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飛毯的結果 展開

飛毯

飛毯

在以前,飛毯也許只存在於幻想世界中,但現在,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已經造出了真正的飛毯。屆時,乘坐地毯飛行不需要面對一大堆儀錶、離合器和剎車,也不用依靠螺旋槳、渦輪機等引擎,它的引擎就是空氣,控制方向的是自身重心的位移,這更像是玩一次“體感遊戲”,另外,地毯可以在空中鳥瞰,這還省下了安裝GPS認路的錢——不過要給人類乘坐,還得有一段時間。

背景資料


傳說中的神奇飛毯
傳說中的神奇飛毯
在人們幻想世界中,飛毯通常是一個厚厚的毯子,一般是中東地區製造的。它相對於飛天掃帚,優勢在於它可以乘坐多人,而且舒適程度顯然比騎掃帚高。不過,飛毯已經從幻想世界里飛出來,降落在了現實世界。在哈佛大學的應用數學實驗室中,印度裔的教授拉克斯銘亞南·馬哈德溫(Lakshminarayanan Mahadevan)利用流體力學、伸縮演演算法等科學原理,讓飛毯上演了其在現實世界中的“處女秀”。
當飛毯被真正應用到生活當中時,那時的人們便可在周末坐在客廳的沙發上,雙腳踩著一條絳紫色漩渦花紋編織地毯在客廳看電視劇;廣告的空擋,蹬上地毯去廚房拿瓶啤酒;電視劇結束,蹬上地毯出門透口氣。你只需要站在地毯上,彎曲雙膝,靠身體的傾斜控制飛行的方向。而飛行的距離、高度、乘客的體重、飛毯前進時振動的幅度都事前計算好了,不用擔心司機是剛拿到本兒的新手,不用擔心耗油,不用擔心超速和堵車,也不用擔心沒有停車位,唯一要擔心的就是自己的衣服和地毯的顏色是否搭配。

原理研究


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們的研究發現,一張薄片可以在水中浮動,並且向前漂移,他們的思緒立即轉移到流體力學的另一個研究對象上——空氣。這些科學家們認定了飛毯是可行的:“空氣動力應該有可能讓毯子保持在高處”。
不過,有關飛毯的大部分研究是在水中進行的。第一個用作實驗的模型居然是人體。馬哈德溫教授計算了游泳的人在揮臂划水時,度、粘稠度和肌肉的運動等因素,得出一套“水中飛毯”振幅與振動次數的公式。公式進一步證實了飛毯的可行性。
馬哈德溫教授也一直在自然界中尋找飛毯的佐證。別忘了,飛機、直升機、地效飛行器這些“飛毯”的近親都是“仿生大戶”。仿生對象在鳥類、綽號“西班牙舞者”的海蛞蝓和鰩魚之間角逐。而飛毯選擇了鰩魚,這種長得像扁平的烙餅,遊動時將2700米的深海橫向“剖開”的軟骨魚類。鰩魚沒有魚鰾,必須利用波動身體,同時產生上升和前進的動力,扁平的身體通過改變波形、波頻、波長和波的傳播方向等來控制前進的速度和方向,飛毯的原理也和它差不多。

產品研發


用什麼材料製作飛毯的“引擎”,這著實費了馬哈德溫教授和他的夥伴們一番功夫,誰都知道輕薄柔軟對於飛毯的重要性,但使用阿拉伯民間故事中的綠色絲綢顯然不太現實。馬哈德溫教授嘗試了高分子聚合物、金屬薄片,然而,彈性和摩擦力的實驗失敗了。另一個團隊利用大鼠的肌肉細胞作為動力,仍沒有成功。飛毯的材料既要隨著電信號波動,還要有柔軟的韌性,能抵抗振動時產生的摩擦力。基於這個要求,馬哈德溫教授決定試試複合材料:一種塗上金屬襯箔的輕薄纖維織物,被稱為“智能聚合物”,可以隨著電信號產生起伏波動——這的確起效了。
4厘米長,0.1毫米厚的毯子漂浮在空中,每秒震動大約10次,振幅大約為0.25毫米。根據複合材料製成的“飛毯”的質量、空氣的密度、乘客的重量、飛行的距離,馬哈德溫教授計算出“飛毯”首飛的參數,輸入地毯中,讓試飛的地毯就像一張實時接收信號的智能薄膜。然而,首張飛毯只有紙幣大小,而首位“阿拉丁”卻是一隻螞蟻。

面臨的問題


馬哈德溫徠教授在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解釋了讓螞蟻成為首位乘客的無奈——如果想平穩地漂浮在空中,可以讓毯子產生較小的起伏,但是你前進的速度會很慢。
顯然,飛毯還不能作為載人飛行器。要增載入客量,同時也要增加飛毯自身的重量。而要驅動這樣的飛毯,也需要加劇振幅。高速飛毯劇烈的振幅帶來的顛簸,乘客是吃不消的。速度與平穩兼具是飛毯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製作能夠承受一個人的飛毯,還需要一個更加強大的引擎。
2009年5月,日本的宇航員若田光一在國際空間站的攝像機面前,駕駛飛毯,再次試飛。這次的試飛像是哈佛大學那次展示的姐妹篇,若田光一腳下白色飛毯的大小和衝浪板相仿,他的雙腳用膠帶固定在飛毯上,事實上,他駕駛飛毯的姿勢也和衝浪無異,唯一不同的是,這次“衝浪”是在失重環境中,並沒有動力。人們要駕駛真正的飛毯在太空遨遊,或許還要等待一些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