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徠歷史地理學(historical geography)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係。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簡介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以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為其研究對象。其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
從50年代起,美國克拉克等特彆強調了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除去理論和方法論的探討外,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①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研究較多的領域是歷史氣候、歷史植物地理、歷史地貌和歷史水文地理。
②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農村、城市、田園、礦區、道路、港口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都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產物。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較多的是歷史人口地理、城市歷史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等。
③區域歷史地理學。④歷史地圖研究。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要價值。在理論方面,歷史地理學是從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分化出來的,而它的發展又大大豐富了現代地理學的內容。歷史地理學的任務,不僅要儘可能地去“復原”過去時代的地理環境,而且還要揭示地理環境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其特點。因此,歷史地理學研究不僅有助於地理科學的前進和理論發展,也影響到歷史科學的發展。
在實踐方面,對於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如荒漠化問題已成為當前世界地理環境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現代沙漠歷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國西北地區一些前漢時期的草原後來變成了荒漠,以及這一演變的具體過程。
這不僅加深認識當前該地區的地理環境,而且有助於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區的工作。又如對城市的研究,僅滿足於現狀及其地理諸因素的考察,是難以說明一個城市的起源及其發展規律的。唯有通過歷史地理的研究,“復原”已經變化或消失了的當初賴以發展的各種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認識這一城市的起源和發展的全過程,揭示出其發展的規律,從而為今後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開展區域歷史地理的研究,總結人類過去的活動對該地區地理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及其規律,已成為國土開發和區域建設中的重要依據。

發展簡史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 3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1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在西方,沿革地理的研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難以與中國相比擬。1848年出版的T.麥考利《英國史》第一卷第三章關於1685年英國歷史地理的描述,雖然有人認為它是歷史地理學的“典範”,但該章及其以後出版的一些以“歷史地理”命名的著作(如E.A.弗里曼1880年的《歐洲歷史地理》),實際上仍以記述疆域或政區變遷為主。被稱為俄國歷史地理奠基人的18世紀B.H.塔季謝夫對歷史地理任務的解說,也只限於歷史時期疆域、位置、地名、邊界、民族、移民、村落以及地方行政機構的描述,與中國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內容基本一致。
總之,19世紀及其以前“歷史地理”一詞在西方雖已廣為應用,但實質內容仍屬於沿革地理的範圍。
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
這個演變過程是隨著近代地理學的發展而出現的。近代地理學始於西方,德國I.康德於18世紀中,在柏林大學開始講授自然地理課程,A.von洪堡與C.李特爾又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早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直接影響到歷史地理學發展的,是李特爾在柏林皇家科學院的演講《地理科學的歷史因素》(1833),以後是德國F.拉采爾的《人類地理學》(上卷,1882,下卷,1891)。
美國E.C.森普爾在1903和1911年分別完成的《美國歷史及其地理環境》和《地理環境的影響》,竭力宣揚環境決定論,但在她去世之前寫成的《地中海地區的地理及其與歷史的關係》(1931),卻是代表歷史地理研究方法的一部重要著作。
法國徠P.維達爾-白蘭士針對地理環境決定論提出了可能論,其著作《人文地理學原理》(1921)對於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理論發展有一定的影響。J.白呂納1910年出版的《人生地理學原理》提出了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目的和內容,還著有《歷史地理學》一書。
20世紀初,日本即已成立了歷史地理學會,並創辦刊物《歷史地理學》。京都大學教授小川琢治利用中國古籍研究歷史地理,著有《支那歷史地理研究》及其續編。
歷史地理學名稱在20世紀初由日本傳入中國。但其內容仍未超越沿革地理的範圍。1917~1919年張相文在北京大學主講《中國地理沿革史》,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學課程,且在課程內容上已不限於疆域與政區的演變。30年代前期,顧頡剛燕京大學和北京大學講授《中國疆域沿革史》,譚其驤輔仁大學講授同一門課。
當時影響更大的是由顧頡剛發起的“禹貢學會”,以及由顧頡剛和譚其驤主編的《禹貢》半月刊。《禹貢》自第3卷第1期開始,其英譯名稱正式改為《中國歷史地理》,這是“歷史地理”一詞用於中國出版物的開始,雖刊物內容仍以沿革地理論文為主,但為以後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培養了人才。

形成發展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20世紀20年代末到40年代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時期。德國A.赫特納1927年出版的《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一書,有專節論述歷史地理學,指出歷史地理學既不同於地理學發展史,也不能局限於國家疆域和地點的描述,它是對“過去時代進行的地理考察”。
同時,德國O.施呂特爾用歷史地理的方法來分析地理景觀,提出要研究自然景觀(人類活動影響之前的景觀)如何轉變為文化景觀(人類文化所創造的景觀)。此後,他又用20多年的時間研究中歐地區原始景觀,利用地名考證和古代希臘羅馬的地理文獻,重建了公元5世紀時的林地和空地模式,追溯了文化景觀的演變過程,寫成3卷著作《早期中歐聚落區域》(1952、1953、1958)。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的出現,為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5年出版的英國W.G.伊斯特《歐洲歷史地理》,敘述了歐洲羅馬帝國至19世紀鐵路興起時期的聚落地理、政治地理和經濟地理的歷史演變,內容上已完全不同於過去以研究疆域政區為主的同一名稱的專著。1936年一部更為重要的歷史地理專著問世,即英國H.C.達比主編的《1800年以前的英格蘭歷史地理》。達比在本書序文中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歷史地理學的性質、特點和方法,對於後來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1948年,美國R.H.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出版,該書描述了從15世紀末北美大陸被發現后直到19世紀20年代,美國國土由東向西逐漸開發過程中的地理變遷。上述三部著作,標誌著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與此同時,美國的C.O.索爾、A.H.克拉克和蘇聯的В.К.亞聰斯基在理論上和研究方法上,都對歷史地理學的獨立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以後,代表性著作有達比的《英格蘭歷史地理新編》(1973年初版,1976年又分別出版《1600年以前的英格蘭歷史地理》和《1600年以後的英格蘭歷史地理》)。達比還利用1086年英格蘭全國土地丈量清冊組織力量進行研究,從而復原了11世紀英格蘭的地理,共有6部著作,在1952~1977年間陸續出版。美國D.W.米尼格的《大西洋的美洲,1492~1800》(1986,為《美洲的形成》的第1卷)。蘇聯 В.С.熱庫林的《歷史地理學:對象和方法》(1982),系統地論述了俄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以及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性質、任務和方法,並以區域歷史地理的研究實踐作了具體說明。日本菊地利夫的《歷史地理學方法論》(1977)是論述歷史地理學理論和方法的專著。西方歷史地理學被系統地介紹到中國,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0年,侯仁之在以達比為代表的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的影響下,撰文闡述了“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之間的本質區別,指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以不同時代地理環境變遷為主”,“從先史時期開始,舉凡每一時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變遷”都在討論之列。其後因為受蘇聯地理學說的一些消極影響,歷史人文地理學在一段時期內未能在中國(大陸)得到發展,但整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卻是有很大成績的,主要在歷史氣候、城市歷史地理、區域歷史地理,以及古代地理名著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竺可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1972)。侯仁之的《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1979)、譚其驤的《長水集》(1987)、史念海的《河山集》(第1集,1963;第2集,1981;第3集,1988)、黃盛璋的《歷史地理論集》(1982)、陳橋驛的《水經注研究》(1985)和陳芳惠的《歷史地理學》(1977,台灣省出版)。歷史地圖的編繪雖然仍以沿革地理的研究成果為主,但在範圍、內容和精度上都有重要發展,如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1982~1988)、侯仁之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1988)和程光裕、徐聖謨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上冊,1980;下冊,1984,台灣省出版)。研究對象歷史地理學以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為其研究對象。這裡所謂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是限於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理環境。人類出現在地球上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而在自然環境中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甚至創造出只有在人類的活動下才能出現的地理現象。但是,人類的活動所引起的地理環境的變化是個逐漸演變的過程,這一演變過程只是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後才日益明顯和重要。據今所知,原始農業的起源至今將近1萬年,距今1萬年前在地質史上是第四紀全新世的開始,在考古學上則是由舊石器時代進入到新石器時代。在此以前,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屬於古地理學的研究範圍;在此以後,自然環境變遷一般則屬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範圍。事實上,古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是相互滲透的。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內,歷史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文字記載以前很長的一段先史時期,常是歷史地理學和古地理學交叉研究的範圍。研究內容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曾長期局限於研究歷史人文地理。從50年代起,美國克拉克等特彆強調了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性。現在多數學者認為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除去理論和方法論的探討外,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歷史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區域歷史地理和歷史地圖。相應地形成4個研究領域。歷史自然地理學 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早已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達比的一系列著作,為歷史自然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中國自50年代以來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1982)是這一時期的初步總結。歷史自然地理學如澀現代自然地理學一樣,也有各種不同的分支和領域,現在研究較多的是歷史氣候、歷史植物地理、歷史地貌和歷史水文地理。歷史氣候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以中國和蘇聯為主,如蘇聯M.A.博戈列波夫在1907年已發表《論俄羅斯歐洲部分在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動》;中國1981年出版《全國近五百年旱澇分布圖集》,包括1470~1979年旱澇分布圖510幅,及1951~1979年實測降水量分布圖119幅。其中,以竺可楨的成果最為顯著,他以畢生精力進行研究,1925年就發表《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歷史植物地理這是從蘇聯Е.В.武爾夫的研究開始的,1932年出版《歷史植物地理學引論》,以後又出版《歷史植物地理學》。他在30年代的著作中即明確指出,歷史植物地理是研究"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植物界的變遷”。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也進行了不少研究,如文煥然的《試論七、八千年來中國森林的分佈及其變遷》。歷史地貌美國索爾於1925年所發表的《景觀的形態》,討論了人類活動引起的地球表面的變化。中國學者曾昭璇等的《歷史地貌學淺論》(1985),較為系統地探討了這個問題;侯仁之、朱震達對沙漠歷史地理,史念海對黃土高原的歷史地理,陳吉余等對河口、海岸在歷史時期的變化等,均有研究成果。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歷史水文地理達比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中對英格蘭的沼澤水文在歷史時期的變化作了系統的探討;中國譚其驤、史念海對黃河水系歷史時期的變遷,譚其驤等對長江水系歷史時期的變遷,曾昭璇對珠江水系歷史時期的變遷,均有較深入研究。此外,在歷史動物地理、歷史土壤地理等方面,中外地理學家也都有專文陸續發表。隨著各自然要素的歷史地理變遷研究的深入,歷史綜合自然地理研究也已開始受到重視。歷史人文地理學 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環境的變化赴其規律的學科。人是改造自然的主導者,是各種人文地理現象和環境的創造者。農村、城市、田園、礦區、道路、港口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都是人類長期活動的產物。與此同時,創造了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因此,歷史人文地理學與現代人文地理學一樣,也有許多分支,但研究程度遠不如現代人文地理學。其中研究較多的是歷史人口地理、城市歷史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等。歷史人口地理中外學者在這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研究。在西方,對地理大發現之後的世界人口大遷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在中國,研究工作則幾乎涉及秦漢以來的歷代王朝的人口分布和變遷;各地區的歷史人口地理也有研究,例如對遼金至中華民國期間北京城市和郊區人口的變化及其地理分佈的研究。城市歷史地理中外學者這方面的研究也是大量的,其中以美國和中國學者的成果較為矚目。例如美國J.E.Jr. 萬斯關於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城市作用和結構的專著《人的這一場所》(1977),被譽為城市歷史地理的代表作;美國P.惠特利研究古代中國城市的起源和特點,發表了《四方之極》專著(1971);美國G.W.施堅雅主編有《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1977),第一次把中心地學說引入中國城市歷史地理的研究。在中國,侯仁之等結合北京等城市的規劃工作進行了城市歷史地理研究,特別對幾大古都的歷史地理進行了較多研究。歷史經濟地理蘇聯學者比較重視這項研究,出版有《國外經濟地理學的歷史地理學導論》(1963)、《15~17世紀的俄羅斯農村》(1980)等書。在中國則以農業歷史地理的研究為主。另外,歷史文化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歷史軍事地理等領域也都有研究專文發表。區域歷史地理學隨著歷史自然地理學和歷史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深入,區域歷史地理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代表性著作有達比關於英格蘭歷史地理的幾本專著,布朗的《美國歷史地理》,蘇聯В.З.德羅華熱夫的《蘇聯歷史地理》(1973)。中國有《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1982),和在台灣省出版的王恢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1975)、石璋如等合寫的《中國歷史地理》(1983),后兩書仍以傳統的沿革地理的內容為主。歷史地圖研究歷史地圖的繪製,從3世紀時中國裴秀的《禹貢地域圖》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至今不少國家已有大型的國家歷史地圖集的出版。例如1987年出版的由R.C.哈里斯主編的《加拿大歷史地圖集》第1卷,很有特色。但對歷史地圖的理論和繪製內容的研究還有待深入。性質和地位對歷史地理學學科的性質。一直有不同的意見:①認為是歷史學的輔助學科。以蘇聯亞聰斯基為代表,А.Г.伊薩琴科等蘇聯學者至今持有這種觀點。②認為是人文地理學的一部分。以英國伊斯特為代表,這個觀點至今在中國地理學家中有一定影響。事實上歷史自然地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使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早已越出人文地理學的範圍。③認為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以英國達比、中國侯仁之為代表,這個觀點愈來愈受到歷史地理學發展的證實,也被愈來愈多的學者所承認。研究意義
歷史地理
歷史地理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要價值。理論方面 歷史地理學是從現代地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分化出來的,而它的發展又大大豐富了現代地理學的內容。歷史地理學的任務,不僅要儘可能地去“復原”過去時代的地理環境,而且還要揭示地理環境發展演變的規律及其特點。因此,歷史地理學研究不僅有助於地理科學的前進和理論發展,也影響到歷史科學的發展。實踐方面 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如荒漠化問題已成為當前世界地理環境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中國西北廣大幹旱區和半乾旱區就遭受到荒漠猾的嚴重危害。乾旱區生物體與環境之間處於脆弱的相互依存的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極易遭受破壞,一旦破壞之後則很難恢復;加上乾旱和大風頻率極高的氣候特徵,地表含有大量的沙質沉積物,為荒漠化的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些活動破壞乾旱生態系統的平衡,便出現荒漠化。在現代沙漠歷史地理的考察中,揭示了中國西北地區一些前漢時期的草原後來變成了荒漠,以及這一演變的具體過程。這不僅加深認識當前該地區的地理環境,而且有助於防治荒漠化和改造沙區的工作。又如對城市的研究,僅滿足於現狀及其地理諸因素的考察,是難以說明一個城市的起源及其發展規律的。惟有通過歷史地理的研究,“復原”已經變化或消失了的當初賴以發展的各種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才能認識這一城市的起源和發展的全過程,揭示出其發展的規律,從而為其今後的規劃和建設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開展區域歷史地理的研究,總結人類過去的活動對該地區地理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及其規律,已成為國土開發和區域建設中的重要依據。在文化教育、文化交流以及文化的建設等方面,都需要開展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現今世界上凡有條件的國家,都已把本國的歷史地理列在大學課程之內。基本研究方法歷史地理學,作為正在不斷發展的科學,需要有好的研究方法不斷推進,補充新的血液,增加新的生命力。那麼,針對這門學科的性質特點,有哪些方法可供選擇呢?1、歷史文獻研究法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
就是以某研究任務為中心,收集相關文獻資料,整理關鍵信息,找到重要線索,得出重要結論。收集文獻的範圍比較廣泛,像歷代正史的地理志,專門的輿地之書,各種相關筆記、詩文、雜錄、碑刻、圖畫等。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進行嚴格考證。2、實地考察法研究學科的最好方法是取得第一手新鮮資料。而一手資料需要進行實地考察。例如對地形地貌的相考察,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對古遺址等的考古研究等。3、多學科交叉演進法每一門新興學科的發展,以及不斷壯大,都離不開從各學科當中吸取營養。歷史地理學更是如此。歷史地理學是在一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尺度範圍內研究歷史現象和地理演變規律,因此,首先就與地理學結緣,但又不是直接研究地理事物的位置,地形地勢等純地學內容,而要與時間掛起鉤來,因此,還應該特別注意吸收取史學的地理類要素。該學科的交叉本質也就決定她一誕生就是一門雜食學科。不僅如此,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伴隨傳統的研究方法外,還應該不斷把現代信息技術學科的營養植入其體內,吏其更加便捷,動態,豐富的呈現歷時的變化規律和要素,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併發揚光大。此外,像語言學,民鵒學等相關學科都會成為其不斷發展的力量。展望首先,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進一步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如何加強理論上的研究以促進本門學科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歷史地理學的專題研究和區域性的描述,在一些國家中與日俱增。但是在此基礎上如何進行理論上的總結,雖已引起重視,但亟待深入探討。如在建立系統歷史自然地理學的同時,如何發展綜合歷史自然地理學:傳統的絕對空間的概念已經發生變化,時間和空間也已不能再認為是絕對對立的了,這些基本概念的變化,如何影響歷史地理學的發展等問題。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如何積極引進新的科學技術。近年來放射性碳測定、孢粉分析、樹木年輪等方法,已經開始被應用到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中來,但計量方法和航空熱紅外、遙感技術的應用,還有待引進。它們的引進必將有助於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其次,國家歷史地理專著的寫作和國家歷史地圖集的編繪,已受到歷史地理學界的重視。但是像達比主編的英格蘭歷史地理專著還不多,這需多年的集體努力才得以完成。至於國家歷史地圖集的編繪,在加拿大也是經過多年的分工合作才於1987年出版其第 1卷。中國沿革地理的研究和沿革地圖的編繪,長期以來成就突出。但是,足以反映歷史地理學研究成果的國家歷史地理專著和國家歷史必圖集的編繪,還有待進行。中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的編繪已由譚其驤組織力量在進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