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干欄的結果 展開
- 干欄
- 干欄巢居
干欄
干欄
干欄是南方少數民族住宅建築形式之一。又稱高欄、閣欄、麻欄。分兩層,一般用木、竹料作樁柱、樓板和上層的牆壁,下層無遮攔,牆壁也有用磚、石、泥等從地面砌起來的。屋頂為人字形,覆蓋以樹皮、茅草或陶瓦。上層住人,下層用作圈養家畜或置放農具。此種建築可防蛇、蟲、洪水、濕氣等的侵害,主要分佈在氣候潮濕地區。
古代中國南方盛行干欄式建築,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的木構建築,是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在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過不少陶制干欄式建築模型。今壯、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築形式即由此發展而來。此外,西伯利亞、東南亞、美洲、大洋洲、非洲的一些地區也有干欄式建築。
“上層住人、下層圈畜的房屋,史書上稱為“干欄”。“干欄”是什麼意思呢?用壯族語言來翻譯,“干”是“上面”“稻梗”的意思,“欄”是“房屋”的意思,連接起來就是“上面的房子”。這種意思與文獻記載:“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①,“人棲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②相符合。.........干欄式的建築,不只見於古代,還見於現代的民族建築中。其特點是屋頂在古代用茅草竹木搭蓋,現代有錢者用瓦蓋,但都是樓板和地面隔離,摟板下用木樁支持。人居樓上(也有建築在樹上),樓下設欄以飼養牲畜。這種“干欄”建築不單是我國南方許多民族普遍居住的一種建築,在南太平洋不少國家也有。為什麼古、今許多地方人們都建築此種形式的房屋呢?《太平寰宇記》161卷說:“俗多構木為巢,以避瘴氣”。故又有“巢居”之稱。這種建築是為了對付高溫潮濕天氣和蛇蟲猛獸之害。張華《博物志》說:“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韓非子。五蠹篇》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烏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安志敏從考古學上進一步證明說;“干欄式建築,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土著建築形式,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便出現了。”儘管考古學的證據上,可以說明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起便盛行著干欄式建築,但並不足以證實世界各地區的柵居都是由這裡傳播出去的。因為人們住所的建築形式與當地自然環境有密切的關係。這種干欄形式的房屋是壯侗語族民族和其他山地民族祖先,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創造出來的。”(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注①《魏書》卷一0一
②宋《太平寰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