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現璠
黃現璠
黃現璠(1899~1982),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曾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歷史學九年,后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他一生致力於歷史學、民族學研究凡五十年,成為壯學開山祖師以及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派“八桂學派”的開拓者和當代歷史學界“無奴學派”創始人。’他在大學從事教育事業近五十年,晚年又創辦灕江業餘大學,任校長,桃李滿園。生前曾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大民委委員,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
人物關係
黃現璠(1899年11月13日~1982年1月18日),“國際知名民族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注1)和社會活動家。原名甘錦英,壯族,祖籍廣西扶綏縣。1922年考入廣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6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受教於陳垣、錢玄同等名師,經預課、本課、研究院九年學習。1935年留學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研究院,導師為日本東洋史學大家和田清、加藤繁。留學期間,經師友原田淑人教授介紹,結識當時滯日的中國學者郭沫若,時常往來論學,互受切磋之益。
1937年11月從日本歸國后,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現廣西師範大學)等校史學教授,為我國“壯族首位大學教授”。(注2)曾先後兼任廣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廣西大學訓導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廣西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等職。抗戰期間,應邀擔任《國防周報》編撰委員,發表了不少抗日文章。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任教期間,1943年8月組織“黔桂邊區考察團”,任團長;1945年4月,組織“黔南邊民考察團”,任團長,多次深入黔桂兩省少數民族地區展開廣泛的學術調查活動,成為我國現代少數民族田野調查先驅之一。1951年6月任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訪問團廣西分團副團長(團長費孝通),深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慰問和調查。1952年3月,帶領助手前往都安、東蘭、南丹一帶調查;1953年6月,在廣西大學組建“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文教局歷史文物調查工作組”,任組長,帶領調查組成員深入南丹、天峨、河池、羅城、忻城等地,先後訪問調查了瑤族、毛難族、苗族、壯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收集到大量文物和史料。1956年8月,參與組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任副組長兼壯族組組長,實際負責全組學術調查工作,領導開展了廣西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深入的少數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調查,收集到一大批珍貴史料,為壯族社會歷史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為廣西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和後來壯學研究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識別三個階段的工作里,費孝通、黃現璠、夏康農……等20世紀中國人類學界和民族學界的名家。以及大批學者、民族工作者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正是基於全國民族識別工作的研究成果,國務院先後公布了中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加上漢族總共56個民族。通過科學研究和民族自願原則決定民族成分,成為中國民族研究工作的創舉,同時也引起了國際民族學界的廣泛注意,得到很高的評價。”(注3)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黃現璠作為廣西文化教育界唯一代表,當選為第一屆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后改名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注4)1954年後相繼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委員。先後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為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7年7月,出席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
1958年2月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出決議,“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注5)從而被錯劃為中國歷史學界頭號大右派。
1979年,右派冤案得以徹底平反后,黃現璠相繼當選為第一屆中國民族學研究會(后改名為中國民族學學會)顧問、(注6)《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編輯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顧問、第一、二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為協助政府的平反冤假錯案做了大量工作。
黃現璠一生著述豐碩,曾編、著、譯有《中國通史綱要》(合著)三冊、《高中外國史兩冊)、《元代農民之生活》、《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廣西僮族簡史》、《古書解讀入門》、《漢族的形成》、《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合著)、《儂智高》、《壯族通史》(合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等著作,相繼發表過《周代無井田制》、《我國坐俗古今之變》、《吸煙風俗傳播考》、《我國服裝演變之研究》、《黔桂邊區教育散記》、《殷周社會初考》、《土司制度在桂西》、《壯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民族調查與研究近40年的回顧與思考》、《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等史學及民族學論文80餘篇,研究範圍涉及中國通史、先秦史、中古史、社會生活史、文化史、民族學、語言學、壯學等領域,學術造詣精深,開拓性學術成就斐然,所著《唐代社會概略》被公認為20世紀第一部關於唐代社會史研究的專著;所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被公認為20世紀第一部關於中國學生運動史研究的專著;他在20世紀40年代發表的大量有關社會生活史研究的論文,成為中國現代社會生活史研究的先驅成果;所著《廣西僮族簡史》和《壯族通史》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壯族歷史文化研究的簡史和通史;所撰《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一文,被公認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推出的第一篇主張“無奴隸社會”論文,影響十分廣泛;所著《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一書,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史“無奴隸社會”的第一部專著;所撰《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論文,為建設中國生活學這一學術新學科提供了重要指南。他最早提出的“廣西壯族土著說”、“儂智高起兵反宋正義說”,皆為後學宗之,現已成為定說;他主張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跳躍論”,受到史學界極大關注。由於黃現璠在民族學、壯學和史學等方面卓有成就的開創性貢獻,被學術界稱為“壯學宗師”、(注7)“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注8)“桂海學術泰斗”,(注9)被尊奉為“八桂學派領袖”、(注10)“無奴學派(又稱無奴派)導師”,(注11)學術聲譽名揚海內外。
黃現璠一生從事高等教育,桃李滿園,晚年曾創辦灕江業餘大學,任校長,開了中國當代民辦高等教育的先河,為我國現代學術和民族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11月,廣西師範大學隆重舉辦“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年紀念座談會”,會後編印《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和出版了《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廣西師範大學和桂林中學分別設立有“黃現璠少數民族獎學金”和“黃現璠獎學金”。(注12)
生活和工作照(5張)
注2:引自《壯族第一位教授》,《廣西民族報》第381期,1999年12月31日;《壯族首位大學教授為英雄韋拔群立傳》報道文,《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10月22日。
注3:引自梁黎撰《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對新中國的貢獻》,《中國民族》,2008年第5期。
注4: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成立於1954年5月3日。會長:楚圖南,理事有郭沫若、趙朴初、馬寅初、黃現璠、茅盾、曹禺、老舍、夏衍、田漢、丁西林、賀綠汀、馬思聰、梅蘭芳、焦菊隱、陽翰生、周揚、胡愈之、范長江、竺可楨、錢端升、錢偉長、華羅庚等等。
注5: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前一天(1月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提出了《關於罷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民族委員會法案委員會和國防委員會中的右派分子黃紹竑等十人的職務的建議》,請大會予以審議。建議如下:“關於右派分子章乃器、潘大逵、曾庶凡、黃紹竑、陳銘樞、黃現璠、費振東、喬傳珏、馬哲民、章伯鈞、葉篤義、程士范、潘鍔鏱、羅隆基、費孝通、儲安平、錢偉長、錢孫卿、歐百川、王天錫、韓兆鶚、丁玲、張東木、謝雪紅、楊子恆、鄭立齊、黃琪翔、李伯球、徐鑄成、黃葯眠、王毅齋、張軫、張雲川、朱君允、畢鳴岐、譚志清、龍雲、李琢菴38人的代表資格問題。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已經向大會提出建議,認為他們已經喪失繼續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的合法根據,不應當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因此,常務委員會決定建議大會罷免黃紹竑、龍雲、陳銘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罷免張雲川、陳銘樞、黃紹竑、黃琪翔、謝雪紅、羅隆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法案委員會委員的職務,罷免龍雲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罷免黃琪翔國防委員會委員的職務。”2月1日,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作出了“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的決議,結果,黃現璠被錯劃為中國歷史學界頭號大右派。(參見《關於罷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民族委員會法案委員會和國防委員會中的右派分子黃紹竑等十人的職務的建議》,《人民日報》1958年2月2日第1版;謝扶民撰:《兩年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的基本總結》,《民族研究》,1958年第1期。)
注6:《學術與學會的里程——李紹明先生談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的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11總第195期;“中國民族學研究會”第一屆顧問有吳澤霖、黃現璠、李安宅、楊堃、吳文藻、劉咸、楊成志、方國瑜、江應梁、費孝通、李有義——按出生年序排名。
注7:見《廣西民族研究》本刊編輯部撰《開拓壯學真誠奉獻——紀念壯族著名教授黃現璠誕辰100周年》,載《廣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莫君撰:《壯學宗師黃現璠》,載《廣西日報》,2002年9月3日;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韋純束撰“序一”,冢田誠之撰“序二”、“馬克·本德爾撰“序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注8:見黃現璠遺著《韋拔群評傳》梁成業撰“代序二”,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注9:見《為學貴自辟一一憶桂海學術泰斗黃現璠》,載《肝膽相照》第232~271頁,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2007年12月第1版;黃現璠遺著《韋拔群評傳》黃榮撰“代序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注10:見陳吉生撰《試論中國民族學的八桂學派》,《廣西社會科學》第7、8、9、10期,2008年7-10月。
注11:見陳吉生撰《試論壯族著名史學家黃現璠對20世紀中國“新史學”實踐與建設的貢獻》,載《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注12:上述簡歷摘自黃現璠遺著《韋拔群評傳》內收“作者小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1.黃現璠著《中國通史綱要》為20世紀冠名《中國通史》的第一部通史巨著,達百萬餘言,開拓意義斐然。
《中國通史綱要》三冊封面
4.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為20世紀學者所撰的第一部關於青年學生運動史的專著,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黃現璠史學”。
5.黃現璠於20世紀40年代發表了《吸煙風俗傳播考》等大量社會生活史研究論文,故被史學界稱為中國社會生活史研究先驅之一。
6.黃現璠著《廣西僮族簡史》為20世紀學者所撰的第一部關於壯族歷史的專著,故被民族學界稱為壯族史研究開拓者和奠基人。同時自成“黃派”。
7.黃現璠著《儂智高》為20世紀學者所撰的第一部關於壯族人物的專著。
8.黃現璠著《壯族通史》為中華民族第一部壯族通史,故被民族學界尊稱為“壯學宗師”,由此形成獨具一格的“黃氏三重證據法”。
9.黃現璠著《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論證中國歷史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的專著,故被稱為“無奴學派”(簡稱無奴派)領袖。
10.黃現璠著《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編者按:構建“中國生活學”是黃現璠先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即已提出的構想,在中國史學界屬首倡,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在深入研究中國古代食衣住行生活后,受當時倡議“史界改革”的新思維意識的影響和“日本生活學”相關方面研究的啟示,黃現璠先生對“中國生活學”的研究對象、定義、學科設置以及研究方法或手段都進行了一定的探索,提出了框架構想。黃現璠先生學林耕耘、辛勞艱苦,拳拳之心令人景仰,切切之意發人深思。本刊刊發此文,既是為了讓世人了解黃現璠先生的“中國生活學”研究歷程與相關成果,又是為了引起學界對構建“中國生活學”的關注、探討和研究。”(引自《廣西社會科學》[特稿]2007年第3期)
11.黃現璠 開創了中國民族學的第一個學派——八桂學派,故被稱為“八桂學派”領袖。
12.黃現璠著《韋拔群評傳》為現代史上一部革命烈士評傳。
①《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廣西師範大學編印,1999年11月。
②甘文豪、甘文傑:《人生默示錄——紀念黃現璠教授誕辰100周年紀念》,載《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③《壯族第一位教授》(頭版),載《廣西民族報》第381期,1999年12月31日。
④莫君撰:《壯學宗師黃現璠》,載《廣西日報》,2002年9月3日。
⑤《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韋純束撰“序一”,冢田誠之撰“序二”、“馬克·本德爾撰“序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發行。
⑥冢田誠之撰、甘文傑譯:《新中國成立前後有關壯族論述的比較研究》——以劉介與黃現璠的名著為例,《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⑦沈豐明著:《歷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畫集》第147頁,新世紀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⑧陳吉生撰:《試論壯族著名史學家黃現璠對20世紀中國“新史學”實踐與建設的貢獻》、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一期(總第87期),80頁一104頁。
⑨陳吉生撰:《為學貴自辟一一憶桂海學術泰斗黃現璠》,載《肝膽相照》232~271頁,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印,2007年12月第1版。
⑩潘榮才撰:《黃現璠和他的壯族通史》,載《廣西文史》2000年第1期)
1.“在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所有意欲建設“文化共同體”的企圖,無異於“黃粱美夢。”
2.“發現問題不予指出,人云亦云,眾口一詞一調,以他人之見為己之見,什麼都“自古以來”,張口“五種生產方式論”,閉口“五種社會形態說”;動筆“馬列導師語”,落筆“政治領袖說”,作為學者,哪您還研究什麼?。”
3.“不學‘千人之諾諾’,而作‘一夫之諤諤’。”
4.“由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最初的一般的是奴隸制(即家庭奴隸制)社會,不是奴隸社會,乃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各國歷史必經之路,是世界的通例。歐洲的希臘、羅馬由奴隸制社會變為奴隸社會,就不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世界通例,而是歷史特例。”
5.“盲目拿西方民族理論進行不合國情的“本土化”實踐,只能是削足適履。”
6.“凡研究一事一物,欲得其完全的知識,不外三種方法:第一,科學研究法;第二,哲學研究法:第三,歷史研究法。”
附錄一:黃現璠先生學術年表
1899年11月13日生於廣西省新寧州六都渠思村(現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扶綏縣渠舊鎮三合村渠思屯),原名甘錦英,生父甘新昌。
1908年9歲,入蒙館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故事瓊林》。
作品集(20張)
1913年14歲,入初級小學就讀。
1916年17歲,為能續學,入贅富家黃氏,遵俗改姓黃,將乳名“阿美”之美字改為“璠”,以黃家“現”字輩排名,取名“現璠”。后以“黃現璠”傳世。
1917年18歲,入扶南縣渠黎振式高級小學,開始系統接受新式教育,學習讀經講經、中國文字、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等課程四年。
1921年22歲,渠黎振式高小畢業,返回家鄉任小學教員。
1922年23歲,2月,入扶南縣萃英學校補習英文;8月,考入廣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該校著名教師有葉非英等人)。
1926年27歲,8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預科就讀,課餘好閱《日知錄》、《鮚埼亭集》等書。
1927年28歲,春,初訪梁啟超先生,請教歷史和民族問題。
1929年30歲,9月,聽課之餘,在蕭一山創辦的私立“文史政治學院”以及北平私立文治中學、北平私立平中中學兼教歷史、國文,持續三年。同年發表論文《女子財產承繼權實行后的宗法社會和婦女道德》。
1930年31歲,7月,與同學劉鏞著手編著《中國通史綱要》。
1932年33歲,4月,發表論文《元代之農民生活》;5月,發表論文《元代之奴隸生活》;8月,北師大史學系本科畢業,獲“教育學士學位;9月,出版《中國通史綱要》(合著)上冊;10月,因學業優異,並有所成,免試升入北師大研究所歷史科學門當研究生,師從陳垣治考據學、錢玄同治音韻學。張我軍研習日文,兼北師大研究所纂輯處纂輯及北師大教育研究會助理幹事等職;10月(16日),曾與清華、北大等校歷史系同道譚其驤、朱士嘉等人共同發起組織“北平史學會”,16日當天在中山公園召開成立大會,邀請陳垣、顧頡剛、鄧之誠、蕭一山等史學界名流參加,連同會員一百多人,影響頗大,會議由譚其驤任主席,黃現璠、朱士嘉為副主席兼會議記錄,並擬聘陳垣、陳寅格、陳受頤、顧頡剛、鄧之誠、陶希聖、洪業、胡適等18人組成編輯委員會,定於1933年元旦出版會刊;11月,發表論文《東北之歷史考察》。同年初訪章太炎(炳麟)先生,請教歷史、國學。同年與學生李石鋒、劉盛亞、張天授等人共同發起創立“蓓蕾學社”(正規出版社兼學社團體),創辦了進步文藝旬刊《菡萏》、《蓓蕾》,以“蓓蕾學社”名義前後出版書籍數十種,內容包括數學教材、文藝小說、史學、外語文法等方面。
1933年34歲,7月,發表論文《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出版《高中外國史》兩冊;12月,發表論文《唐宋時代之轉運史及發運史》。
1934年35歲1月,出版日文譯著《元代農民之生活》;4月,出版《中國通史綱要》中冊;7月,出版《中國通史綱要》下冊,全書上、中、下三冊,獨自完成上、中冊,同窗劉鏞完成下冊,共達百餘萬宇;8月,發表論文《唐代之賤民階級》。
1935年36歲,11月,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留學,師從日本東洋史學權威和田清、加藤繁兩導師治中國史,聽池內宏、原田淑人、辻善之助、中村孝也諸師課;常訪日本學者白鳥庫吉、津田左右吉、有高岩(巌);互受切磋之益;與日本學者后藤朝太郎、榎一雄、宮崎市定等人結為學友。同時成為“東京文獻學派”重要成員之一。
1936年37歲,2月,發表論文《南宋末年河北山東之義軍》、《北宋亡后北方的義軍》(與陶希聖合撰);3月,出版專著《唐代社會概略》(陶希聖作序);8月,獲廣西省官費留學資格,攻碩士學位;10月,出版專著《宋代大學生救國運動》(鄧之誠作序,因其為中國第一部研究學運史的專著,由李敖先生主持文星書店后,收入其策劃出版的《文星集刊》第一輯100種名著之中)。
1937年38歲,2月,商務印書館再版其專著《唐代社會概略》;7月,發表論文《中國發裝考略》。留日期間,始著手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問題,常訪在日學者郭沫若,相互探討中國古代社會問題,受切磋之益。因七七事變起,抗日軍興,11月歸國。
1938年39歲,1月,任南寧高中教員;8月,應廣西大學校長白鵬飛之邀,入廣西大學文史地專修科任助教;10月,編成《中國通史講稿》;11月,任廣西大學文史地專修科講師,授“中國通史”課。
1939年40歲,11月,與前妻登報離婚,與西大附小教員劉麗華結婚,所生子女當中兒子隨祖父甘新昌姓“甘”,以繼甘家血脈,女兒隨其姓“黃”;12月,編成《秦代通史》書稿一卷。
1940年41歲,8月,升任西大文史地專修科副教授,授“中國上古史”課;12月,撰成《魏晉南北朝通史》書槁一卷。
1941年42歲,治學一變,重點轉向社會生活史和文化史研究。2月,發表論文《我國禮節之形態與變遷》。《再論禮節之演變》:3月,發表論文《戰國時代農奴解放與人之發現》、《周代無井田制》;4月,發表論文《我國坐俗古今之變》;5月,應邀擔任《國防周報》編撰委員,辟《漢族對外抗戰史》專欄,相繼發表抗日論文《明代剿倭之廣西女將》,《漢族對外抗戰史》、《漢武力爭漢族之生存而戰》,《五胡亂華北方民眾之抗戰》;6月.發表論文《日本人之坐法》;編成《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稿》一書;7月,發表論文《印度佛教坐俗之研究》;8月,因反對國民黨CC派分子出掌西大,參與學潮,受迫害,憤離西大,應羅香林教授之邀,轉赴中山大學師範學院任史學教授(成為壯族第一位教授),授“斷代史”課;發表論文《元代服飾之奇異》;著手編著《中國起居衣食禮節史》;9月,發表論文《政治革命之漢代道教》;11月,發表論文《漢代學術思想之三變》;11月,發表論文《秦始皇第二之隋文帝》。《戰國時代采邑經濟之發達》;12月,發表論文《吸煙風俗傳播考》。中大任教期間,常與楊成志教授往來論學,相互探討民族史問題,引為知己。
1942年43歲,2月,發表論文《飲酒禮俗與女招待的緣起》;3月,發表論文《飲茶風俗之起源及其傳播》、《番薯傳來考》;4月,發表論文《春秋五伯無一尊周》;6月,發表論文《男女鞋襪古今之變》;7月,發表論文《我國服裝演變之研究》;8月;應曾作忠院長、雷沛鴻所長之邀,轉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史地系任教授,授“歷史文獻”課,兼廣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員;11月,撰成《日本漢化史稿》一卷。
1943年44歲,1月,發表論文《中國男女服裝之研究》;4月,發表論文《食器與食禮之研究》;6月,編成《中國文化史講稿》一卷;8月,帶領中山大學學生赴龍勝、三江等縣考察黔桂邊區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狀況,收集史料;11月,應廣西大學校長李運華之邀,轉回西大文史地專修科任教授,主授“中國上古史”課,兼授“中國文化史”選修課。
1945年46歲,4月,在廣西大學組織“黔桂邊民考察團”,任團長,帶團深入貴州榕江大有鄉一帶考察苗民社會歷史現狀,收集史料:9月,帶領助手深入融縣苗族山區作學術考察,收集史料。
1946年47歲,9月,當選為廣西石刻展覽會評議委員。
1947年48歲,1月,發表考察報告《黔桂邊區教育散記》、《黔桂邊民社會組織的民主政治》。
1948年49歲,1月,撰成《隋唐五代史》書稿一卷;4月,發表論文《春秋戰國人之平等與人之發現》;5月,撰成《中國起居飲食禮節史》書稿一卷,寄送上海正中書局,得預支稿費法幣2000萬元,稿已製版印刷成樣書,后因上海臨近解放,書局解散,而未能出版發行。9月,撰成《民國史斷片》書稿一卷。
1949年50歲,1月,撰成《舊民主主義革命史稿》兩卷;6月,兼任廣西大學訓導長;8月,編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12月:兼任廣西大學中文系主任,授“歷史唯物論”課。
1950年51歲,4月,撰成《殷代社會史》書稿一卷;10月,兼任廣西大學圖書館館長。
1951年52歲,1月,應“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之邀,赴北京出席了15個民族共約6千人舉行的抗美援朝反對美帝國主義武裝日本的愛國示威遊行大會。會後作為壯族唯一代表,當選為“中國市少數民族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委員;6月,任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訪問團廣西分團副團長,與團長費孝通等人一行深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訪問調查,此時與費孝通教授結識,相交終身;此後,治學再變,重心轉入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田野調查及研究。
人物傳記封面圖集
1953年54歲,6月,在廣西大學組建“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文教局歷史文物調查工作組”,任組長,帶隊深入廣西羅城:河池等瑤區縣作學術考察,收集史料;8月,編成《中國歷史名著選讀》講稿一卷;10月,高等院校調整,西大撤銷建制,轉任新建廣西師範學院史地系教授,兼院圖書館館長,授“史部名著選讀”課。
1954年55歲,3月,到貴縣一帶進行實地調查,深入黃鼎鳳的家鄉覃塘(舊稱覃塘墟)青雲村,了解僮族在貴縣的分佈和鬧革命歷史情況以及收集太平天國和黃鼎鳳起義的史料;5月,作為廣西文化教育界代表,當選為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9月,赴京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當選為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會議期間,結識張雲逸,謝扶民、謝鶴籌等人,了解到不少有關壯族農運領袖韋拔群的光輝事迹,著手收集有關史料,開始編著《韋拔群評傳》一書;會後,應邀出席國家教育部主持召開的教育界人大代表座談會,會議期間,就其所持“中國民族歷史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史觀與王亞南教授切磋,深獲王氏贊同。
1955年56歲,春,赴扶綏、崇左、龍州、大新、德保、靖西縣調研,收集土司遺存文物史料和儂智高起義、吳凌雲父子反清起義史料;10月,撰成《我國歷史分期應該重新估定》論文一篇(初稿)。
1956年57歲,1月,台灣台北文星書店重新出版其前著《宋代大學生救國運動》;2月,完成前著《中國起居飲食禮節史》修改補充,成二卷,送北京人民出版社初審;4月,相繼深入到武鳴、上林、賓陽、貴縣、來賓和桂平等縣所轄山區鄉村進行實地調查,重點了解僮族在這些縣的分佈和鬧革命歷史情況以及收集太平天國人物和李錦貴、黃鼎鳳等人反清起義的革命史料;5月,發表論文《太平天國革命中的僮族子弟》;6月,赴京出席全國人大第一屆第三次會議;會後出席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會上,受全國人大民委之託,參與組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工作;在京出席全國人大民委主持召開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專題科學討論會”,作“僮族族源初探”專題學術報告;7月,在周恩來先生的鼓勵下,著手撰著《廣西僮族簡史》;同月,撰成《廣西右江壯族人民建立蘇維埃政權之革命》初稿,由廣西師院教材課印行;8月,“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成立,任副組長兼壯族組組長,負責全組學術調查工作,帶隊赴廣西桂西各少數民族地區展開大規模學術調查;12月,撰成《廣西僮族史略》(即《廣西壯族史略》)初稿》(油印本),送有關部門和學界人士徵求意見。
1957年58歲,1月,主編《廣西僮族反抗壓迫史》;2月,發表論文《談僮歌》;3月,撰成《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初稿(油印本),送有關部門和學界人士徵求意見;4月;與北京的人民出版社簽訂《中國起居飲食禮節史》出版合同,得預支稿費700元;發表論文《僮族在廣西的歷史分佈情況》;完成《廣西僮族史略》修改補充,更名《廣西僮族簡史》出版;7月,赴京出席全國人大第一屆第四次會議;會後,出席全國人大民委在青島召開的“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
1958年59歲,2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1~11日)作出了“撤銷黃紹竑、陳銘樞、黃現璠、費振東、喬傳珏、馬哲民、章伯鈞、葉篤義等二十三人全國人大代表資格;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被錯劃為中國歷史學界頭號大右派,降級到廣西師院圖書館當資料員。同時,從中央到地方的九項任職被罷免,僅留任廣西政協委員一職。同年,人民出版社被迫取消其《中國起居飲食禮節史》一書出版合同,收回預支稿費。
1960年61歲,12月,編成《中國歷史文選》講稿一卷。
1961年62歲,10月,脫右派帽;12月,重返廣西師院史地系任教,授“中國歷史文選”課。
1962年63歲,1月,與越南河內師範大學陳文甲教授以通信方式討論儂智高問題時;2月,撰成《古書解讀入門》初稿,由廣西師範學院印行作為教學輔導教材;4月,發表論文《儂智高起兵反宋是正義的戰爭》,再次公開表明其民族史觀;7月,赴南寧出席“壯族瑤族歷史科學討論會”,發表論文《土司制度在桂西》。
1963年64歲,3月,赴南寧出席“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學會成立大會”,發表論文《壯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6月,發表論文《廣西最早的城堡》。
1965年66歲,5月,台灣台北文星書店再版其前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1966年67歲,“文革”爆發,再遭迫害,此後不問世事,潛心著述十年。
1974年67歲,5月,修改前稿撰成《我國古史分期必須重新估定》論文一篇。
1976年77歲,12月,撰成《漢族的形成》一書(廣西師範學院油印本)。
1977年78歲,9月,完成前著《古書解讀入門》修改補充,后更名為《古書解讀基礎知識》,成一卷。
1978年79歲,7月,帶領助手赴廣西龍州、憑祥、寧明、崇左等縣作學術調查考察;出席在南寧召開的《壯族簡史》修改稿會議;會上,提出“壯族文化藝術應歸納為一章”的修改意見,獲採納;12月,完成前著《右江蘇維埃政權之建立》修改補充,成三卷,后更名力《廣西右江革命風暴》,副題為“韋拔群同志光輝戰鬥的一生”(后改名《韋拔群評傳》);11月,中央代表團成員費孝通、吳西到廣西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二十周年大慶時專程到其家拜訪暢談。
1979年80歲,2月,發表論文《中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文中闡明了“我國民族歷史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的基本史觀,提出了“中國歷史應重新分期”的新主張;4月,赴昆明出席“全國民族工作規劃會議”,當選為“銅鼓文化研究會籌備小組”召集人;會後,訪舊友方國瑜教授,相互切磋少數民族史,交談甚歡:8月,其右派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復任廣西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迄至去世,系當代中國學術界極少數終身在職教授之一;11月,帶領助手赴廣西百色、田陽、田東、巴馬等縣調查“百色起義”,應邀擔任田陽縣誌《田陽今昔》主編。
1980年81歲,1月,完成《中國起居飲食禮節史》修改補充,成三卷.更名為《我國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變》(后改名《中國生活學--古代食衣住行研究》);3月,赴南寧出席第一屆“中國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當選為第一屆“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理事;5月,參與籌建全國性“百越民族史研究會”;6月,第一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討會”全國年會在廈門大學召開,會上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8月,作為特邀代表,赴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五屆第三次會議,會上被增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會議期間,在小組座談會議上發言,提出“中國民族歷史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史觀討論,深獲同組委員羅章龍贊同,互引為同道,並接受羅章龍先生委託,幫忙整理修改其《周代不是奴隸社會》存稿,為羅氏撰《中國國民經濟史》書稿作序、跋;會後,拜會學界舊友費孝通、梁漱溟、楊成志、陳述、翁獨健等,還探訪了顧頡剛先生,與之商討百越民族史,受切磋之益;10月(26日),當選為第一屆“中國民族學研究會”(1984年10月更名為“中國民族學學會”)顧問(同屆顧問有吳澤霖、黃現璠、李安宅、楊堃、吳文藻、劉咸、楊成志、方國瑜、江應梁、費孝通、李有義——按出生年序排名)。
1981年82歲,1月,赴京出席“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籌委會”;2月,發表論文《內蒙古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合撰);3月,撰成《儂智高》書稿一卷,送廣西人民出版社審;赴四川出席第一屆“中國懸棺葬學術討論會”;會後,受宜賓地區教育局之邀,作學術報告;並順道走訪四川大學徐中舒教授,與之切磋少數民族古代社會性質問題,觀點相近,互引為同道。5月,赴京出席“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學術座談會”;隨後在京出席“中國歷史辭典編寫會”;同月,《中國社會科學》雜誌摘介其文《中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之探討》;6月,趕南寧出席“瑤族歷史暨自治地方概括學術討論會”;8月,美國學者馬克·本德爾專程登門求教壯族又化;9月,在全國政協副主席劉瀾濤的支持下,創辦“灕江業餘大學”,任校長,先後開設歷史、語文,工業會計管理、商業管理、中醫、土木建設、新聞、法律等大專培訓班以及英語.地方志短期學習班,且不顧年高,親臨授課;10-12月,撰成《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油印本)上、中、下篇,由廣西師院教材課印行;11月初赴雲南昆明參加第一屆“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年會,並被聘為第一屆“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顧問;同月(16日~22日),在桂林主持召開“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第二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同月底,赴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五屆第四次會議,就大學教育機構問題在第44組討論全上發言:“機構臃腫,人浮於事,工作效率低,是中國危難大症,已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希望中央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並於當年先後向全國政協呈交提案:“廣西宜有一所重點大學或學院案”(提案第481號)、“招收大學走讀生或自費走讀生案”(提案第482號)、“請恢復教育部1978年關於把廣西師範學院改為廣西師範大學的決定案”(提案第913號)。同月,聘為第一屆“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顧問;12月(28日),赴市委副書記韓秉文家商談“灕江業餘大學”有關事宜,返途中遭寒風,腦血管破裂,被迫入院治療。
1982年83歲,1月18日下午四時四十分,因患腦溢血醫治無效,不幸逝世;同月,遺作《試論百越和百濮的異同》(合撰)發表;2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出決議,將其骨灰盒安放於南寧“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陵園”第一室。
1983年6月,遺作《廣西寧明花山壁畫與岩洞葬》(合撰)發表;10月,遺著《儂智高》出版。
1985年5月,遺作《銅鼓及其花紋的新探索》發表。
1988年11月,遺著《壯族通史》(合著,覃應機序)出版。
1999年11月(12日),廣西師範大學和學校歷史與信息系聯合舉辦“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座談會”,出席者200餘人;會後,廣西師範大學編印了《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
2000年3月,遺作《壯族族源與花山崖壁畫之關係》(合撰)發表。
2004年7月《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韋純束序)出版。
2007年3月,遺稿《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發表;9月、12月,遺稿《民族調查與研究40年的回顧與思考》(上、下)發表
2008年1-9月,遺稿《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1-9期)發表;9月,遺著《韋拔群評傳》(黃榮、梁成業、陸地代序)出版;11月,遺作《風雨同舟十三年》發表。
《中國通史》講稿一卷,未刊。
《秦代通史》書稿一卷,未刊。
《魏晉南北朝通史》書稿一卷,未刊。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講稿一卷。
《日本吸收中國文化史稿》書稿一卷,未刊。
《中國文化史》講稿一卷,未刊。
《隋唐五代史》書稿一卷,未刊。
《我國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變》書稿上、中,下三卷,未刊。(據作者於本書稿《總論》記:書稿開始寫於1941年作者任教於中山大學期間,1947年成書稿—卷,初名《中國起居飲食禮節史》,寄送上海正中書局審閱,雙方簽訂了出版合同,作者獲預支稿費法幣2000萬元,即50%,中正書局出了樣書,后因上海解放,書局解散,未能出版。經逐年增補,作者於1956撰成兩卷,寄送北京人民出版社,該出版社審查一年,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前,作者赴京出席全國人大代表會議期間,與人民出版社簽訂了出版合同,獲預支稿費700元,后因“反右運動”中作者被錯劃為右派分子,人民出版社單方終止了出版合同,作者退回稿費。1979年,作者右派冤案子反昭雪后赴北京開會,人民出版社派人接洽,有意出版。作者於1981年撰成初稿三卷,改名《中國生活學——古代食衣住行研究》,尚未校定寄出,作者即告病故。)
《民國史斷片》文稿一卷,未刊,
《舊民主主義革命史》書稿上、下兩卷,未刊: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稿一卷,未刊。
《中國歷史名著選讀》講稿一卷,未刊。
《中國歷史文選》講稿一卷,未刊。
《古書解讀基礎知識》書稿一卷,未刊。(本稿是在油印本《古書解讀入門》的基礎上增補編成)
《千里之行——參加全國政協第五屆第三次會議感想記》文稿一篇,油印,未刊。
《古代少數民族樂舞考》文稿一篇,未刊。
《黃鼎鳳領導反清起義論考》文稿一篇,未刊。
《吳凌雲、吳亞忠反清起義論考》文稿一篇,未刊。
《陸榮廷生平及其功過》書稿一卷,未刊:
《試論廣東臨高縣村人的民族成分》文稿一篇
《廣西各縣縣誌重修意見》文稿一篇,未刊。
《歷史文物考釋》書稿提綱一篇。
《學術文摘》、《論文雜摘》各一卷。
《少數民族習俗雜錄》三卷。
《讀書筆記》六冊。
《少數民族調查筆記資料》9冊。
1、日本外交部亞洲局監修、霞山會編:《現代中國人名辭典》1966年版第327頁,1972年版第325頁,1986年版第588頁,財團法人霞山會出版。
2、《中國人名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3、《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編委會編:《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第519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4、中國《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上冊第1450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編:《民國人物小傳》,載《傳記文學》第72卷第1期,1998年1月10日。
6、《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大辭典》中南、東南地區卷,第143-144頁,民族出版社,1999年6月。
7、《當代中國少數民族名人錄》華文出版社,1992年12月
8、《廣西古今教育人物》第270頁,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編印,2001年10月第1版
9、《歷史文化名人在桂林·畫集》第147頁,新世紀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0、黃現璠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鄧之誠序”,商務印書館,1936年10月初版。
11、黃現璠著:《唐代社會概略》“陶希聖序”,商務印書館,1937年2月再版。
12、黃現璠等著:《壯族通史》“覃應機序”,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13、黃現璠著:《儂智高》“自序”,商務印書館,1983年10月第1版。
14、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羅章龍唁電墨跡”、“韋純束序一”、“冢田誠之序二”、“馬克·本德爾序三”。
15、桂林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桂林之最》第90頁,灕江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6.鄧炳熒撰:《毋用揚鞭自奮蹄》,載《師範群英光耀中華》第14卷第20~26頁,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陳垣、錢玄同、顧頡剛、鄧之誠、蕭一山、陶希聖、譚其驤、郭沫若、費孝通、羅章龍、徐中舒、楊成志、陳述、白鳥庫吉、津田左右吉、和田清、加藤繁、池內宏、原田淑人、后藤朝太郎、有高岩(巌)、張我軍、方國瑜、王亞南、馬克·本德爾、冢田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