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雲山
霧雲山
霧雲山在河南省方城縣小史店鎮東南部。
在河南省方城縣小史店鎮東南部,海拔318米,山體為黑白相間的花崗岩石構成,南有秦漢時期的發現的中國早期的石刻摩崖佛像,100多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屬於古代絲綢之路東方之起點在河南南陽的強有力的佐證。西邊有東風水庫。山不在高,有仙(佛)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乃山明水秀之寶地。
在滎陽市劉河鎮北部。主峰高5894米。山體為三疊紀紅色沙岩構成。山上有清涼觀、九級塔、野狐泉、白猿洞、一柏擔、八廟等古迹。
霧雲山位於招遠市區西,方圓12平方公里,城內四面環山,地勢平坦,綠林成蔭,泉水清澈。耕地面積300畝,果園面積360畝,水面面積100畝,庫容8萬立方,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各種木本、草本、藤本植物600多種,是一處集生態農業園、自然風景苑和休閑度假區於一體的觀光旅遊勝地。
相傳1500多年前,在霧雲山腳下有一座很大的城池,守城將軍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巨人,忠誠地守護著一方百姓,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崇拜。後來為紀念這位大將軍,百姓自發捐款在將軍城建起一座寺廟,取名“湧泉寺”,后改名“聖水庵”。
聖水庵(湧泉寺)位於霧雲山腳下。相傳自唐朝從西方來了一名梵僧,親自掌握建立了三間龍王廟。明朝萬曆二十六年(戊戌年)仲夏,廟僧“周一”來此擴建廟宇,並招來徒弟四人,其中洪文、洪芳是他的愛徒。當時在廟內舉辦了一所私塾,叫徒弟們上學讀書。學生楊靚光、楊觀光兄弟二人亦來此讀書,中進士后做了官,回鄉會同山孫家、山姜家、山張家、山趙家、山隋家、山原家、山李家七村的會首和紳士,重修了“三佛殿、水露殿、藥王殿、關帝廟、百母娘娘廟”,並建有閣樓三間,樓上塑有十八隻手的佛像,還修建道房十五間,鑄銅像120尊,置廟田百餘畝,招來和尚五十餘名。整個廟宇有東西山門,東山門上鑄有鐘樓,鐘樓四角薝頭各懸有鐵鈴一個,山風吹來,丁當作響。中央吊有一座大鐘,鐘上鑄有(大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字樣。鐘樓向北有石架的天橋一座,天橋高丈余,長二丈余,兩側立有石欄,直通三佛大殿。殿內有三尊泥塑佛像,佛像身高丈余,兩側神像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殿房雕樑畫棟,四壁壁畫繪有奇禽怪獸,會巧獻技。整個大殿金碧輝煌,熠熠耀目,人進廟中,大有如臨神境之感。天橋下有石窟,內有雙井南北並列,南井水甜,北井水咸,井深四尺許,大旱之年,井水不涸。聖水庵、湧泉寺均以此而得名。每年正月十五日,四月二十五日,七月十五日,遠近村莊男女老幼,來此進香者絡繹不絕。(自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六年動亂時期,陸續被破壞,拆盡,現已成廢墟一片)。
在金嶺鎮最東邊與招城鎮交界處,有一座海拔400多米高的大山,叫做霧雲山。據說這座大山上還有一個別名叫“無用山”,對於這個別名的來歷,民間流傳著一段悲壯的故事。
聽老輩人說,在1500多年以前,這座大山根本沒有名字,住在大山以東的人管他叫西山,在大山以西住的人稱他為東山。在大山的南山腳下有一座很大的城池,守城的將軍是一位巨人,他身高數丈,能力舉千斤,有萬夫不當之勇,守城打仗,百戰百勝。當時,雖然戰亂頻繁,但懾於將軍的神威,這一帶很少有人來騷擾,附近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因此,人們雖不知將軍姓甚名誰,但對他卻十分愛戴。
日月如梭,時光流逝。數十年的征戰,使將軍一年年衰老,他手下的士兵也死傷大半,往日的威嚴逐漸消失,外地騷擾也日益頻繁起來。有一年秋天,又一場惡戰即將來臨,面對手下的羸弱兵將,將軍著實犯了愁,但他又不忍心再到百姓中招募士兵,讓他們去送死,無奈用起了早年跟一位道人學的“撒豆成兵”之術。這種法術不僅需要很長時間的“施法”,耗費很多心血,而且在戰鬥中也只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時間已過,法力盡消,非長久之計,所以將軍從未使用過。然而這次軍情緊急,別無他方,將軍也不得不破例一試了。於是,他裝了兩大缸綠豆,放在一間密室里。每天白天外出時,他總要叮嚀家人不準進那間密室,更不能動那兩口大缸,晚上回來,便獨自進入密室,對那兩缸綠豆“施法”。天天如此,從不間斷。到了七七四十九天頭上,將軍外出時又一再囑咐家人,無論那間屋子裡有什麼動靜,都不準看,更不準進去。果然,到了中午,密室里便傳出陣陣喊“殺”聲,聲音越來越大。將軍的老母親嚇壞了,便不顧兒子的忠告,偷偷從門縫往裡看,可是屋裡除了兩口大缸外什麼也沒有,“殺”聲就是從缸里傳出來的。老人更害怕了,生怕兒子惹出禍端,便趕忙燒了一鍋開水,撞開門,把開水倒進缸里,殺聲驟然消失。晚上,將軍回來了,得知前功盡棄,頓時捶胸頓足,喊道:“老娘,你害煞我也!”
大戰終於開始了,儘管將軍和他的士兵奮力拚殺,但總因寡不敵眾,士兵們全部殉難,城被攻破了。將軍手持長矛突出重圍,隻身逃上了山,憑藉人高步大,滿山奔跑,四處躲藏。但是他的身軀太高大了,整個山崗竟找不到一處可以避體藏身之地。最後,將軍被圍困在西北山麓的一個山坳里,山坳雖然很深,可仍舊藏不住他那高大的身軀。站著,露著大半個身子:蹲下,露著頭;即使躺下,也還露著腳尖。看看四周的敵兵箭已上上弦,將軍自知“氣數”已盡,索性站起身,拄著長槍,仰望蒼天,發出了末路英雄無可奈何的悲嘆:“無用山啊,無用山!”這悲慘的喊聲震撼了方圓十幾里。他邊喊,邊用槍柄狠狠地搗著地,竟把地下搗了兩個大坑,泉水涌了出來,成了兩眼井。將軍終於在亂箭之中倒下了,倒在大山的懷裡,他的血染紅了整個山坳。
敵軍退兵以後,百姓們哭喊著找到了將軍的遺體,把他埋葬在了山坳里,讓他永遠同大山在一起。說來也怪,從將軍死的那天起,每隔七天,山頂上總有一股白色的雲霧繚繞,接著便落下一陣小雨。人們說,這是大山在為將軍戴孝,為自己的“無用”而哭泣。後來,百姓們為了紀念將軍,就把大山叫做“無用山”,把將軍守衛了數十年的城池叫做“將軍城”每年到了將軍的忌日,百姓們都按當地的風俗祭奠將軍。
也許是百姓的虔誠感動了上蒼,感動了將軍的在天之靈,在以後的歲月中,原本光禿禿的山上逐漸長滿了鬱郁蒼蒼的松樹和珍貴藥材。將軍搗出的兩眼井更是神奇,雖然相距咫尺,卻是“陰陽井”,一眼為甜水,一眼為鹹水,甜水可以解渴,鹹水可以治病。這松樹、藥材和聖水澤及了世世代代的百姓。人們覺得,這樣一座寶山卻叫做“無用山”,實在太委屈了,再加上山頂經常有雲霧繚繞,便根據諧音給大山改了一個十分美好的名字——霧雲山。
歲月滄桑,風霜侵蝕,當年的將軍城漸漸坍塌、消失,但將軍的故事卻世代相傳,人們對將軍的懷念也與日俱增。到了唐朝,百姓捐資在將軍殉難的地方建起一座寺廟,取名“湧泉寺”。後來經歷代重建和擴建,規模越來越大,香火越來越盛,陰陽井“聖水”的名氣也越傳越遠,於是人們又把寺廟改名為“聖水庵”。寺廟殿宇重重、金碧輝煌,遊人香客絡繹不絕。最受人們青睞的有兩個大殿,一個叫“三佛殿”。殿內有三尊神采奕奕的大佛塑像。殿前的廊房裡塑有兩尊頂天立地的將軍像,人稱“哼哈二將”,也叫“把門將軍”,據說就是想象當年將軍的形象雕塑的,目的是借將軍的神威保障神佛的平安。另一個叫“龍王殿”,是為了保護“陰陽井”而建的。凡來聖水庵遊覽進香的人,必先到“三佛殿”前廊房拜謁將軍,再到“龍王殿”喝點聖水,說是有治病延壽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