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中心戰

網路中心戰

網路中心戰(Network-centric warfare,NCW),現多稱網路中心行動(network-centric operations,NCO)是一種美國國防部所創的新軍事指導原則,以求化資訊優勢為戰爭優勢。

其做法是用極可靠的網路聯絡在地面上分隔開但資訊充足的部隊,這樣就可以發展新的組織及戰鬥方法。這種網路容許人們分享更多資訊、合作及情境意識,以致理論上可以令各部一致,指揮更快,行動更有效。這套理論假設用極可靠的網路聯繫的部隊更能分享資訊;資訊分享會提升資訊質素及情境意識;分享情境意識容許合作和自發配合,這些假設大大增加行動的效率。

背景與歷史


1996年,海軍上將威廉·歐文斯在他於美國空軍國家安全研究所寫的文章《系統中的新興系統》中引入“系統集成”的概念。威廉·歐文斯描述了一組有助情境意識、目標評估及分散火力分配的情報監偵系統、指揮系統、精準導引彈藥的系統如何略帶偶然地發展出來。
同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發表聯合展望2010(或稱2010聯戰願景),引入軍事概念全譜優勢(或稱全方位主宰),描述美國的軍事能力——無論和平行動或武力行動,都可以資訊優勢主宰戰場。
1998年,網路中心戰的概念在美國海軍研究所會議錄文集阿瑟·塞布羅夫斯基海軍中將( Vice Admiral Arthur Cebrowski)和約翰·加特斯卡( John Gartska)合著的一篇文章正式公開。其後嘉契卡和助理國防部長(網路與資訊整合)辦公室研究主任大衛·艾伯茨( David S. Alberts, Director of Research, OASD-NII )和邁特公司的弗雷德·斯坦( Fred Stein, Mitre Corporation)寫了一本書“Network Centric Warfare”,深入討論這些概念。這本書由華盛頓國防部指揮與控制研究計劃(CCRP)出版,借鑒商業機構,利用資訊溝通科技以改善形勢分析、準確管理庫存與生產及客戶關係之道,發展一套新的戰事理論。
接著於2001年,艾伯茨、加特斯卡、“循證研究”( Evidence Based Research)的理查德·海斯(Richard Hayes)和蘭德公司( RAND)的大衛·西格諾利(David S. Signori)合寫了一份“理解資訊時代作戰(UIAW)”。UIAW由NCW提出的改變開始,試推其後果,以找一套可行的戰爭理論。由一系列環境感應的默認開始,UIAW構想一共分三領域的結構。“物理領域”就是事情發生和感應那裡;那裡出的資料就會傳至資訊領域。那裡的資料處理過後,接著就會進入“認知領域”以評估和用來決策。這種過程抄襲了合眾國空軍上校約翰·博伊德(John Boyd)提出的“觀察、定向、決定、行動”。
2003年,CCRP出版“放權周邊”( Power to the Edge),繼續發展網路中心戰理論。以其在軍事行動的涵義來說,《放權周邊》是所有論著中最大膽、最革命者。它提到現代軍事環境複雜到沒有一個人,沒有單一組織,甚至沒有單一兵種可以完全明白。現代資訊分享技術快到足以令“周邊單位”(即行動人員)不用集中專業人員來估計他們將要什麼。
網路中心行動是前任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推行的國防部轉型的基石;它亦是美國國防部秘書辦公室軍力轉型辦公室五個目標之一。

特點及優勢


通過戰場各個作戰單元的網路化,把信息優勢變為作戰優勢,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隊共同感知戰場態勢,協調行動,從而發揮最大作戰效能的作戰樣式。網路中心戰是美軍推進新軍事革命的重要研究成果,其目的在於改進信息和指揮控制能力,以增強聯合火力和對付目標所需要的能力。網路中心戰是一種基於全新概念的戰爭,它與過去的消耗型戰爭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指揮行動的快速性和部隊間的自同步使之成為快速有效的戰爭。
網路中心戰的實質是利用計算機信息網路對處於各地的部隊或士兵實施一體化指揮和控制,其核心是利用網路讓所有作戰力量實現信息共享,實時掌握戰場態勢,縮短決策時間,提高打擊速度與精度。在網路中心戰中,各級指揮官甚至普通士兵都可利用網路交換大量圖文信息,並及時、迅速地交換意見,制定作戰計劃,解決各種問題,從而對敵人實施快速、精確及連續的打擊。
網路中心戰基本要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強調作戰的中心將由傳統的平台轉向網路;
2、突出“信息就是戰鬥力,而且是戰鬥力的倍增器”;
3、明確作戰單元的網路化可產出高效的協調,即自我協調;
4、增強作戰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為指揮人員提供更多的指揮作戰方式。
美軍對網路中心戰的定義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1999年6月,美國國防部負責網路與信息一體化的助理國防部長辦公室研究室主任艾伯茨在《網路中心戰:發展和利用信息優勢》一書中對“網路中心戰”的定義是:“網路中心戰是人員和編組在以網路為中心的新的思維方式基礎上的一種作戰行動。它關注的是對作戰各要素進行有效聯通和網路化所生成的戰鬥力。”2001年7月,美國國防部在提交給國會的《網路中心戰》報告中指出:“網路中心戰是通過部隊網路化和發展新型信息優勢而實現的軍事行動。它是同時發生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內及三者之間的戰爭。”2005年1月,美國國防部部隊轉型辦公室發布的《實施網路中心戰》文件,對“網路中心戰”下的定義是:“網路中心戰是信息時代正在興起的戰爭理論。它也是一種觀念,在最高層次上構成了軍隊對信息時代的反應。網路中心戰這一術語從廣義上描述綜合運用一支完全或部分網路化的部隊所能利用的戰略、戰術、技術、程序和編製,去創造決定性作戰優勢。”
綜上所述,網路中心戰是指:通過全球信息網格,將分散配置的作戰要素集成為網路化的作戰指揮體系、作戰力量體系和作戰保障體系,實現各作戰要素間戰場態勢感知共享,最大限度地把信息優勢轉變為決策優勢和行動優勢,充分發揮整體作戰效能。
以往作戰行動主要是圍繞武器平台(如坦克、軍艦、飛機等)進行的,在行動過程中,各平台自行獲取戰場信息,然後指揮火力系統進行作戰任務,平台自身的機動性有助於實施靈活的獨立作戰,但同時也限制了平台間信息的交流與共享能力,從而影響整體作戰效能。正是由於計算機網路的出現,使平台與平台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從而使戰場感測器、指揮中心與火力打擊單元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所以這種以網路為核心和紐帶的網路中心戰又可稱為基於網路的戰爭。所以說,網路中心戰的基本思想就是充分利用網路平台的網路優勢,獲取和鞏固己方的信息優勢,並且將這種信息優勢轉化為決策優勢。與傳統相比,網路中心戰具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優勢:一是通過集結火力對共同目標同時交戰;二是通過資源提高兵力保護;三是可形成更有效的、更迅速的“發現—控制”交戰順序。
“網路中心戰”強調地理上分散配置部隊。以往由於能力受限,軍隊作戰力量調整必須要以重新確定位置來完成,部隊或者最大可能地靠近敵人,或者最大可能地靠近作戰目標。結果,一支分散配置部隊的戰鬥力形不成拳頭,不可能迅速對情況作出反應或集中兵力發起突擊。因為需要位置調整和後勤保障。與此相反,信息技術則使部隊從戰場有形的地理位置中解脫出來,使部隊能夠更有效地機動。由於清楚地掌握和了解戰場態勢,作戰單元更能隨時集中火力而不再是集中兵力來打擊敵人。在“網路中心戰”中,火力機動將完全替代傳統的兵力機動,從而使作戰不再有清晰的戰線,前後方之分也不甚明顯,戰爭的戰略、戰役和戰術層次也日趨淡化。
為確保“網路中心戰”的全面實施,美國國防部近年來下大力氣準備“網路中心戰”技術和理念。美國國防部認為,太空、信息和情報技術有助於應付21世紀初的“挑戰”,有助於增強美軍的靈活性和應付多種危機的能力。“太空、信息和情報技術正在加快作戰的速度,減少信息的周轉時間,保證在合理層次上作出決定,並保證信息和情報的流動。”美國國防部的“網路中心戰”倡議包括:提供安全、高性能和可行的全球化網路系統;以高質量的信息和情報來充實網路系統,從而取得對全球情況的掌握,並支持“網路中心戰”。各軍種也在以“網路中心戰”理念進行試驗。以陸軍為例,其轉型將以“網路中心戰”為牽引,來試驗和準備陸軍部隊。陸軍部長認為:“陸軍轉型將追求高技術,這些技術將引發前所未有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它們和地面、空中和太空感測器網路構成一幅戰場圖。士兵和指揮官將通過網路化系統來利用信息,從而保證戰場主動權,迅速定下作戰決心。”他還指出,美陸軍第4機械化步兵師的試驗和部署已讓陸軍嘗到數字化能力的甜頭,陸軍還將從轉型後部隊所具備的“網路中心戰”能力中得到好處。未來幾年,美國國防部還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建立遍布全球的網路體系,並在這一網路中充斥豐富的作戰信息,供各作戰單位使用。二是建立網路化部隊。平時,各軍種部隊以網路化部隊的模式進行編組和訓練。戰時,通過網路系統把各參戰部隊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三是建立網路化組織機構,確保網路化部隊的訓練和作戰行動的實施。2003財年,美國國防部提出23億美元的撥款要求,這筆錢將主要用於美軍的網路化建設。

結語


從1997年海軍提出“網路中心戰”思想到美國國防部正式把這一理念寫入國防政策報告,僅用5年多時間。由理念到實踐的速度之快,是美軍近年來頻繁探討信息戰理論的直接結果,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在軍事領域裡的必然反映,是美國爭奪21世紀軍事制高點的集中表現。儘管目前的“網路中心戰”還處於初期的發展階段,並不成熟,但它已向人們預示了今後10~20年之後戰爭的模樣。像機械化戰爭是工業時代戰爭的“主角”一樣,“網路中心戰”將成為信息時代戰爭的“主角”。對“網路中心戰”的準備將全面改變美軍未來的部隊建設和作戰樣式,同時對其他國家的軍隊建設和戰備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