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恩典的結果 展開

恩典

漢語辭彙

恩典,是漢語辭彙,拼音為ēn diǎn,釋義是在古典文學中是指從神或是人而來的各種禮物,或吸引人注意的美事,甚至包括人所羨慕的特性。(1)指帝王按定製給予臣子的恩賜和禮遇。(2)泛指恩惠。作賓語,定語。

基本解釋


[Favor;Grace]原指帝王的恩賜和禮遇,現泛指恩惠。

引證解釋


1.謂帝王給予臣民的恩惠。
宋·韓琦《謝除使相判相州表》:“被恩典之特優,顧人言而甚愧。”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只有一遭,最奇異的,乃是上皇登極,恩典下頒,致仕官皆得遷授一紙。”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二回:“題本上去,虧得皇上的恩典,沒有交部。”
2.泛指施恩。
《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只是夫人隨身侍婢還來不齊,既蒙恩典,願得盡觀。”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二回:仔細一想,又怕趙大架子拿他看輕,立刻又做出一副謹慎小心的樣子,柔聲下氣的說道:“這都是大憲的恩典,堯翁的栽培。”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十:“二諸葛道:‘那也可以,不過還得請區長恩典恩典,不能叫他跟於福這閨女訂婚!’”

聖經註釋


基督教的信仰是個充滿恩典的信仰。因為基督教所信的神是位滿有恩典的神(彼前五:10新譯本)。他以恩典待世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45)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神的恩典總是顯得豐豐富富的。因此,基督徒都會不斷地以讚美稱頌向所敬拜的真神感恩。
在基督教神學中,指上帝無條件救贖罪人的恩賜。恩典這個概念,引發了關於人墮落的本性以及個人可能透過自由意志自我救贖的神學爭辯。雖然在原則上功德和恩典是互相抵觸的,但究竟人是因行善而獲得恩典回報,抑或單靠信念即可獲得恩典,在新教宗教改革運動中一直是個重要的問題。此外,對於領受恩典的方式也有所爭論:天主教、東正教和某些新教教派相信,須藉由聖事領受上帝的恩典;而其他新教教派(如浸禮宗)則主張,只要靠個人的信念即可蒙受恩典。
恩典(Charis=xapia)在古典文學中是指從神或是人而來的各種禮物,或吸引人注意的美事,甚至包括人所羨慕的特性。在舊約中恩典是指神對他自己的選民的看顧和輔助。他不輕易發怒且報答人的好行為。即使人不能遵守律法、犯罪頂撞神,他還是以願意赦免人的心等待人的悔改。在新約聖經中,這個字共用155次,其中三分之二是記載在保羅書信中。保羅極其強調:恩典乃是神借著耶穌基督替死流血而完成的救贖功夫(羅馬三:24-25)。耶穌基督是神賜給世人的一份禮物。凡以信心來接受的人,都可以白白得著。因此,救恩的本身實在是神賜給人的恩典,叫原本失落定罪的罪人、可以因接受這份禮物一一救恩--而白白的稱義。稱義的意思,就是罪得赦免以後的清白身份。不但如此,神又將主耶穌復活的生命,就是屬神的永活的生命賜給人。使人從此可以與基督認同,而同為後嗣,有權柄被稱為神的兒女(約一:12)。這永活的生命就是使信他的人活到永永遠遠的永生。神救贖的恩典就是如此浩大!
當基督的生命進入人裡面。人就得蒙神的恩典,成為新造的人(林前十五:10)。由此人就能過著基督徒的生活,在世上活出基督的樣式來。靠著所賜的恩典,基督徒可以勝過患難試煉(林后八:1-2)有口才為主作見證(林前一:4),在供應聖徒的事工上能多行善事(林后九:8),在興旺主的福者上能夠同心(腓一:7)。更進一層,聖靈在某些基督徒身上所賜的某種恩典,具有特殊功能的,這就是聖靈所賜的恩賜(Charisma=Spiritualgift)。如牧養、教導、傳福音、勸勉人、行異能、說方言、幫助人、治理事……等等。這樣,基督徒在世靠主恩典與能力,在生活上結出善果,叫別人得蒙益處,教會在地上不斷增長,更讓神的名字得著榮耀。
從人的立場來看,一切恩惠祝福都是平順而且愉快的。但保羅給我們一個特殊的經驗,那就是他身上的一根刺,三次求主而不被挪開。保羅很清楚的說明:都是主在他身上所彰顯的“夠用的思典”(Sufficientgrace)。這種恩典的夠用性是因它具有超然的能力。這能力能在人的軟弱上顯出基督的完全來。“刺”當然是人的軟弱,人的禍患。一個真正屬靈的人能夠在刺裡面察覺到神的恩典,而且稱它為夠用的恩典。怪不得保羅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因為透過恩典,保羅能看見基督的能力覆庇著他。這能力能使軟弱化為剛強。
基督徒既領受了神所賜救贖的恩典,就能在自己每日的生活里把主的恩典活出來。更在軟弱禍患中,可以取用神特別預備的那夠用的恩典。看哪!神所賜的是何等完整的恩典。
既然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羅11:6
恩典就是白白給人的,由人來白白領受的,不用因為自己付出過什麼,不是因為一個人行善積德就配得恩典,也不是因為一個人作惡多端就不配得恩典,人人都可以來到主耶穌面前來領受恩典!所以顯出神的恩典是何等長闊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