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如
王克如
王克如,原名世裕,化名石英、柯文,1913年出生於河北省灤縣。
王克如的童年時代,正處於新舊民主革命交替之際,軍閥混戰,政局紛亂,冀東徠農民深受國家內憂外患災難深重之苦。王克如因家境貧寒,小時只讀到小學四年級就被迫輟學。1924年他剛剛11歲,就強忍失學的痛苦,隨舅父到遼寧,先在一家商店學徒,後來又到本溪一個市場記賬,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目錄
徠1943年7月,根據抗日鬥爭的需要,中共北方分局指示撤銷原冀東地委、專署建制,分別成立中共冀熱邊特委和冀熱邊行署。特委任命王克如擔任了冀熱邊行署財政科長。
“合理負擔”政策,是抗日民主政府為改善民生和保證抗日戰爭的經濟供給而制定的經濟政策,從1940年冬推行以來,對改善群眾生活、調整負擔比例、保證抗日供給都起了積極作用。但由於戰爭環境殘酷,加之手續繁雜,累進率太高,始終推行不暢。行署成立后,王克如等在特委行署主要負責人支持下,反覆總結過去的經驗,從實際出發,幾經修改原條例,於1943年8月1日公布了新制定的《冀熱邊村合理負擔辦法修正草案》。由於新條例清楚合理,方法簡便易行,一經公布便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的擁護。王克如還親率工作組,深入農村發動群眾開展推行工作。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合理負擔”政策在全區迅速得到貫徹執行,既減輕了窮苦人民負擔,又對地主富農的利益有一定照顧,調節了階級關係,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增加了政府收入,初步保證了戰爭供給。
冀東地處敵人深遠後方,抗日軍民長期處於高度流動、高度分散、特殊殘酷的環境中拼搏戰鬥,沒有形成穩定的根據地。因此,財政管理比較混亂,沒有形成統一制度。王克如上任伊始,即著手建立了全行政區統一的預算決算制度和各項開支的供給標準,統一了部隊的經費管理,克服了當時財政管理的混亂現象。在主持行署財政工作期間,他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冀熱邊特委、行署的名義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財經制度及有關加強財政紀律方面的文件,為健全和完善根據地財政體系,奠定了較穩定的基礎。
1944年7月,冀熱邊財政會議召開。會前,王克如就“財政制度、供給部、軍隊領款”等情況,向黨政軍主要領導人李運昌作了專門彙報。李運昌對他的工作給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勵。會上李運昌代表黨政軍領導機關作了工作報告,對邊區財政建設的基本原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明確指示,王克如的工作彙報對這個講話起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為了切實貫徹黨中央提出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方針,進一步節約財力,王克如在主持行署財政工作期間,加強了冀東根據地財政管理。在推動大生產運動、發展經濟的同時,各級軍政機關以及村基層抗日政權進行了財政整頓工作。進一步擴大財政收入,並嚴格控制了邊區的財政支出,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武裝鬥爭的深入開展。
1945年春,王克如奉命調十七地委任城工部長。8月,日本宣布投降。冀熱遼部隊奉延安總部命令迅猛出擊,兵分三路向熱河、遼寧進軍,取得了同國民黨爭奪東北的先機之利。在此重大戰略轉移之際,王克如出任冀熱遼行署財政廳長。
抗日戰爭時期,冀熱遼抗日根據地沒有自己的貨幣,偽幣經常跌價,給根據地財政事業帶來嚴重損失。為了爭取財經工作的主動權,根據上級指示,1945年9月6日,冀東人民自己的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冀熱遼分行在玉田正式成立,行署財政廳長王克如兼任第一任經理。在任職期間,他正確執行《晉察冀邊區銀行組織任務的決定》,將工作重點放在“打擊偽鈔、開拓邊幣市場、發行邊幣、穩定金融物價、發展邊區工商與合作事業”上,在全區發行了晉察冀邊區銀行(冀熱遼)幣,開辦了貸款、儲蓄等業務,支援了根據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還組織群眾開展了行之有效的貨幣鬥爭。從1945年9月至1946年5月初,共驅出偽幣達500億元,從而使邊幣提高了信譽,佔領了解放區流通陣地,對減少人民損失,保護解放區物資起到了重要作用,為開拓冀東金融事業立了頭功。
解放戰爭中,在國共雙方拉鋸、環境動蕩、徵收制度不健全的地區,某些機關部隊自行征糧要工,有時重征多要,造成人民負擔過重。王克如根據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建立了統一的會計制度,實行現金、糧食的統一管理,一切財糧撥付都必須憑行署的支付命令,有效地糾正了自收自支,防止了浪費,減輕了人民負擔。
在冀東黨組織的領導下,經過王克如等同志多年來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奮力開拓,冀東根據地的財政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到1947年夏,銀行、稅務和財貿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統。進而從物質上保證了軍民(特別是主力部隊)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進行對敵鬥爭,為建設鞏固的冀東解放區乃至整個冀東全境的解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王克如擔任財政領導工作多年,長期經營著行署的財政大權,卻兩袖清風,一直保持著廉潔樸素的工作作風。“行署在他領導下的同志,無不為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所感動”。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廉潔高尚的革命本色。
1947年4月2日,中共冀察熱遼分局在熱河北部林西縣召開了第一次黨代會,王克如作為冀東行署惟一的代表參加了冀東代表團。會上,他向代表們彙報了冀東工作情況。會後,代表團在團長蘇林彥等同志率領下,於歸途中夜宿熱河烏丹縣境內的柴火欄子村。5月21日拂曉,突然遭到了熱北慣匪騎兵和國民黨第十三軍在隆化戰鬥的漏殲殘敵近千人的襲擊。在眾寡懸殊的危急時刻,同志們作出了“堅決突圍,寧死不當俘虜”的壯烈決定。
為了掩護同志們突圍,王克如與十五地委宣傳部長冀光分守著兩個房間,他的一支步槍的30多顆子彈全打光了,只剩一支手槍和兩顆子彈。這時有的敵人扒在窗口射擊,有的上了房挖開屋頂向里投手榴彈,妄圖迫使他們投降。在彈盡勢危的情況下,王克如這個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兒子,毅然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犧牲時年僅34歲。
事件發生后,《群眾日報》在顯著位置發表了王克如等五位烈士的生平略歷和李運昌的悼念文章,號召共產黨員和全區軍民“拿出更堅毅的決心與奮不顧身的作戰,為死者復仇!”
1947年7月3日,冀東區黨委,冀東行署和冀東軍區召開了冀東黨政軍民各界1700餘人參加的追悼大會。會上,李中權報告了代表團成員英勇抗敵、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和遇難的經過,行署主任張明遠報告了王克如等烈士的簡歷,區黨委書記李楚離代表各界講話,會上還宣讀了祭文和致烈士家屬唁電,敬獻了花圈和輓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