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城

融城

融城,福清市城區別稱“融城”,福清市雅稱“玉融”,融城因面對玉融山而得名,曾稱玉融鎮,后稱為融城鎮,現在的大部分是玉屏街道

另,位於廣西桂北的融水苗族自治縣也簡稱融城。

概況


傳說縣城有7街36巷
融城
融城
7街:後埔街、魚市街、水陸街、產塘街、小橋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上巷、河頭巷、鄭巷、旺巷、腳帶巷、相連巷、城隍巷、陽春巷、古夏巷、東巷、高巷、鳳山巷、吳厝巷、石獅巷、道人巷、後巷、十五落、樓錦霞、假山巷、官驛巷、檜亭巷、學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園弄、湖濱霞、玉斗園、學前、學后、官塘墘、西塘、金井園、參府前、福塘墘、較場埔墘、五德堂。
清縣誌載6街33巷
6街:小橋街、上井街(十五落至樓錦霞)、橫街(亦稱宦街)、產塘街、後埔街、魚市街;33巷:藍橋巷(俗稱藍尾巷)、檜亭巷(在上井街,巷內有豆區園)、道院巷(在上井街,通官塘路,又稱多賢巷或道人巷)、敖里巷(在上井街,通后凰路,巷名廢)、陽春巷(巷內有積翠園)、官驛巷、官塘巷(在西塘,上接道人巷下,通官塘墘,巷名廢)、白雲巷(在上井街,巷名廢)、下盧巷(在山門樓,前通往官塘墘,後接山門頭)、澗下巷(巷名廢)、林河巷(西塘通往官塘池,巷名廢)、文高巷(現高巷)、下趙巷(即后嶺巷)、上巷、中巷(巷名廢)、東巷(產塘街進官塘墘、杏園巷(現杏園弄)、水陸巷(現稱水陸街)、湖邊巷(現湖濱霞)、侯伯巷(巷名廢)、上井巷(在上井街,巷名廢)、下井巷(古夏前,巷名廢)、下施巷(現稱霞施井)、上林巷(在後埔街)、城隍巷(在後埔街)、後巷(西通官塘墘、北通十五落到樓錦霞)、水晶巷(靠近小北門,巷名廢)、琉璃巷(在南門兜,巷名廢)、圳墘巷(現深巷,巷名廢)、河頭巷、市頭巷(現何厝巷)、鄭巷、王巷。

街巷


小橋街 明、清時,南門兜榕樹下有條小河,名“養子河”,河上有座長不及丈、寬不盈尺的小橋,小橋街因而得名。相傳過去新娘過橋,不是過利橋,而是過養子橋。民國時期,曾因紀念葉向高(葉號台山),改名台山路。
檜亭巷 明、清時,巷口有一亭,系檜木構成,因而得名。相傳葉向高致仕回鄉后,住官塘墘。皇帝對三朝元老時加存問,使臣捧詔在檜亭前,老相國即迎至府中,由欽差宣讀聖旨,故檜亭又名接旨亭。
石獅巷 清時,巷內有石獅一對,故名。
假山巷 豆區園內有一座假山,或說是葉相花園,或說是假山底,流傳既久,假山成為巷名。
官驛巷 宋、元、明代相繼設立驛鋪,以備傳遞官府文書和迎送官員之用,時融城鎮有縣前鋪、南門鋪兩個鋪,又在官驛巷設驛。民國以後,驛、鋪均廢,巷名沿襲至今。
參府前 明、清時,福清設參將一員,統轄城防將士,有官廨一所,俗稱“大老衙門”,實為“參將府”,府前一條巷道名參府前(即大老衙門前)。民國初年,參將府廢毀。
柴坊頂 後埔街通參府前一條橫貫巷道的東邊巷口,有一座柴坊,為明河南道監察御史夏裕所立。夏裕為官清廉,無力建石坊,只建柴坊,坊已傾圯多年,巷名尚留至今。
一拂路 為紀念北宋融籍名人鄭俠而命名。傳說,鄭俠為官清廉,離任返鄉,行裝只有文房四寶、書籍和一把塵拂,從此,鄭俠被稱為“一拂先生”,家鄉人為紀念這位清官,把一條主街命名為“一拂路”。
河前、河后 靠近古東門河之前或之後而定名。
水陸街 原為西門街,明時是水域,水到西城腳下,西城內為陸,外為水,在水陸交接之處,故名。
十五落 以所建房屋三列五進而得名。
吳厝巷 以居住者姓氏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