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月牙山的結果 展開

月牙山

廣西桂林的月牙山

月牙山是由七星山的玉衡、開陽、瑤光三座山峰組成,因山腰有一岩石,遠望酷似一彎新月,故而得名。又因山中有龍隱洞,龍隱岩,也叫龍隱山。在山北的山腰上,有一劍柄石,它屹然獨立,筆直峭拔,高達數丈,形似劍柄。沿山麓小道西南而行,過玉兔岩,即可到伴月亭。在這裡看花橋倒映於清澈的小東江中,極富詩意。再往前行數十米是月牙岩,它前臨小東江,三面是懸崖峭壁,瓊花盛開,石乳倒垂。

簡介


月牙山
月牙山
月牙山位於七星公園內,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順山勢南下便進入龍隱洞。洞頂上有條天然蜿蜒的龍形石槽,洞口書有“破壁而飛”四個大字,傳說此處為矯龍騰空而去所留下的“神龍遺跡”,古人由此而留下“飛騰不知幾千載,至今點點龍鱗開”的詩句。它前臨小東江,三面是懸崖峭壁,瓊花盛開,石乳倒垂。月牙山景緻優美,面臨江面,視野開闊,桂林市景悉陳眼前,遊人莫不心曠神怡。明代孟詳月牙岩詩宏: “天設岩須古, 月牙名白今。樹低千岸轉, 洞敝萬峰侵”, 月牙山景緻優美, 山西沿小東江有石級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岩、小廣寒閣、襟江閣等景觀, 且均面臨江面, 視野開闊,桂林市景悉陳眼前, 遊人莫不心曠神怡。石級下到山西南麓, 有龍隱洞、龍隱岩、桂海碑林等桂林名勝。

具體介紹


龍隱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寬8~20米, 長64米, 面積645平方米。有一條碩大、蜿蜒、矯勁石槽通貫洞頂, 傳為老龍隱此留下痕迹。小東江流注洞中, “金鱗倒影水浮空”, 似為遊人再現當年破壁而飛的景趣。1963年建觀景台於洞西北, 是觀“神龍”的佳境。古往今來, 遊人不絕。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後人有“壁無完石”之嘆。

桂海碑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市區七星公園月牙山瑤光峰南麓, 由龍隱洞、龍隱岩兩處石刻組成。此處“壁無完石”, 碑刻如林。共有石刻220餘方, 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件、民族關係等。形式有詩詞、曲賦、銘文、對聯、圖象等。書體楷、草、隸、篆俱全。年代最早是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張浚、劉崇龜的《杜鵑花唱和詩》。

宋碑

月牙山
月牙山
宋碑有130多方, 著名的《元黨籍》碑, 反映北宋末年統治階級的內 部鬥爭, 是國內現在唯一完整的一塊, 史料價值很高。《平蠻三將題名》碑, 記錄了宋朝狄青、余靖平定儂智高反抗朝廷的史實。梅摯的《龍圖梅公瘴說》, 尖銳指出當世“民怨神怒”之源, 在仕宦群中普遍存在的“五瘴”, 而“仕者或不自知, 乃歸咎於土瘴, 不亦謬乎”! 郭沫若讀後, 贊為“梅公瘴說警人心”。石曼卿(延年)《餞葉道卿題》28字, 筆法堅勁, 是傳世稀品。米芾、程節《贈、答詩》, 朱顏、章峴、方信孺以及明人周進隆、清人謝啟昆的題詩, 都有較高藝術水平。清康熙四年(1665)所刻陽線觀音像, 線條精細, 面容豐滿, 髻堆上有三個小頭像, 額間有一隻小眼睛, 嘴唇上還有兩撇鬍鬚, 形象十分奇特。清人所書“佛”字, 糅書、畫為一體, 匠心獨具, 頗有欣賞價值。龍隱岩左側現已增建碑閣, 展出歷代文化名人歌詠桂林山水的詩詞曲賦以及題榜、銘記的碑刻和拓片。

丹桂岩洞穴遺址

在市區月牙山襟江閣西50米處。亦稱凌空洞。洞口向西, 深6米, 寬5米。在厚約2米的文化堆積中, 含黃褐膠結土和螺殼堆積層, 洞中發現磨製骨針和鹿、豬、羊動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鰓類水生動物骨骼, 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洞穴遺址。由於人為破壞, 大部分文化堆積已無存, 僅洞穴後壁尚有少量殘跡。

河北豐寧縣月牙山

在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蘇家店鄉,距縣城70公里,有一處古代佛教行僧修行之處,那裡空氣清新,植被茂密,動物成群,幽靜如仙境,相傳道德高僧經常來此做法修行。那裡有一處泉水,經久不衰,遠方的居民都以飲此水為榮,因為此水可以治百病,至今有人遠道而來只為求得一瓶聖水。
月牙山冬季松濤陣陣,夏季清爽宜人,山上有各種植被,桑葚樹,榛子樹,是最佳的旅遊勝地。有無限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