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計劃
長期計劃
長期計劃(long-term plan)亦稱“戰略計劃”。組織在較長時期(通常為5年以上)的發展方向和方針。規定組織的各個部門在較長時期內從事某種活動應達到的目標和要求,繪製組織長期發展的藍圖。目的在於組織活動能力的再生和擴大,其執行結果主要影響組織的發展能力。
經營計劃
經營計劃在已制定的公司戰略的基礎上,提供詳細的實施指導,幫助實現公司目標。
財務計劃
財務計劃是以貨幣形式預計計劃期內資金的取得與運用和各項經營收支及財務成果的書面文件。
這些計劃可以按照任何時間跨度制定,但是,計劃期限的跨度既要服從計劃目標的要求,也要考慮未來的可預測程度、企業的經濟和技術力量等因素。
長期計劃中預計財務報表的使用
在進行長期計劃時,管理者一般需要編製預計財務報表,並在四個方面使用:
1.通過預計財務報表,可以評價企業預期經營業績是否與企業總目標一致以及是否達到了股東的期望水平,例如,如果預計財務報表顯示權益凈利率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管理者就應該著手調查原因並找到補救方法;
2.預計財務報表可以預測擬進行的經營變革將產生的影響;
3.管理者利用財務報表預測企業未來的融資需求;
4.預計財務報表被用來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因為現金流決定企業的總價值,因此,管理者通過預測不同經營計劃下的實體現金流量和這些計劃的資本需求,可選擇能使股東價值最大化的計劃。
長期計劃完成情況的檢查與考核
長期計劃,如五年計劃,八年計劃。十年計劃等,它們在執行中完成情況的檢查與考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計劃的完成程度;二是計劃的完成時間,即是否按時完成了長期計劃,是否提前完成了,提前了多少時間。檢查與考核的方法有水平法和累計法。
對較長時期內經濟、社會活動進行有目標的事先協調與控制的形式。長期計劃亦稱遠景計劃,是十年或十年以上的綱要性計劃。長期計劃反映的是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過程。凡屬重大的社會、經濟任務,都要經過一個較長時間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實現;為取得重大科學技術成果,並對社會、經濟進步產生廣泛的影響,也要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只有在長期計劃中,才能對它們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合理的安排。
長期計劃的實現,取決於下列因素:實現一定的社會、經濟戰略目標所需要的時間,完成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的周期,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自然環境的改造,全國生產布局的調整,人口目標和勞動力平衡,一代人的培養成長,以及人們對客觀過程的認識、判斷和論證的能力,等等。
社會主義國家編製長期計劃的任務和作用
社會主義國家編製長期計劃,目的是使一定歷史時期內社會、經濟戰略決策具體化。它不僅要為中期、短期計劃提供總體框架,決定中、短期計劃的方向、任務和內容,保證整個計劃體系的穩定、協調和連續性,而且為全國人民樹立一個具體的奮鬥目標,發揮巨大的動員和組織力量。因此,在計劃體系中,長期計劃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和主導作用。
社會主義國家編製長期計劃的主要內容
1.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目標;
2.科學技術進步方向與能源、運輸和通訊等基礎結構的發展;
3.國民收入和社會總產品動態,以及國民經濟主要比例等綜合指標的變化;
4.生活水平和質量;
5.基本生產資料和主要消費品的生產規模與結構;
6.生產布局的變化;
7.對外貿易額、國際收支等對外經濟關係的發展;
8.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的變動方向;
9.人口、人才、就業和其他重要問題,等等。
長期計劃中不僅有宏觀經濟指標,更強調社會目標,並重視跨部門、跨地區和基礎結構方面的問題。
社會主義國家編製長期計劃的方法
長期計劃以一個戰略階段為期,跨越的時間較長,因而為解決重大社會、經濟問題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供了可能性。在長期計劃編製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不確定因素較多,所以它只能是綱要性計劃,主要反映重大比例關係、發展速度,以及重大科學研究項目和建設項目。編製長期計劃,除運用平衡法、比例法等一般計劃方法外,還運用“目標規劃法”和“最優規劃法”,將系統論、控制論等現代理論應用於計劃管理,並利用經濟數學模型,在提供的多種可利用方案中,選出最優方案。各種不同內容的專項計劃綱要,以及某些地區性發展綱要,也成為長期計劃的重要組織部分。
中國曾先後編製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等規劃,它們都具有長期計劃的性質。
長期計劃也適用於微觀經濟的計劃管理,例如各個企業可以有企業發展的長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