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馬兜鈴的結果 展開
馬兜鈴
中藥
馬兜鈴是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乾燥的成熟果實。馬兜鈴藥性微寒,味苦。歸肺、大腸經。馬兜鈴的化學成分包括有機酸、生物鹼、揮髮油等。其中,有機酸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 正名:馬兜鈴
● 英文名:Madouling
● 拉丁名:Aristolochiae Fructus
● 別稱:馬兜苓、兜鈴、蛇參果、葫蘆罐、馬兜零、水馬香果、臭鈴鐺
● 馬兜鈴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馬兜鈴還有鎮痛、催眠、抗菌等作用。
● 馬兜鈴可以用於治療肺熱咳喘、痰中帶血、痔瘡腫痛、腸熱痔血。
● 馬兜鈴過敏者,禁止使用。
● 腎功能不全者,禁止使用馬兜鈴。
● 虛寒喘咳、脾虛便泄者,禁止使用馬兜鈴。
● 脾胃虛弱者,請謹慎使用馬兜鈴。
● 如果您正在使用毛果芸香鹼等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禁止使用馬兜鈴。
● 哺乳期女性使用馬兜鈴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嬰幼兒禁止使用馬兜鈴。
● 兒童及老年人需謹慎使用馬兜鈴;如果需要使用,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馬兜鈴可以煎汁內服,也可以入丸、散,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3~9克。
● 外用時,取適量馬兜鈴煎湯熏洗患處,可治療痔瘡腫痛。
● 馬兜鈴有腎毒性,用藥前務必諮詢醫生,並聽從醫囑,不可服用過量或久服,以免發生中毒反應。
● 避免和毛果芸香鹼等藥物同時使用。
● 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馬兜鈴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馬兜鈴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 現代研究表明,馬兜鈴有明顯的腎毒性,毒性成分主要為馬兜鈴酸。
● 過量服用可能會引起中毒反應,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並送往醫院急救。
● ● 血尿
● ● 尿少
● ● 尿閉
● ● 下痢
● ● 嗜睡
● ● 知覺麻痹
● ● 呼吸困難
● ● 脈搏不振
● 過量服用,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就醫治療。
● ● 嘔吐
● ● 頻繁噁心
● ● 心煩
● ● 頭暈
● ● 氣短
● 馬兜鈴的道地產區在安徽滁州、江蘇揚州、廣東海豐、江西上饒、浙江嘉興,黑龍江、遼寧、吉林、山東、陝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分佈。
● 馬兜鈴具有如下特徵:
● ● 馬兜鈴為黃綠色、灰綠色或棕褐色的卵圓形,表面有12條縱向稜線,稜線分出許多橫向平行的細小脈紋;基部有細長的果梗,頂端平鈍。果皮又輕又脆,容易裂成6瓣,果梗也分裂成6條;果皮內表面平滑有光澤,有比較密集的橫向脈紋。果實分為6室,每一室內都有許多種子,常平疊整齊排列;種子為淡棕色的鈍三角形或扇形,扁平且薄,邊緣有翅。馬兜鈴鼻聞氣味特殊,口嘗味苦劣。品質好的馬兜鈴為黃綠色,整體比較乾燥,個大,不破裂,沒有雜質。
● ● 蜜炙馬兜鈴為深黃色,手握有黏性,口嘗時有苦味和微微的甜味。
● 存放於乾燥的地方。
● 馬兜鈴會引起腎臟損害,請從正規藥店及醫療機構購買和使用。
● 喘息靈膠囊:有平喘、止咳、祛痰的作用,用於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
● 肺安片:具有潤肺定喘、止嗽化痰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久嗽、痰壅氣悶、喘息不寧、夜卧不安。
● 京制咳嗽痰喘丸:具有散風清熱、宣肺止咳、祛痰定喘的功效,用於治療風邪、痰熱阻肺、氣促哮喘、咳嗽痰盛、不能躺卧、喉中作癢、老年痰喘、飽嗝滿悶等。
● 止咳化痰丸:有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用於哮喘、痰多、氣急喉鳴等。
● 止嗽青果片:有清熱宣肺、止嗽平喘的功效,可以治療內傷外感、咳嗽痰喘。
● 生馬兜鈴和蜜馬兜鈴都是馬兜鈴的加工品,兩者功效基本相同,但各有側重。
● ● 生馬兜鈴和蜜馬兜鈴都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效,都可用於肺熱咳喘、痰中帶血、痔瘡腫痛、腸熱痔血等。
● ● 生馬兜鈴的苦寒之性比較強,味苦劣;蜜馬兜鈴的苦寒之性比較弱,並可改善味道,增強潤肺止咳的功效,多用於肺癆咳嗽。
● 誤區:服用馬兜鈴一定會導致腎臟受損
● ● 雖然馬兜鈴中含有馬兜鈴酸,有一定的腎毒性,但只有在長期、大量服用時,才會導致腎臟受損。因此,一定要嚴格遵循醫囑用藥,不可以過量或長期服用馬兜鈴。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鍾贛生。中藥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6]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