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傑昌

原武漢大學校長

侯傑昌(1937年11月—2020年8月7日),曾任武漢大學校長。空間物理學家,博士生導師,在電離層與電波傳播關係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年3月當選為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同年9月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

20徠20年8月7日凌晨,侯傑昌去世,享年83歲。

人物履歷


1956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1964年在武漢大學完成研究生學業並留校任教。
1980年從講師破格提升為教授,先後擔任武漢大學空間物理系和空間物理與電子信息學系系主任、國家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主任,校長。
1996年10月-2003年7月任武漢大學校長。
侯傑昌在電離層與電波傳播關係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先後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委進步二等獎。1998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

人物逝世


從武漢大學獲悉,原武漢大學校長侯傑昌於2020年8月7日凌晨去世,享年92歲。

人物語錄


創新

侯傑昌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據我的經歷,高等學校從來都是搞創新的。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應該對人類的知識寶庫有所貢獻,這樣我們人類才能不斷地前進。如果都是人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對人類的知識寶庫一塊磚、一片瓦都不加的話,那麼你這個大學便沒有存在的必要。”
1998年4月以來,一場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思想大討論在武漢大學展開。這場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大大促進了全校教育思想的轉變和教育觀念的更新。

傳統高等教育

侯傑昌校長說,傳統高等教育,以灌輸和傳授知識為主,培養的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比較弱。比如我們的中學生,在數理化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都可以拿冠軍,但為什麼我們拿不到諾貝爾獎呢?因為奧林匹克競賽所使用的知識都是現成的,加上中國的學生非常勤奮和刻苦,他們可以將這部分知識掌握得非常好並且靈活運用,但諾貝爾獎強調的是別人沒有搞過的東西,是有所發明和創造的東西,這就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麼,什麼是創新型的人才呢?侯傑昌校長認為,它的基本要求是,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寬口徑是指具有專業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和就業機會多的特點;厚基礎是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高素質是指高境界、高智能、高穩定能力結構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

創新與教育

侯傑昌校長說:“中華民族要在21世紀實現全面復興,靠的就是現在的這些大學生。今後各行各業的骨幹都應該是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擔任。這些人的能力和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所以說,創新對於高等教育來講太重要了。”
侯傑昌校長告訴記者,武漢大學在實行學分制、徠雙學位制、主輔修制和本科—碩士—博士連讀的基礎上,新近又推出了研究生與導師互選制、教學工作校長負責制、教學顧問督導制、任課教師聘任制等配套改革,設立了旨在鼓勵學生創新的學術創新基金和近百項各類學科獎學金。
“現在我們有些學生,之所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主要是不敢懷疑權威,不敢懷疑書本。”侯傑昌說,“其實,書本上的東西和權威們的說法,都是在當時當地的客觀情況下得出的結論,當客觀實際發生了變化,就應該按照新的情況得出新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