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馬兜鈴的結果 展開
馬兜鈴
馬兜苓
【藥名】:馬兜鈴解毒方法 \n\n【拼音】:MADOULING \n\n【英文名】:Dutchmanspipe Fruit \n\n【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 \n\n【功效】:清肺降氣,涼血止血,利水消腫。
馬兜苓
【拼 音】:MADOULING
【英文名】:Dutchmanspipe Fruit
【來 源】: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
【功 效】:清肺降氣,涼血止血,利水消腫。
【主 治】:治肺熱咳喘,咯血,失音,痔痿腫痛。
【性味歸經】:苦,寒。①《藥性論》:“平。”②《開寶本草》:“味苦,寒,無毒。”③《綱目》:“微苦辛。”
入肺經。①李杲:“入手少陰經。”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
【用藥忌宜】:虛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別 名】:馬兜零(《蜀本草》)、馬兜苓(《珍珠囊》)、兜鈴(《本草述鉤元》)、水馬香果(《江蘇植葯志》)、葫蘆罐(《東北葯植志》)、臭鈴鐺(《河北藥材》)、蛇參果(《四川中藥志》)。原植物北馬兜鈴,又名:圓葉馬兜鈴
【處方名】:兜鈴、馬兜鈴、馬斗鈴、蜜炙馬兜鈴、炙馬兜鈴、炙兜鈴等
處方中寫兜鈴、馬兜鈴、馬斗鈴均指生馬兜鈴。為原藥材去雜質生用入葯者。
蜜炙馬兜鈴又名炙馬兜鈴、蜜馬兜鈴。為凈馬兜鈴煉蜜炙后入葯者。潤肺止咳作用增強。
【商品名】:北馬兜鈴:又名圓葉馬兜鈴。為植物北馬兜鈴的果實。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及河北等地。
馬兜鈴:為植物馬兜鈴的果實。主產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均以果實完整、色綠、乾燥、種子充實者為佳。
【藥用部位】:以上兩種植物的根(青木香)、莖葉(天仙藤)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佈】:北馬兜鈴分佈吉林、黑龍江、遼寧、河北、河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地。馬兜鈴分佈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藥材主產河北、山東、陝西、遼寧、山西、河南、黑龍江等地。甘肅、江西、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亦產。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9~10月果實由綠變黃時連柄摘下,曬乾。
【拉丁名】:藥材Fructus Aristolochiae原植物北馬兜鈴 Aristolochia contortaBge.馬兜鈴 Aristolochiadebilis Sieb.EtZucc.
【炮製方法】:馬兜鈴:搓碎去筋,篩凈泥土。蜜兜鈴:取凈馬兜鈴,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馬兜鈴100斤,用煉熟蜂蜜35~40 斤)
【考 證】:出自《藥性論》。
【生藥材鑒定】:乾燥的果實,卵圓形或長圓形,長3~5厘米,直徑2~3厘米,外皮灰綠色或灰黃色,有6條凸起的波狀縱棱,其間夾有6條順紋及橫向的細脈紋。一端較平,有小臍,一端有細柄。果皮輕脆,易裂為6瓣,果柄亦隨著分裂為6條線。果內包有6排平疊的種子。種子扁平三角形或扇形片狀,邊緣淡棕色,中心棕色,一面附有薄膜。種仁乳白色,有油性。氣特異,味苦。以個大、完整、灰綠色者為佳。主產河北、山東、陝西、遼寧、山西、河南、黑龍江等地。甘肅、江西、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湖北、四川、浙江等地亦產。此外,在甘肅尚用大葉馬兜鈴 Aristo-lochixkaempferi Willd·的果實作馬兜鈴入葯。顯微鑒定:⑴北馬兜鈴 粉末:棕褐色。①果皮纖維長梭形或類長條形,先端鈍尖或有不規則分枝,直徑10~90μm,壁厚2~15μm,微木化,孔溝較稀或不明顯,紋孔圓點狀、人字狀或裂縫狀。②種皮網紋細胞類橢圓形,直徑30~50μm,長63~120μm,壁稍厚,微木化,紋孔類梭形、類長圓形、彎月形。③種皮含晶厚壁細胞成片,類多角形,直徑12~24μm,壁厚,微木化,內含草酸鈣方晶,方晶菱形或類長方形,直徑2~4μm。④果皮孔紋細胞類長圓形,直徑50~100μm,壁較薄,微木化,紋孔明顯。⑤種皮纖維成層,常上下層重真交錯排列,並與種皮售晶細胞相連。纖維細長,直徑3~14μm,胞腔狹窄。⑥果皮外表皮細胞類多多彩形,其間有的細胞壁稍厚。另有種皮分泌細胞,胚乳細胞及螺紋、網紋導管等。 ⑵馬兜鈴粉末:灰棕色。①果皮纖維長梭形或不規則分枝狀,直徑18~58μm,壁 厚,木化,紋孔斜裂縫關或裂縫狀。②種皮網紋細胞類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36~84μm,紋孔大,橢圓形、類多角形及類圓形。③果皮石細胞類長圓形、類長方形或多角形,直徑36~51 μm,壁厚4~18μm,有的初生壁與次生壁分離,有的壁甚厚,胞腔窄或不明顯。本品以個大、飽滿、黃綠色、不破裂、無雜質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