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節
苗族的傳統節日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川南南部和中西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曆五月端午節前後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彙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
花山節
花山節也是苗族青年尋偶戀愛的佳節,男女通過在一起對歌、跳舞、得以相見到認識、了解。苗族同胞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而來,人們身著色彩艷麗的苗裝,花山場上人山人海,群情沸騰。當"花桿頭"向前來參加節慶的人們敬酒、祝福后,便宣布“花山節”開始。頓時,花山場上鑼鼓齊鳴,鞭炮喧天,鮮花彩旗迎風招展。人們圍著花桿,踏著蘆簞、嗩吶、胡琴等樂器的節拍翩翩起舞。有的跳蹬腳舞、三步舞;有的打蘆笙架(吹蘆笙對調);有的跳獅子舞。獅子舞跳得好的,有資格爬上花桿頂端,取下兩瓶好酒和一個豬頭作獎品。花山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馬、武術表演、鬥牛比賽,優勝者披紅挂彩。十分榮耀,還會得到一定數額的獎品或獎金。
每當相中了合意人,便雙雙相約到僻靜處互訴衷情。有的還互贈禮物,訂下終身。那一對對身著艷麗服飾、打著五彩繽紛花傘對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往往給遊客留下難忘的印象。
爬花桿
過去,花山節往往由無嗣求子者籌辦。現在,各地政府為發揚民族文化。每年都撥專款資助,各地花山場日益興旺。多數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和祖先,想念萬物有靈,認為天地間都有看不見的“鬼”、“神”主宰著。天旱、天澇要祈求龍下雨或止雨。村邊寨腳或林中大而老、枝葉茂密的高大常青樹,常常被當作“龍樹”或“神樹”加以崇拜。人死後要請師傅“指路”,曆數通往祖先居住地方和遷徙的沿途地名,使亡魂到達其祖先的發祥地。日常生活中的祝福病痛、生產好壞都認為是“鬼”主宰著,觸犯了鬼,就要受到懲罰。部分苗族信仰天主教。
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燈籠高懸,彩旗飛舞,花桿矗立。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束大布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妝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嗩吶,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雲集會場。蘆簽舞貫穿花會始未,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蘆簽舞給人一種輕鬆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覆一直攀到桿頂亮相。表演者雙腳夾住花桿倒掛,吹著蘆簽下滑,距地面數尺時,一個筋斗翻下,輕盈自如,賽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博得全場喝彩,婦女的績麻穿針比賽,饒有風趣,比賽搓麻繩、穿針引線的質量、速度。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她們帶來節日歡樂。
花山節
節日期間,還要舉行物資交流,供銷部門和個體商販組織了許多工農業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又把農副產品、藥材等收購到外地出售。整個花山節的活動洋溢著各民族團結和睦,人民歡樂幸福,購銷兩旺的景象。
節日的姑娘們
熱鬧非凡花山場
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五月一,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對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在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是在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
華山節
節日盛裝
歷史上苗族崇拜多種神靈,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為:一般每戶人家都在堂屋裡正對大 門的牆上供祖宗神位和財神位,行醫的人家還供奉藥王神位,以一塊木板上放一個香壇或在牆上貼 幾張紙錢表示。苗族人家的神龕,外人不得觸摸,也忌諱靠牆坐在神龕下,更不能橫睡在神龕下,因為只有死人才橫睡在神龕下。家裡六畜不順,要殺小豬祭祀門神,稱吃“敬門豬”。吃敬門豬以 同姓家庭為主,於晚上夜深人靜時,在主人家屋內舉行,當晚一律不準講漢話,否則必須重新殺豬,一切從頭開始。外來客人在徵得主人同意后,可以參加苗族人家吃敬門豬,但應一夜不語,以免 違禁。吃了敬門豬后,一般要忌門3天,不準外人進入。每年農曆正月間,苗族人家都興開財門。開 了財門后,門上都要貼些紅紙,謝絕外人進入。苗族人家還供有獵神位,稱“能嘎”,於屋外石頭旁、大樹下或土坎下豎幾塊石頭而成。獵神位嚴禁人和牲畜踩踏,更不允許在獵神位處隨地大小便。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中。由於部落之間的相互戰爭,導致了苗族大幅度、遠距離、長時期地處於遷徙狀態之中。遷徙方向,先由東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於小範圍內的局部移動則是多向性的穿插。苗民每搬一地,多則三五年,少則一二年,就這樣在群山中輾轉,像流沙般地慢慢滲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區,有的直至越出國界,進入東南亞。這種長時期的流動,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見的。苗族遷入雲南的時間,最早是在唐代,大量遷入則是在明、清以後。
苗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但由於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憑口耳相傳。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由苗族群眾創作,在苗民中廣泛流傳的民間口頭文學,是雲南苗族文學的主要部分,其體裁多樣,不僅有民歌、情歌,還有傳說、故事、諺語等等。苗族先民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遠古時代,一方面頑強地同大自然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一方面又展開幻想的翅膀,對當時條件下根本無法作出科學解釋的宏觀世界,進行種種大膽的推測,創造丁許多歌頌人的力量,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氣勢恢宏、意境優美的神話。這些神話,使我們生活在科學昌明時代的後來者讀起來,也不禁胸襟為之開闊,意氣為之振奮。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苗族的口傳文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在被書面文學所取代,結束了苗族文學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苗族有自己的舞蹈,且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蘆笙舞就進入朝廷表演。隨著歷史的發展,苗族舞蹈仍處在不斷的完善之中。
花山節
在表演間歇,往往會有人背著孩子在花桿腳燒香燒紙,並繞花桿幾圈,以乞求孩子健康成長。在這些活動進行的同時,年輕的姑娘小伙便在花場上尋找自己唱歌乃至戀愛的對象。姑娘們喜歡成群集隊站在一起,小伙們則會四處挑選,看中了誰,就上前去用傘罩住,開始搭訕攀談,請求與對方對唱山歌。有時,搭訕攀談實際就用對唱山歌的方式進行,若女方有意,就在傘下對答,若無意,就會走開。對唱山歌既的交流思想感情,也是一種娛樂活動。除了年輕人,已婚者乃至老人也可參加,但須徵得自己的配偶同意,以免引發矛盾。為避免相關事情發生,花桿頭要不時宣布有關紀律,要求心胸狹窄者不要讓自己的配偶到花場上唱歌等。當然,花山場上對唱山歌,一般還是以年輕人為主,而且多數是以戀愛為目的。唱得情投意合者,最後還真能結成終身伴侶;如果只是唱唱而已,過後各走各便是,並無妨礙。過去,在花山場上唱歌的人比較多,一眼看去,打著傘的地方多半都是。現在,由於讀書的人多,會唱歌的人減少,所以花山場上很難見到唱歌的人,姑娘小伙有的逛馬路路,有的像趕集一樣到處買東西,與過去相比,有了不少差別。
苗族踩花山,除了以上這些,有的地方還安排有鬥牛、賽馬、選美等比賽活動。鬥牛、賽馬都有一定的獎品作為鼓勵,故參加的人也不少。由於這類活動具有刺激性,每到進行時,可謂人山人海。有的花山場,一天的時間不夠,常常要幾天才能結束。這些可以說是傳統活動。近年來,在各地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有的花山場還開展文藝演出活動,大大豐富了花山節的內容,受到苗族群眾的歡迎和擁護。花山節一般要過三天到六天,結束的時候,組織者要進行倒花桿。倒花桿也要抱著公雞去祭獻。花桿倒下后,有的人會將懸掛的布條剪去拴在孩子的手上,以保佑孩子健康。花桿則會被砍去用於做床,據說這樣可以讓使用者易於生子。這再一次體現了花山節的求子含義。一個花山場,按傳統,一旦舉辦就要連續三年,之後才能易主或改變場地。在一些地方,同一個花場由於多年舉辦,可謂名揚四方,地點一般也就不再變動,如屏邊縣白雲、蒙自縣芷村、蒙自縣與文山縣交界處的羊街子等處,基本上年年都在同一處,因此知道和前來參加的人較多,場面也較熱鬧。現在,這些地方,每當踩花山的時候,實際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點。
苗族“花山節”,傳說是祭苗族先祖蚩尤及其兒女的一個慶典,後來演變為苗族的盛大節日。隨著苗族歷史文化的發展,苗族“花山節”也隨之延續至今,且成了一年一度苗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按傳統“花山節“一般在正月初二到初六(有的地方會延長更長時間),因此與春節同度。每逢大年初二,苗族同胞們都要穿著節日的盛裝,雲聚於各個花山場上看鬥牛、對山歌,載歌載舞歡度自己的節日。“花山節”期間,各地的商賈和國內外的苗族同胞,從天南海北雲集而來,進行商品貿易和旅遊觀光。紅河州的苗族花山場,分佈於全州除綠春、紅河、石屏外的其它十個市縣近五十多個點,自2000年來,全州各地共舉辦“花山節”400多場,參加人數累計達400多萬人次。其內容有對歌、爬花桿、跳蘆笙、武術、射弩、鬥牛、鬥雞、斗鳥等。有政府組織的地方還有專門的文藝表演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花山節除了保留有傳統的本民族風俗習慣外,增加了商品貿易、旅遊觀光、文化交流等內容,這樣豐富了“花山節”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花山節在社會上的知名度。
興文縣苗族花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