抓獲,送上火刑柱。之後,英國又出現《科威戴爾譯本》《馬太譯本》《大型聖經》《日內瓦聖經》《主教聖經》等重要譯本。但隨著宗教改革的深入,聖經翻譯有時也得到英王的支持。《馬太譯本》是第一本獲得英王欽准出版的聖經,《科威戴爾譯本》也得到官方的允諾。更重要的是英王詹姆斯一世允准翻譯《欽定譯本》(又稱《詹姆斯王譯本》),於1611年出版。出版后反映強烈,長達350年之久盛譽不衰,有學者稱它是歷世以來空前完美的、最優雅、最受人喜愛的、唯一純正的英文譯本。一般認為,英文欽定本和馬丁·路德的德文譯本體現了宗教改革時期聖經翻譯的最高成就。隨後二三百年,冰島文、瑞士文、丹麥文、芬蘭文、葡萄牙文、挪威文、俄羅斯文等歐洲語言的譯本也陸續產生。在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還出現了印地文、孟加拉文、日文、中文、奈及利亞文等聖經譯本。

近現代譯本


重要的英文譯本:《美國標準譯本》(1901),這是美國聖經公會出版發行的第一本聖經。《修訂標準譯本》(1952),在《美國標準譯本》的基礎上修訂而成。《耶路撒冷聖經》(1966),在吸收早期譯本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直接譯成英文,因學術性較強而深受天主教和基督教徒的歡迎。《新英文聖經》(1961—1970),由英國新教徒完全採用流行的當代英語譯成,出版后曾一度引起爭議,但其巨大成就逐漸被世人所公認。《當代聖經》(1971),有泰勒參照《美國標準譯本》,在諮詢希臘文、希伯來文專家的基礎上意譯而成。為求準確,他還參考了諸多受人歡迎的版本,使這個譯本轟動一時。此外還有《增訂本聖經》(1945)、《當代福音聖經》(1966)、《新美國聖經》(1970)、《今日英文譯本》(1976)、《福音聖經》(1976)等。

中文翻譯

聖經中文譯本(包括全譯本和節譯本)的數量難以確考。一般認為,有據可查者便達近百種。其中不僅有漢語文言文、白話文譯本,還有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譯本。最早的《聖經》中譯本可追溯到7世紀的“景教本”,由景教傳教士阿羅本(Alopen)等人根據其敘利亞文《聖經》所譯,現已失傳,部分譯文散見於敦煌文獻中。元代天主教傳教士孟高維諾(J. de Monte Corvino)用蒙文譯出《新約》和《聖詠集》,但譯本也已失傳。明末清初天主教傳教士亦曾將《聖經》的部分卷章或經文漢譯,散見於利瑪竇(Matter Ricci)的《琦人十規》、艾瑪諾(Emmaunel Diaz)的《聖經直解》和《天主聖教十誡直詮》,以及艾儒略的《天主降生言行紀略》之中。此外巴設於18世紀初譯有部分《新約》,其譯稿存於英國不列顛博物館,而賀清泰於18世紀末也曾譯出《聖經》大部。這些譯文被稱為“明清本”,後人譯經時曾加以參考借鑒。
1807年,基督教新教第一位來華的傳教士馬禮遜(R.Morrison)從英國到達廣州,因在廣州無法公開傳教而移居澳門,在那裡譯經。《新約》於1813年譯成,次年在廣州出版。隨後又在來華傳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的協助下,於1819年譯成《舊約》。聖經全書定名為《神天聖書》,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與此同時,英國浸禮會傳教士馬士曼(Joshua Marshman)和出生於澳門的亞美尼亞人拉沙(Joannes Lassar)也譯出一部漢文聖經,成為“馬士曼&拉沙譯本”,1822年在印度印行。這兩個譯本行銷不廣,但因是最早的中文聖經而地位顯著,並為日後的聖經漢譯奠定了基礎。不久,西方來華的傳教士日漸增多,他們各有不同的國籍背景,對譯經的要求也各不相同。1830年前後,一個由麥都思(W.H.Medhurst)、郭實臘(K.F.A.Gutzlaff)、裨治文(E.C. Bridgman)和馬禮遜之子小馬禮遜(J.R.Morrison)組成的四人小組決定重譯聖經。《新約》由麥都思擔任主譯,1835年完成,1837年取名《新遺詔書》在巴塔維亞出版。《舊約》大多出自郭實臘之手,1840年以《舊遺詔書》為名出版。此譯本的主要貢獻在文體和專門用語方面,其文體與術語為日後的譯經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該書曾流傳於太平天國軍中,太平天國文告引用的經文大多錄自其中。19世紀中期又有若干譯本問世,如“代表譯本”(The Delegates’ Version,1852)、“裨治文譯本”(1862)、“胡德邁譯本”(1866)和“高德譯本”(1868),它們都用文言翻譯。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海禁開放,對外接觸頻繁,加之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傳統觀念逐漸動搖,一批有識之士意識到開啟民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於是,在文字方面,一種比較通俗易懂的“淺文理”(半文言)語言逐漸取代文言文而流傳於民間;同時,白話文也日漸盛行。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見識的傳教士感到,只有用“淺文理”乃至白話文譯經,聖經才能在中國普及。“淺文理”譯經最初成果,是新教傳教士楊格非(John Griffith)翻譯的《新約》(1885年首版,1889年修訂版)。繼而又有包約翰(John S.Burdon)、白漢理(H.Blogde)合譯的《新約全書》(1889)和施約瑟(S.T.Schereschewsky)翻譯的《新舊約全書》(1902)。白話文譯本有以下數種:“麥都思&施敦力譯本”(1857)、“北京語《新約》譯本”(1866)、“施約瑟《舊約》譯本”(1875)、“楊格非《新約》譯本”(1889)。在此前後,國內各地還出現一批方言譯本,有的譯了聖經全書,有的只譯出部分經卷。譯出聖經全書的有10種:“蒙古語譯本”(1880)、“客家語譯本”(1886)、“福州語譯本”(1891)、“廣州語譯本”(1894)、“寧波語譯本”(1901)、“廈門語譯本”(1902)、“上海語譯本”(1908)、“蘇州語譯本”(1908)、“興化語譯本”(1912)、“台州語譯本”(1914)。此外還有少數民族語言的“部落譯本”。
中國近代聖經翻譯的最高成就當推“五四”前夕出版的“國語和合譯本”。1890年,英美各地來華傳教士的代表在上海召開大會,決定集體翻譯一部能為各教派通用的漢文譯本,並成立3個委員會,分別從事文理(文言文)、淺文理和國語和合譯本的翻譯。國語本譯委會次年正式開始工作,至1904年譯出《新約》,1907年出版,《舊約》於1919年印行面世。1919年2月,“國語和合譯本”《新舊約全書》出版發行,很快傳遍南北各省,銷量遠勝於其它版本,逐漸成為中國教會唯一採用的聖經譯本。此譯本為中國教會開拓了白話文譯經的新紀元,並對“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的出現也是西方傳教士翻譯中文聖經的結束。
此後,中國聖經學者便開始了獨立的譯經工作。20世紀30至70年代,相繼有“王宣忱譯本”、“朱寶惠譯本”、“肖鐵笛譯本”、“呂振中譯本”等華人譯本問世。由於聖經考古學的進展,人們對以往譯本的某些經文產生了新的理解;同時,現代漢語的發展也要求更新舊譯本的語言,這就呼喚著新的譯本不斷問世。1979年,適逢“國語和合譯本”出版60周年之際,香港同時推出3個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當代聖經”和“聖經新譯本”。其中“現代中文譯本”影響最大。該書由許牧世主持翻譯,1971年動筆,1975年譯出《新約》,1979年譯出《舊約》。翻譯工作始終在美國聖經公會總部的“聖經大樓”里進行。期間參考了多種語言的聖經譯本,包括自馬禮遜以來的幾乎所有中文譯本。正文中有不少腳註,書末還附有專用名詞註釋表、聖經年代表和若干地圖。瑞士女畫家包樂棠(A. Vellotton)為全書繪製多幅線條活潑的精美插圖,使之大增異彩。1980年,為滿足信徒和其他讀者的需求,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在上海影印出版“國語和合譯本”的《新舊約全書》,1982年又與中國基督教協會聯合重版。1989年,上述譯本又以簡體漢字橫排再版。
天主教於特蘭托公會議審定聖經正典后,1566年有人把一些歷史上無爭議的、為整個教會接受的經卷,稱為正典,或“第一書目”經書;而把一些在內容、年代、文字和作者等方面有過爭議,最後才被列入正典的經卷,稱為“次經”,或“第二書目”經書。天主教也稱作次經,但卻認為次經與正經都是聖經正典,只在審定時間上有先後之別。而新教只承認正經各卷為正典,並認為《新約》各卷都是正典經卷而無次經;又認為只有正典經卷是《聖經》,次經只作為古典文獻而受到敬重,不承認是《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