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時,從叔父何少鴻讀私塾,15歲進羅田高等小學,18歲考入
黃州中學,其時與宛思演、
詹大悲等組織明明德社,因倡導民族民權的民主進步思想被開除學籍。
后曾協同大悲等辦《商務》、《
大江》兩報。清宣統二年(1910)加入
同盟會。宣統三年(1911)八月,
武昌起義,何率南洋陸軍第四中學學生50餘人,
渡江作戰,奪敵馬八匹,槍40餘支,深受
黃興賞識,任為軍z府經理部副部長。十月六日,
漢陽失守,起義軍軍心渙散。
何令所部人員持槍待敵,不得畏縮逃跑,並找黃興請戰。黃興泣曰:“漢陽失守,吾何顏見人,唯一死耳!”何則認為:“
十里鋪尚有防禦,敵人未敢飛越,事猶可圖。
”當部下人員逃散,只剩下孫明哲、趙學魁、
郭成培等人時,何仍堅定地說:“吾輩寧殿而死,不可以幣資敵。”遂將遺棄在漢陽的六萬四千元
存款攜回武昌軍務部。
八日黃興解職東下,何勸道:“
武昌危急,何事東下?大丈夫舉義不成,當以血染山河,以旌來許,豈依人下作計耶!”九日,何奉都督命,為葛店第三兵站部正長。
初到
葛店,居民以為戰事將近,爭相逃避。何令所有部下,不得
入市驚擾,並曉諭當地,安撫民心,民心大悅。其時又於白滸山駐軍設防,粉碎了清軍從黃州渡葛店,偷襲武昌的企圖。
武昌起義后,何辭去兵站部正長職,與
蔡濟民、
蔣翊武等組織畢血會,任調查長。民國十年(1921)春,何病逝於武昌,靈柩運回
羅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