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2條詞條名為劉揚的結果 展開
- 東北石油大學原校長
- 中國內地男演員
- 湖南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 中共麻栗坡縣委書記
- 重慶市綦江區委常委
- 中山大學教授
- 中共文山州委副秘書長
- 中央財經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院長
- 中國籃球運動員
- 貴州省交通戰備辦公室副主任
- 江蘇省宿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宿遷日報社長
- 劉朔辰
- 兔子郁
- 6.河南油畫學會會員
- 西南林業大學副教授
- 瑞金市財政局副局長
- 中國氣象局高工
- 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株洲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員
- 寧波霄然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 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營養研究所研究員
-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 廣東省饒平縣饒洋鎮烈士
- 口腔醫學學士
- 吉林大學實驗師
- 重慶大學副教授
- 青海大學教師
- 青島藍鯨智投保險代理有限公司膠州分公司主要負責人
- 畫虎名家
- 杭州天祿堂五柳巷中醫門診部員工
- 流利說專家
- “山東好人”2020十大年度人物獲得者
劉揚
中山大學教授
徠劉揚,男,漢族,1985年生,湖南郴州人,博士,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中國考古學會會員,舊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考古領隊資質)。
1991年、1994年和2000年于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和固體電子學專業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寬譜高功率1.55微米量子阱InGaAsP/InP集成超輻射光源的研製的研究工作。
1994年9月至2001年10月,吉林大學通信工程學院,助教、講師。從事光通信教學和科研工作。
2001年11月至2007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納米器件與系統研究中心訪問研究,主要從事GaN基材料的MOCVD法生長以及它在發光器件和電子器件方面的應用研究。
2007年5月至今,中山大學,教授。教學課程:《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光電器件》
2004-2008年,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與博物館學專業,歷史學學士學位;
2008-201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
2013-2015年,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崗位研究人員;
2015-2018年,內蒙古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8-,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遺址發掘報告(2014-2016)”,主持人;
2.中國科學院“優秀青年人才專項基金”項目“砸擊法在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石器技術演化中的地位——基於砸擊和錘擊法剝片盲辨實驗的認識(2013-2015)”,主持人;
3.內蒙古師範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經費“內蒙古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2016-2017)”,主持人;
4.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科技創新拔尖人才“草原英才”後備人員專項基金(2016-2018),主持人;
5.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科技英才專項基金(2017-2019),主持人;
6.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內蒙古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地1地點動物考古學研究”(2017-2019),主持人;
7.發現中國“絲綢之路獎學金”專項項目“‘一帶一路’視野下史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以內蒙古地區為中心”(2017),主持人;
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東大杖子遺址發掘整理與研究”(2017-2020),排名第二;
9.Wenner-Gren Foundation“Technology and Energetic resources at the Asian Pleistocene: technical evolution and raw materials at North China archaeological sites”(2013),中方排名第二。
1.Liu Yang, Hu Yue, Wei Qi. Early to Late Pleistocene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evolution of lithic technology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A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 295: 204-214
2.Liu Yang, Hou Yamei, Ao Hong. Analysis on Lithic Technology of Lower Pleistocene sites and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 295: 215-222
3.劉揚,侯亞梅。石英岩硬錘直接剝片的實驗考古學研究。考古學報,2019,(2):283-300
4.劉揚,侯亞梅,楊澤蒙,包蕾。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時代遺址埋藏學研究。考古,2018,(1):79-87
5.劉揚,侯亞梅。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人類生存環境與技術。考古,2017,(5):95-103
6.劉揚,侯亞梅,楊澤蒙。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核剝片技術的階段類型學研究。考古,2015,(6):68-79
7.劉揚,賀存定,陳全家,方啟。湖北丹江口杜店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遺跡現象初探。江漢考古,2012,(1):48-53
8.劉揚,侯亞梅。試析烏蘭木倫遺址的性質和功能。北方文物,2018,(3):34-40
9.劉揚,侯亞梅,楊澤蒙。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製品原料產地及其可獲性。人類學學報.2017,36(2):165-175
10.劉揚,侯亞梅,楊澤蒙。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的工具類型與修理技初探。人類學學報,2016,35(1):76-88
11.劉揚,侯亞梅,楊澤蒙。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製品拼合研究及其對遺址成因的指示意義。人類學學報,2015,34(1):41-54
12.劉揚,黃勝敏。廣西百色公簍遺址石製品的初步研究。人類學學報,2013,32(1):31-36
13.劉揚,侯亞梅,衛奇,劉春茹。泥河灣盆地中部東坡舊石器早期遺址的發現。人類學學報,2010,29(2):115-122
14.劉揚。關於舊石器時代石制工具定義的探討。南方文物.2013,(4):12-15
15.劉揚。泥河灣盆地更新世人類活動遺跡與石器技術演化。第四紀研究.2012,32(2):188-198
16.劉揚,陳全家,侯亞梅。吉林東部含細石器遺存的初步研究。第四紀研究,2008,28(6):1042-1049
17.劉揚,侯亞梅。法國學者對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的貢獻及相關遺址的研究進展。文物春秋,2012,(4):3-10,21
18.劉揚。中國北方小石器技術的源流和演變初探。文物春秋,2014,(2):3-13
19.劉揚,包蕾。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第2地點2011年試掘簡報。草原文物,2014,(1):24-27
20.劉揚。內蒙古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器工業中的西方文化元素。草原文物,2018,(2):20-27
21.劉揚.2008年丹江口市杜店遺址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遺跡。中國文物報,2008,292期.
22.劉揚。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發現的帶鋌石鏃及其對現代人遷徙研究的啟示。中國文物報,2013年11月8日第6版
23.劉揚。舊石器時代遺址石製品拼合研究的意義——以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石製品拼合研究為例。中國文物報,2014年6月20日第6版
24.劉揚。談舊石器時代石製品原料質量的評估標準。中國文物報,2014年4月25日第6版
25.劉揚。內蒙古烏蘭木倫遺址首次發現披毛犀肋軟骨化石。中國文物報,2014年2月28日第1版
26.劉揚。透“石”見人的新嘗試:讀《舊石器技術:理論與實踐》.中國文物報,2018年8月7日第6版
27.劉揚,侯亞梅,尹春雷,楊澤蒙,包蕾,楊俊剛。近年來鄂爾多斯地區舊石器考古研究的進展與展望。第16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319-230
28.劉揚,平小娟。鄂爾多斯高原舊石器考古發現與研究回顧。第14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213-222
29.劉揚,黃勝敏,郭耀崢。近四十年廣西百色盆地舊石器考古研究綜述與展望。第13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281-288
30.劉揚。泥河灣的魅力。大眾考古,2017,(8):65-70
31.Liu Yang. Xiaochangliang: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C. Smith (ed.), 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DOI 10.1007/978-1-4419-0465-2,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 2013
32.Liu Yang. Zhoukoudian: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C. Smith (ed.), Encyclopedia of Global Archaeology,DOI 10.1007/978-1-4419-0465-2,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New York 2013
33.王志浩,侯亞梅,楊澤蒙,甄自明,劉揚,等。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蘭木倫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考古,2012,(7):3-13
34.包蕾,劉揚。鄂爾多斯烏蘭木倫第1地點2013年發掘簡報。文物春秋,2017,(4):30-38,58
35.黃勝敏,劉揚(通訊作者),等。廣西百色六合遺址發掘簡報。人類學學報,2012,31(2):137-143
36.侯亞梅,劉揚,李英華,劉慧。泥河灣盆地三棵樹舊石器遺址2008年試掘報告。人類學學報,2010,29(3):227-241
37.黃勝敏,劉揚,郭耀崢,黃明揚,劉康體,黃霖臻。廣西百色百峰遺址發現的石製品。人類學學報,2011,30(3):307-312
38.侯亞梅,王志浩,楊澤蒙,甄自明,張家富,董為,袁寶印,李保生,黃慰文,劉揚,等。內蒙古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2010年1期試掘及其意義。第四紀研究.2012,32(2):178-187
39.侯亞梅,劉揚,等。廣西百色楊屋舊石器遺址。中國文化遺產,2009,(增刊):288-289
40.Hou Yamei, Yang Shixia,Dong Wei, Zhang Jiafu, Liu Yang. Late Pleistocene representative sites in North China and their indication of evolutionary human behavior.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3, 295: 183-190
41.Chen Hong, Hou Yamei, Yang Zemeng, Zhen Ziming, Lian Huiru, Liu Ya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human behavior and lithic function at the Wulanmulun site, Inner Mongolia,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47: 133-138
42.Dong Wei, Hou Yamei, Yang Zemeng, Zhan Limin, Zhang Shuangquan, Liu Yang. Late 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 from Wulanmulan Paleolithic Site, Nei Mongol,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4, 347: 139-147
43.Zhang Limin, Christophe Griggo, Wei Dong, Ya-mei Hou, Shuang-quan Zhang, Ze-meng Yang, Yang Liu, Xiao-min Wang. Preliminary taphonomic analyses on the mammalian remains from Wulanmulun Paleolithic site, Nei Mongol,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016, 400: 158-165
1.內蒙古鄂爾多斯烏蘭木倫舊石器遺址(工地負責人,2010-2017);
2.河北泥河灣盆地三棵樹舊石器遺址(工地負責人,2008,2010);
3.廣西百色楊屋舊石器遺址(工地負責人,2008,2010);
4.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灘遺址(負責人,2016);
5.內蒙古呼和浩特沙梁子古城遺址(負責人,2017,)
6.湖北丹江口市杜店舊石器遺址和黃家灣舊石器遺址(2008);
7.吉林和龍石人溝和大洞舊石器遺址(2007);
8.內蒙古赤峰康家灣新石器遺址(2007);
9.西班牙Atapuerca(阿塔普爾卡)舊石器遺址(2011);
10.遺址考察:考察印度MRG舊石器遺址、波蘭Rusko舊石器遺址、韓國全谷里和垂楊介等舊石器遺址、法國Les Eyzies莫斯特文化遺址、北京周口店、浙江合溪洞和七里亭遺址、遼寧小孤山和金牛山遺址、河南靈井遺址等;
11.考古材料整理與報告撰寫:河北東坡和皮褲檔遺址、廣西百色紅火山和六合遺址等。
1.中科院與波蘭科學院院際交流項目“華北與東歐史前舊石器文化交流初探(2011)”;
2.中科院與印度科學院院際交流項目“中國-印度阿舍利文化對比研究(2011)”;
3.2014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leoanthropology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85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Skull of Peking Man”,提交中英文摘要,並作報告(英文);
4.2011年,參加在印度加爾各答舉辦的“Human evolution and Population Migration”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英文摘要,並作報告(英文);
5.2011.10.14-17,參加在波蘭Wrokow舉辦的“The 8th SKAM Workshop ‘Retouch- how and what for? Muti-perspectiveness of stone tools”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英文摘要,並作報告(英文);
6.2011年,參加在韓國舉辦的“The 2nd International Syposium of Bifaces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Pleistocene of the World”,提交英文摘要,並作報告(英文);
7.2009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leoanthropology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Skull of Peking Man”,提交中英文摘要,並作報告(英文);
2012年,首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
2012年,作為考古隊長參與發掘的烏蘭木倫遺址(2011年度)獲得年度中國考古學論壇“六大考古新發現”;
2012年,獲邀撰寫“Encyclopedia Global Archaeology(世界考古百科全書)”中國重要遺址詞條;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草原英才”工程後備人選;
2016年,內蒙古師範大學優秀教師;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青年科技英才;
2017年,發現中國絲路獎學金;
2017年,內蒙古師範大學第十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獎二等獎;
2017年,內蒙古師範大學第十三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徠017年,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政府獎二等獎。
中山大學百人計劃引進人才研究項目
中山大學後備重點課題項目
國家973項目子課題
國家863項目
廣東省粵港招標項目
所在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光學工程
研究方向:寬禁帶III族氮化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究,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應用於GaN基電力電子器件的III族氮化物半導體材料MOCVD外延生長及材料物性研究
2.GaN基光電器件的製備及其器件物理的研究
3.功率型GaN基肖特基勢壘二極體(SBD)的製備及其器件物理的研究
4.功率型GaN基場效應開關晶體體管(FET)的製備及其器件物理的研究
5.GaN基MOSFET用絕緣柵介質材料特性及MOS界面特性的研究
招生計劃:每年計劃招收博士后1-2名,博士研究生2-3名,碩士研究生3-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