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噴泉

奧托里諾·雷斯皮基創作交響樂

《羅馬的噴泉》創作於1924年,是作者描繪羅馬景色的三首著名交響詩之一(另外兩首是《羅馬的松樹》和《羅馬的節日》),這些交響詩不像一般的交響詩那樣採用單樂章形式,而是分為四個“樂章”,但又連在一起演奏。正是這部作品奠定了雷斯庇基的聲譽。在這首交響詩的總譜上有一段描寫性文字“黎明時分朱麗亞峽谷街的噴泉;早晨的特里頓噴泉;中午的特萊維噴泉;黃昏時的梅迪契別墅的噴泉。”這就是雷斯庇基在不同的時間,以四個不同的噴泉及其周圍的景色為對象所描繪的四幅帶有印象主義色彩的大自然畫面。此情此景,不禁使人聯想到法國印象派繪畫大師莫奈在不同時辰的不同光線下描繪出的一個個乾草垛。

四個樂章


羅馬的噴泉
羅馬的噴泉
第一黎明時分朱麗亞峽谷街的噴泉
如作曲家所說明的那樣,這一“樂章”描繪的是畜群“在黎明時分羅馬潮濕的朝霧中經過並消失”的景象。羅馬朱麗亞峽谷街的噴泉是很有名的,雷斯庇基從這個噴泉獲得靈感,描畫出一幅具有田園風味的風景畫(片段1)。
第二早晨的特里頓噴泉
這裡籠罩著極其歡騰明快的氣氛:在喧鬧聲中,半人半魚的海神特里頓和水中仙女娜雅德相互追逐,打鬧嬉戲,他們跳著狂亂的舞蹈,然後又踏著瘋狂的舞步消失在噴泉的雨霧中(片段2)。
第三中午的特萊維噴泉
這一樂章的主題思想是端莊肅穆的。特萊維噴泉在羅馬市內算得上是最壯麗的一座雕像,它由一隊海神的群像組成,氣勢頗為壯觀(片段3)。
第四黃昏時梅迪契別墅的噴泉
這一樂章的音樂帶有特別溫和而感傷的情調。樂章開始時的背景音樂是泉水叮咚的絕妙寫照,在這種富有詩意的氛圍之中,升起了一支憂傷的旋律,這就是代表落日時思鄉情感的主題(片段4)。

作者簡介


奧托里諾·雷斯皮基生於義大利波洛尼亞,1891年至1901年在波洛尼亞當地的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和作曲。這段時期末,他前往俄國聖彼得堡,師從配器大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並深受其影響。二十世紀頭十年中,他在波洛尼亞十分活躍,彈鋼琴、拉弦樂、指揮、教學,但對於自己具有作曲家的獨特才華有些後知後覺。1910年他為雪萊詩作“Aretusa”配曲,開始展露出一定個性,1913-14年那部巨大笨拙的《戲劇交響詩》中仍明顯可見理查·施特勞斯的影子。
1913年,雷斯皮基定居羅馬,在羅馬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他根據一天中不同時間羅馬風景所作的交響音畫——《羅馬的噴泉》(1914-16)獲得成功,雷斯皮基最終找到了最適合他才華的完美方式。沒有做作的情感流露,沒有學究的玩弄深沉,他的音樂非常成功地表現出華麗多彩的風景。
偉大的指揮家,諸如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把《羅馬的噴泉》和續篇《羅馬的松樹》列入保留曲目,確立了雷斯皮基的國際聲譽。在《羅馬的松樹》中,他在開場“波爾蓋賽別墅的松樹”里模仿童謠,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雅尼庫勒姆的松樹”的夜間場景中甚至還使用了留聲機錄下夜鶯的歌聲。要是晚生一代,雷斯皮基很有可能會在電影音樂中取得顯赫的成就。
但是,他後來試圖重複早年作曲公式就不怎麼受歡迎。比如,在《羅馬的節日》中,早期作品中的天真樸素轉變為了狂躁輕浮。但是他對於義大利早期音樂近二十年的探索卻碩果累累。在芭蕾作品《幻想玩具店》1919年的製作中,他以完美的才智和靈氣,把羅西尼的鋼琴曲改編成管弦樂。1927年,他為小型管弦樂隊創作了組曲《鳥》,精巧而又深情地改編了拉莫和帕斯奎尼等十七、十八世紀作曲家的撥弦古鋼琴小品。
雷斯皮基對古典時期之前的音樂語彙興趣盎然,引領他創造出一系列更簡樸抽象的器樂作品,如1921年為小提琴與弦樂而作的《格里高利協奏曲》以及1924年的《多利安四重奏》。這些“復古”興趣所激發的最有吸引力、最惹人喜愛的成果便是輕快的聖誕大合唱《基督耶穌頌歌》,作品明顯受到蒙特威爾弟作品的啟發。
雷斯皮基晚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歌劇上,儘管它們沒有一個被列入常規曲目,迷人的兒童歌劇《森林中的睡美人》還是值得重溫。他對管弦樂風格及音色卓越而又誘人的把握讓音樂中的美景呼之欲出,也使得其聲譽達到了更廣的範圍,尤其是在羅馬,他備受推崇。他於1936年在當地逝世。

評價


雷斯庇基《羅馬的噴泉》是洋溢著詩意的抒情性優秀范作。在作品的管弦樂色彩、和聲的特殊組合、暗示手法的運用等方面,均可看出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影響;而作為一個描寫自然界的詩人,他的這種構思又接近於印象主義音樂,只是抒情時的感傷色彩很濃,因此尚難以歸入純粹的印象主義作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