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女墳

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墓

“九女墳”是一座東漢晚期的畫像石墓,196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安徽省迄今發現規模較大,保存比較完好的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是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

建築特色


墓室由雙甬道、橫前室、雙后室和一個耳室組成。墓門向西,墓向285度。墓室全長7米、寬4.84米。前室長3.46、寬1.93、高2.16米。耳室在前室北側,東西長1.4,南北寬1.2,高1.37米。墓門兩個,各有甬道通前室。甬道均長1.8,寬1,高1.54米。墓門寬0.9,高1.11米。墓道為斜坡式,有階,不規整,長5.55,寬2.68米。前後室均石砌疊澀頂,墓頂長方形,有青石藻井,藻井上有雕刻圖案,墓室布滿畫像石刻,前室畫像石刻最為集中。
主要內容有神話故事並刻有門吏、車騎、宴飲、舞蹈、雜技、百戲、皰廚等人物以及神禽異獸。圖案構思富於變化,造型栩栩如生,線條質樸流暢。前室藻井上,雕刻著伏羲女媧環繞盛開的蓮花,輕舒廣袖,翩翩起舞。畫像石刻的畫面,相互關聯,帶有連續性和故事性。
九女墳
九女墳
始建於東漢末年的“九女墳”,經過1600多年的歲月至今保存完整,這裡最為稱道的就是漢代畫像石,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展現了當年漢代人的生活場景。九女墳一共有13幅畫像石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精美的一幅是舞女圖,雕刻非常細緻,其場景代表著東漢時期社會的繁榮景象,也預示著當時老百姓對幸福生活的祈求。

價值意義


九女墳是安徽省迄今發現規模較大,保存比較完好的東漢晚期畫像石墓,是研究東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歷史的重要文化遺產。
1956年秋天,省博物館實施了考古發掘工作,從此揭開了“九女墳”的神秘面紗。科學發掘證實這是一座距今1700餘年由巨石構築,多室組成的大型夫妻合葬墓。該墓為青石建築,高出山表面一米的土堆,當地稱“九女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