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青海

譚青海

萬曆初年,有一次,青海仗劍出塞來到薊州邊關,當時戍邊將帥是赫赫有名的戚繼光。但戚繼光卻另薦譚青海,說他有謀有勇,可以和龐尚鵬相比,是國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應該破格起用。

目錄

正文


穆宗即位那年,譚青海穿布衣、著草鞋穿州過省,北上京師,以布衣臣身份向朝廷上奏《三大禮疏》:一、恢復建文君年號,追溢他為皇帝;二、景帝的祀廟應屬宗附廟;三、獻帝的祀廟不能歸入附廟之列。此疏文議論踔厲,貫穿古今,全文2300餘字,驚動帝閣。繼后,又屢次上書,議論朝中10多件大事,其立論精闢,卓有遠見,宏開一代朝野的耳目,當時大學士張居正,都御史龐尚鵬及尚書葉夢熊,稱青海為當今奏議第一將,挽留他在中秘省委以要職,但青海答道:“吾能為真布衣,不能為假仕宦。”傲然辭官不久,足跡幾乎遍布神州。
譚青海不僅有超凡的學識,而且有驚人的軍事才能。萬曆初年,有一次,青海仗劍出塞來到薊州邊關,當時戍邊將帥是赫赫有名的戚繼光。他察看了戚部兵營陣勢后,入見戚繼光,提出建議:“四面都布置守兵,力量必會分散,為什麼不成一字型擺開陣營守備?”戚繼光拍手叫絕。次日與他一道出巡邊關,商討禦敵大計,以後薊州修築要隘、城垛,精減兵員、布防設陣都採納青海的策略,並請他為軍旅祭酒。其時正好青台吉連火構同外酋挑起事端,洮河以東的軍隊全線潰敗,皇上下昭舉薦邊將對付動亂局勢。當時朝中文武百官都為此事著急,公卿大夫推薦留守京都的監城司訓龐尚鵬出任,看過安邊策義的朝臣都承認他是邊將之才。但戚繼光卻另薦譚青海,說他有謀有勇,可以和龐尚鵬相比,是國中不可多得的人才,應該破格起用。戚帥的薦疏上奏殿前,可惜因譚是布衣士而未錄用,青海卻辭歸故里。後來路過饒州拓林,守備聞聲迎接,在軍中為他接風洗塵,正在酒興之時發生士兵嘩變,原因是守備剋扣兵餉,士卒持械蜂擁庭下,守備驚慌離席,攜帶家室出逃,而青海面對嘩兵,從容自若,經了解,慷慨陳詞,旁徵博引,曉以邊防之地內亂引起外攘,於國於民,有弊無利之理,遂將行裝所有錢財,傾出散發,終使兵變平息下來。
譚青海為人清高,不尚浮華,足跡所至,皆以國事為念,他認為憂國憂民,黎民百姓都有責任,只要朝廷能採納良策,進諫者也不一定為官才能實施。他年過七旬,還健步如風,閑時愛好寫詩作畫,著書立說,他才氣豪邁,筆力遒勁,氣勢縱橫恣肆,洋洋數萬言,揮灑自如,為當時名土霍尚守,祈衍曾所稱道,他晚年常棲羅浮山,歸鄉后在見日峰築草堂,自稱見日山人,見日,取他別字“永明”,意即草野之人未敢忘記君主之意。當時海內外無人不識見日山人,他還著論交趾(今越南),見解精深。終年84歲,生前著述甚豐,但自己從不保存,文稿脫出,民間爭相傳閱,計有奏牘、詩文、雜著10餘種,其中《靈州詩草》風行於世,增城湛榮先曾經刻印他的《三大札疏》。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曾搜集他部分遺稿合編,取名《譚處士集》,並撰寫序文,把它與古代策士魯仲連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