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

中國科學院院士

譚其驤,男,1911年2月25日,字季龍,浙江嘉善人,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院,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年8月2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譚其驤書
譚其驤書
1911年(清宣統三年)2月25日,譚其驤在2歲時就隨父親回到家鄉,以後進家塾、小學、秀州中學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
秀州中學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上海大學
1927年(民國十六年)-1930年(民國十九年)暨南大學

工作經歷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春,離研究生畢業還有半年,譚其驤就已寫好論文,由伯父新嘉先生介紹,進北平圖書館當館員。他當年就在輔仁大學兼課。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起又相繼在燕京大學、北大等學校兼任講師。同時在《史學年報》、《燕京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很有見地的論文。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協助顧頡剛創辦《禹貢》半月刊,籌備成立禹貢學會。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后,他辭去圖書館的職務,專在大學教書。是年秋至翌年夏曾到廣州學海書院任導師。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秋回到北平,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校的兼任講師。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春,到貴州浙江大學任史地系副教授。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任貴州浙江大學任史地系教授。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隨浙大回到杭州,並給上海暨南大學兼課。
1950年,浙江大學停辦歷史系,他轉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授。
1954年,起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1978年2月,因長期緊張工作所累,譚其驤突發腦血栓,不久又致半身不遂。
文科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2年-1986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0年,改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個人生活


健康

1992年8月2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紀50年代以後,譚其驤對黃河、海河、長江中游水系變遷進行了系統研究,撰寫了《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長期安流的局面》一文,提出以牧業為主的民族遷入中游地區和人口銳減造成前農墾區縮小,客觀上減少了水土流失量,是黃河長期安流的決定因素。他還發現了一條從未被人所知的上古黃河故道,從而證實了西漢以前黃河下游的改道曾極其頻繁。他對海河水系的形成、上海的成陸過程、洞庭湖的變遷、鄱陽湖的形成等都做過專題研究。這些成果不僅對自然地理、歷史地理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而且還對中國的災害防治、水利開發和現代化建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20世紀60年代以來,譚其驤明確提出,歷史地理學的組成部分、研究對象與現代地理是完全一致的,但由於這些現象發生在過去,研究時不能不運用歷史學的方法,必須重視文獻資料和前人成果。
主編及主持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是迄今最權威的中國歷史政區地圖集,被評為新中國社會科學最重大的兩項成果之一。還主持編撰了《中國國家地圖集歷史地圖集》《中國歷史大辭典》等大型圖書,主編《辭海歷史地理》《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黃河史論叢》和《歷史地理》雜誌等。對歷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獨特見解,如對歷史上黃河河道的變遷及多災的原因、歷史時期洞庭湖和鄱陽湖的變化、海河水系的形成和演變、上海地區成陸的過程等都有深入研究。發掘和整理古代地理遺產,糾正了前人的錯誤,闡述了古代著作的科學價值。著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
論文著作
序號人員作品刊物時間
1譚其驤、史念海陳橋驛主編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
2譚其驤論《五藏山經》的地域範圍,中國科技史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譚其驤海河系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地理1986
4譚其驤長水集(上、下冊)人民出版社1987
5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1~8冊)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1988
6譚其驤《長水粹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譚其驤《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8譚其驤《長水集續編》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9譚其驤《辭海·歷史地理分冊》辭書出版社1978
10譚其驤《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科學出版社1982
11譚其驤《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辭書出版社1996

教學成就

譚其驤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治學嚴謹,誨人不倦,培養了一批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培養中國首批2名文科博士生,學生有葛劍雄

社會活動


著作
著作
譚其驤是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是中國地理學會的發起人之一,歷任理事。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史學會副會長及代會長等。歷任復旦大學歷史系主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主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當選為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屆政協委員。歷任中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上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地方史志協會顧問,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顧問。
1981年,以來任《歷史地理》主編。
1986年,成立的第七屆支社上又被推選為顧問。
1983年,譚其驤當選為九三學社第七屆中央委員會顧問。
1988年,當選為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參議委員會委員。
1981-1985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人物評價


譚其驤先生對學術鍥而不捨、終生以之,集中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品德。他淡泊名利,將國家的利益永遠放在個人的名利之上。他恪守學術求真求實的原則,堅持真理,絕不採取實用主義的做法。他低調嚴謹,從不自標“新潮”,樹立“體系”,甚至沒有一部系統的專著,但他的學術成果卻因富有創新、厚重難移而為學界所推崇。他是一位真正的學術大師。譚其驤先生又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他盡傾心力,誨人不倦,教導學生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敢於提出新見,超越前人。(九三學社副主席邵鴻評)
譚其驤先生一生恪守“鍥而不捨,終身以之”的學術態度,打通傳統考據學與現代地理學,將中國舊式的沿革地理髮展成為現代歷史地理學。(復旦大學評)
譚其驤先生在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中的奠基作用。(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評)
每每回想起老師,我總是滿懷激動與深情,他的學識、才華和人品,他給予我的指導和關心,這些重疊成師恩的具象,我感恩老師,也會把老師的學術風格與思想傳承下去。(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評)
新中國以後,中國史學界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最有成績的工作之一,就是在譚其驤同志和其他同志領導之下編纂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喬木評)

獲得榮譽


時間獎項全稱具體獎項獲獎作品頒發機構
1993年國家圖書獎榮譽獎中國歷史地圖集
1991年 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為最近25年間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500位人物之一《中國歷史地圖集》
1991年英國也將其載入《牛津名人錄》
1960年05月上海市高等學校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