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重就輕
成語
避重就輕,漢語成語,拼音:bì zhòng jiù qīng,出自《唐六典·工部尚書》。
意思是:指迴避重的責任,只揀輕的來承擔。也指迴避主要的問題,只談無關重要的方面。
在句中一般用作謂語、定語、狀語。中性成語。
指迴避重的責任,只揀輕的來承擔。也指迴避要點,只談無關緊要的事情。
就:湊近。迴避困難的重大事情,只揀輕的來做。也指迴避要害問題,只談次要的事。《唐六典.工部尚書》:“少府監匠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人,將作監匠一萬五千人,散出諸州,皆取材力強壯,技能工巧者,不得隱巧補拙,避重就輕。”《紅樓夢》一○二回:“恐將來弄出大禍,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參的,倒是避重就輕的意思,也未可知。”魯迅《致張慧》:“就大體而論,中國的木刻家,大抵有二個共通的缺點:一,人物總刻不好,常常錯;二,是避重就輕。”
避難就易、避重逐輕、避實就虛、拈輕怕重
避實擊虛、知難而進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避開重大問題與責任
他做事總是避重就輕,結果收效總是不佳。
avoid the heavy and choose the light
謂避開較重的責任,揀輕的承擔
《大明律附例》卷四:“凡軍民驛灶醫卜工樂諸色人戶,並以籍為定,若詐冒脫免,避重就輕者,杖八十。”
徐特立 《紀念“五四”對青年的希望》:“如果避重就輕,棄難擇易,則將一事無成。”亦作“避重逐輕”。
《元典章·兵部三·站戶別投戶事》:“各站額設車正貼人戶,有近上富實,有丁力站戶,避重逐輕,或弟或兄,擅自將本戶分房家口。”
謂躲開要害問題,只談次要的事。
《紅樓夢》第一○二回:“想是忒鬧得不好,恐將來弄出大禍,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參的,倒是避重就輕的意思,也未可知。”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續集·義盜》:“我因盜黨採花,必敗,避重就輕,故認此案。”
草明 《乘風破浪》第十五章:“他不敢無保留地揭發 老馮,只是避重就輕,因此他也受到同志們的嚴肅的批評。”
①我們有了錯誤;應認真檢查;決心改正;不能採取避重就輕的態度。
②這個司機對肇事的原因;作了避重就輕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