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區
廣東省廣州市轄區
增城區是廣州市市轄區,位於廣東省中東部、廣州市東部,南與東莞隔江相望,東臨惠州,北界從化,截至2017年底面積1616.4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1萬,擁有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中國第五個國家級僑商產業聚集區“僑夢苑”。
增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201年),隸屬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轄6縣,新設一縣,增多一城,故曰“增城”。1993年撤縣設市,2014年2月撤市設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282個行政村和55個社區。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增城區人口總數為1466331人。轄區內的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廣州市三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
增城區是全國著名的荔枝之鄉、牛仔服裝名城、新興的汽車產業基地和生態旅遊示範區,先後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聯合國和諧城市提名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和諧之城”、“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全面小康10大示範市”、“全國綠色小康縣(市)”、“全國綠化模範縣(市)”、“全國科技先進市”等稱號。
2017年12月14日,獲評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徠2019年10月,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20年6月30日,列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地區當時居住在這裡的民族稱為南越(又稱南粵),增城區屬南越。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設南海郡,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
前漢,增城屬南海郡番禺縣,後漢始設增城縣。
據明清兩代《增城縣誌》載:“後漢建安六年(201年),析番禺地置增城縣。”自乾隆時起,多部縣誌按語均說:“《後漢書·郡國志》曰:‘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二,和帝置郡三,安帝又命屬國比領郡者六,又所省縣漸復分置。至於孝順,凡郡國百五,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並不言建安立縣之事。《宋書·州郡志》亦只言:‘增城縣,前漢無,後漢有’。與《文獻通考》同。舊志俱言縣始於建安六年,不知何據?俟再考。”但經歷240多年,並無人去考證。
根據《後漢書·郡國志》戶口斷限於永和五年(140年),當時南海郡轄七縣,已有增城縣在內。增城建縣最遲為後漢永和五年。
晉及南朝宋、齊時,增城屬廣州南海郡。宋元嘉中析增城綏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區置綏寧縣,梁代又復併入增城縣。
梁、陳兩代移東官郡治於增城。
隋開皇九年(589年)撤郡改州,增城屬廣州。其後經歷唐、南漢、宋、元、明、清等1300多年,廣州名稱多次改變,增城始終都是廣州的屬縣。
民國元年(1912年)裁府,增城屬粵海道,后直屬廣東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增城屬東江專區,1954年划入粵中區,1956年改屬惠陽專區。1958年與龍門縣合併,仍稱增城縣,先後屬廣州市、佛山專區。1961年又與龍門分開,屬惠陽專區(后改稱惠陽地區)。1975年劃歸廣州市管轄。
1993年12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由廣州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市總人口899644人,其中:沙庄街道14639人,荔城鎮189620人,正果鎮39341人,三江鎮37143人,石灘鎮73046人,仙村鎮50180人,沙埔鎮19271人,新塘鎮180567人,永和鎮54181人,寧西鎮13187人,朱村鎮31482人,鎮龍鎮38649人,中新鎮29035人,福和鎮36212人,派潭鎮55746人,小樓鎮37345人。
2002年,增城市轄沙庄1個街道和荔城、正果、三江、石灘、仙村、沙埔、新塘、永和、寧西、朱村、鎮龍、中新、福和、派潭、小樓15個鎮。
2004年2月19日,增城市將原來的16個鎮(街)撤併為6鎮3街道:撤銷荔城鎮、朱村鎮,設立荔城、增江、朱村3個街道;撤銷鎮龍、福和2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中新鎮;撤銷三江鎮、沙庄街道,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石灘鎮;撤銷永和、仙村、沙埔、寧西4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新塘鎮。
2014年2月12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增城市,設立廣州市增城區,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區域為增城區的行政區域,增城區人民政府駐荔城街道惠民路1號。
2015年5月29日下午,增城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
2020年6月30日,列為“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增城區位於廣東省中部,廣州市東部,珠江三角洲東北角和珠三角都市生活圈。地理坐標:北緯23°05′~23°37′,東經113°32′~114°00′。市境東界惠州市博羅縣,西連廣州市蘿崗區,南與東莞市隔江相望,北接惠州市龍門縣和廣州市從化區。區政府所在地荔城街,距廣州市中心60公里。
增城區北部地勢較高,南部較低,山地以低山為主,占增城區面積8.3%,是九連山脈的延長部分,山脈呈東北與南西走向,平等排列的中山與低山,其間形成了東江與增江。丘陵地主要分佈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的35.1%。台地多在中南部,占增城區面積23.2%。南部是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區面積的35.4%。
中低山:主要分佈在北部的大尖山、牛牯嶂等(高度500~1000米)。由砂頁岩和中細粒花崗岩等岩石組成。山脊狹窄,起伏大,山坡較陡,一般40°~50°,河谷切割較深,常形成跌水瀑布和峽谷。
丘陵:絕對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形態和緩,切割破碎,分佈零亂。如小樓西部、正果北部、永和西部等地,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一般是山坡緩,山頂圓渾,水系呈樹枝狀,切割較強烈。
緩坡丘陵地:由花崗岩和變質岩構成。高度多為200~400米,山頂圓渾,坡度20°~30°,水系呈樹枝狀,多成緩坡谷。如境內東南部,寧西西部等地。
台地:周圍有陡坡的廣闊平台,稱為台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上下,沒有突出山頂,如花崗岩、變質岩所構成的台地。零星出現在高灘地區的石炭系石灰岩,多在河谷旁形成岩溶殘丘、孤峰與峰林等岩溶地貌。表層多已風化成紅土,草木叢生。貯水條件較差,雨水往往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乾枯。
河漫灘上第二階地:分佈在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河面6~13米,寬約200~800米,以2°~4°向河床傾斜。由第四紀近代沖積物組成,厚13米,階地地面平坦,土層沃厚,是農業生產較好的地區。
河漫灘上第一階地:分佈在增江中游,面積63平方公里。階地寬3~4公里,厚3.5~12米,高出河面1~6米。正果至小樓地段,地勢平坦,僅有一階地,階地面不對稱,寬度0.5~1.5公里。
河谷平原:分佈在高灘東洞、靈山至派潭一帶,面積41平方公里。正果、小樓一帶河谷平原的特點是:地勢平坦,高程6~20米,河道彎曲,支流繁多。平原中有花崗岩和混合岩組成的低丘,平原面積約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積地:新塘~仙村~石灘~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江三角洲東北部平原。由東江、增江的沖積、堆積作用與古海灣堆積物所形成。厚20~30米,最厚39.6米。
增城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北回歸線經過增城北部,特點是氣溫高、雨量充沛、霜日少、光照充足,全年都可栽培作物。但因季風交替遲早及強弱不同,氣候多變。受地勢影響,北部山區與南部平原氣候有差異。
一年四季的氣候特徵:春季,從立春日起,陰雨連綿空氣潮濕,溫度較低,一般是12.7~21.7℃之間。夏季,從4月中旬始,氣溫上升,最高氣溫為28.5℃,天氣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空氣悶熱;4~6月份多鋒面雨,7~9月份多颱風雨;常發生洪澇災害。秋季,從10月下旬始,受北方乾冷空氣南下影響,氣溫下降,乾旱少雨,但天氣涼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襲,偶有霜天。冬季,境內無氣候學上的冬季,但人們仍將氣溫較低的11~1月稱為冬季。
多年平均氣壓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較大。冬季受極地高壓控制,氣壓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熱帶氣旋影響,氣壓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
據1994~2005年統計,年平均氣溫為22.2℃(歷年值21.8℃),最大年際差1.5℃。7月平均氣溫 28.3℃,最高氣溫出現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極端最高氣溫為38.6℃。最長連續高溫天數9天(高溫定義:氣溫≥35.0℃),出現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氣溫13.6℃,極端最低氣溫0℃(在1999年)。
增城區
東江發源於江西省尋鄔縣,經龍川、河源、惠陽、博羅等縣市流過增城南部,為增城與東莞界河。從市境東南與博羅交界處開始,至西南與廣州市黃埔區接壤處止,流程30公里,全為沖積平原地帶,河床坡降為0.08‰,河網縱橫,支流繁多。再向西南流入珠江口獅子洋,是中國罕見的自東向西流向的河流。境內河段寬400~500米,最寬800米。水深坡緩,可通航300噸輪船,新塘以下可通1000噸輪船。
增江是境內最重要的河流。原來直接流入珠江口,自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成為東江支流。增江發源於新豐縣七星嶺,流經從化縣東北部轉入龍門縣西北部,再折向南流,為增城、龍門的界河。於境內正果東北角磨刀坑流至龍潭埔接納永漢河后,流量增加,經正果、荔城、石灘三地,於官海口匯入東江,全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5.9億立方米,平均坡降0.74‰。增江在增城境內長66公里,寬90~220米,流域面積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區面積的60%,境內坡降為0.17‰。
派潭河發源於南崑山馬坑嶂,由高灘水、靈山水、高埔水、車洞水和小徑水等5條小河組成。流經派潭圩於小樓鎮合二龍河匯入增江。河長36公里,坡降為5.5‰。流域面積357.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億立方米。
二龍河原名澄溪河,發源於小樓鎮內丫髻山。流經二龍圩、臘圃村,於大樓村匯入增江。河長22.5公里,坡降為2.8‰。流域面積122.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
和平水又稱九曲水,發源於正果馬鼻嶺,經白湖合冷水坑水流入增江。河長18.7公里,流域面積48平方公里。
西福河原名綏福河,是境內西部地區最大河流。發源於大鷓鴣山,流經福和、仙村,於巷頭村匯入東江。河長58公里,坡降1.6‰。流域面積580平方公里,增城境內為45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5.1億立方米。二十世紀50年代初,在福和以下可以通航。50年代末以後因水土流失致河床淤淺,加上沿河修陂築閘,僅鐵路以南幾公里可以通航。
增城水系屬珠江支流東江水系,水資源相當豐富。流域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東江、增江、西福河等3條,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官湖河、蘭溪水、派潭河、二龍河、雅瑤河和金坑河等6條。全區多年平均徑流深1140毫米,徑流量19.8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過境客水179.5億立方米(其中增江的龍門水28.7億立方米,東江北幹流150.8億立方米),主客水合計約200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2萬多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除地表水外,地下水資源亦較豐富,全境地下水蘊藏量超過3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約2億立方米。南部還有潮水進入。
增城境內各類土地比較齊全,照國家土地分類規定,一二級地類齊全,三級地類除個別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級地類中,農業用地205.78萬畝,佔84.91%;建設用地29.87萬畝,佔12.33%;未利用地6.69萬畝,佔2.76%。
•植物
增城區共有300多種植物。主要有: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欏、原葉木蓮、繡球莤、白桂木、天冬、香附、防杞、土常山、茅根、土茯苓、崗梅、雞骨草、千斤拔、巴豆、一枝黃花、淡竹葉、金錢草、三椏虎、野扁豆、七葉一枝花、十大功勞、兩面針、野葛、桑寄生、鬧洋花、金銀花、金櫻子、狗脊、雞血藤、牛大力、黑老虎、野菊花、五指毛桃、白花蛇舌草、田基黃、益母草、崗稔、草莓、嶺南酸棗、黃牙果、山柑、山楂、薺菜、野莧、馬齒莧、狗肝菜、厥菜、車前草等。
其中: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欏、原葉木蓮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繡球莤、白桂木屬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動物
獸類主要有:豪豬、黃猄、松鼠、芒鼠、樹鼠、野豬、狐狸、貓狸、斑林狸、穿山甲、果子狸、野兔、水鹿、水獺等。其中:斑林狸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鳥類主要有:白鷳、喜鵲、畫眉、烏鴉、夜鶯、鷹、鶴、鷓鴣、鸚鵡、鴛鴦、翠鳥、草鶚、領角鶚、林雕、雉雞、白鷺、相思、燕子、布穀鳥、鸕鶿、貓頭鷹、啄木鳥、綠皇小鳥、花頭鵂鶹等。其中:白鷳、鷹、鶴、鸚鵡、鴛鴦、貓頭鷹、雉雞、翠鳥、草鶚、領角鶚、林雕、花頭鵂鶹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爬行類與兩棲類主要有:蜥、龜、蟒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水蛇、五步蛇、青竹蛇、過山風、烙鐵頭、虎紋蛙(田雞)、剌胸蛙(石蛤)、澤蛙、蟾蜍、蛤蚧等。其中:巨蜥、蟒蛇屬國家一級保護運動,虎紋蛙、蛤蚧、金錢龜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魚類主要有:塘虱、黃鱔、鱉、河蟹、鯰魚、河豚、鱖魚、泥鰍、脊尾白蝦、娃娃魚等。
鐵礦分佈於新塘、派潭、臘圃等地。鈦鐵礦分佈於派潭。錫砂礦屬外生成礦作用生成的次生錫砂礦床。分佈在中新、小樓、派潭等地。其中靈山儲量為1000多噸,高灘儲量為450噸,蘭溪儲量為270多噸。鎢礦分佈在派潭、蘭溪等地。銅礦分佈在派潭車洞、烏煙屋及正果地區。輝鉍礦分佈在正果地區。方鉛礦分佈在派潭車洞、烏煙屋。金礦成因類型不明。分佈在永和、派潭、鎮龍等地。
鈮、鉭分佈在派潭、車洞等地河谷階地,屬次生沖積砂礦床。鋯英石分佈於派潭。獨居石是含鈰的原生礦物,其次是稀土礦,可能是次生礦床。分佈在派潭江田村,儲量180多噸。小樓鎮內亦有分佈。鋁土礦屬外生沉積礦床。分佈在新塘、正果境內。黃鐵礦屬於內生成礦作用礦床。分佈在派潭。水晶、石英屬內生成礦作用礦床。石英也可以成為石英砂礦床,是次生的礦物。分佈於永和、派潭、鎮龍等地。
鉀長石(又稱長石)屬內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物。它的次生礦物叫高嶺土又稱瓷土。分佈於正果白面石、亂石坑等地的儲量660萬噸,棠下大圳儲量2.4萬噸。高嶺土分佈在朱村橫塱。石灰石分佈在派潭高灘等地。煤屬沉積礦床,主要分佈於石炭系地層。在派潭高灘、靈山的儲量為120多萬噸。其次是泥碳土,它是一種劣質煤,可以製作化肥。派潭鵝兜儲量1.6萬多噸,蓮塘儲量4000多噸。
從明代《永樂大典·廣州府增城縣之圖》得知,明初增城縣(包括今龍門縣)除縣城外,境內劃分為6個巡檢司及12個裡。其後里改為都,都下設圖。清代依明代舊制。民國期間初期依舊,后改都為區,區下設鄉。
建國初分為7個區,1957年撤區改設2個鎮和16個鄉。1958年改稱鎮鄉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為區公所。
1987年又改為鎮,至1993年,共有15個鎮,分別是荔城鎮、新塘鎮、永和鎮、仙村鎮、沙埔鎮、寧西鎮、石灘鎮、三江鎮、派潭鎮、正果鎮、小樓鎮、福和鎮、朱村鎮、中新鎮及鎮龍鎮。
2004年2月,調整行政區劃,全區劃為3個街、6個鎮(即將荔城鎮劃分為荔城街和增江街,朱村鎮改為朱村街,永和、沙埔、寧西、仙村鎮併入新塘鎮,福和、鎮龍兩鎮划入中新鎮,三江、沙庄兩鎮街併入石灘鎮)。
2005年4月,將中新鎮內原鎮龍鎮全境及新塘鎮內原永和鎮境內的賢江、禾豐、新莊、永崗4個行政村划入廣州市蘿崗區(今黃埔區)。
2012年6月,原併入新塘鎮的永和、寧西分離出來成立了永寧街道,仙村也分離出來重新成立仙村鎮。
2013年,調整行政區劃,下轄4個街道和7個鎮:
街道 | 荔城街道 | 增江街道 | 朱村街道 | 永寧街道 | |||
鎮 | 中新鎮 | 石灘鎮 | 新塘鎮 | 小樓鎮 | 派潭鎮 | 正果鎮 | 仙村鎮 |
2019年7月23日,廣州市政府發布了關於同意增城區部分街道行政區調整的批複,同意設立荔湖、寧西街道。以荔城街道原管轄的羅崗、明星、光明、太平、五一、西瓜嶺、三聯等7個村委會和雁塔社區居委會區域為荔湖街道行政管轄範圍。荔湖街道辦事處駐荔湖大道91號。以永寧街道原管轄的馮村、中元、石逕、斯庄、路邊、下元、郭村、湖中、百湖、湖東、九如、白水、章陂等13個村委會和寧西社區居委會區域為寧西街道行政管轄範圍。寧西街道辦事處駐鎮前街25號。9月2日,荔湖街道、寧西街道正式揭牌成立。
截至2020年6月,增城區下轄6個街道、7個鎮:荔城街道、增江街道、朱村街道、永寧街道、荔湖街道、寧西街道、新塘鎮、石灘鎮、中新鎮、正果鎮、派潭鎮、小樓鎮、仙村鎮。
•人口統計
1994至1997年,是人口增長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長率20.67‰。1998至2000年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增長11.8‰。原因是1998年9月以後農村實行“1.5孩”政策,即一孩是男性的不再批生二孩;一孩是女性的,夠間隔期可再申請生育二孩。2001至2005年人口增長率明顯下降,年平均增長率為4.6‰。主要原因是計劃生育工作真抓實幹,落實各項措施和制度,有效控制和減少計劃外人口的出生。2005年,增城總人口794295人,其中農業人口576539人,非農業人口217756人。
2011年末,增城區戶籍總人口84.5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98萬人,農業人口61.33萬人,未落戶常住人口2763人。全年出生人數11057人,死亡人數3722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長率8.79‰。
2016年末戶籍人口89.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77萬人,出生率13.92‰;死亡人口0.46萬人,死亡率3.61‰;自然增長人口1.31萬人,自然增長率10.3‰。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增城區人口總數為1466331人。
•民系構成
增城史前已經有人類活動,在荔城街百花林發現的古石器就是明證,但客家人遷入增城卻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年。據新編《增城縣誌·人口卷》記載,較早遷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進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於南漢大有七年(公元934年)從廣東河源遷至福和古屋,距今約1070年。在明代,又分別有鄧、鄭、潘、夏、羅、朱等姓氏客家人從外地遷入增城。可見,在明代以前,已經有不少客家人遷入增城。客家人大批遷入增城,卻是明末清初,這是被史學家稱為客家人遷移第四次、第五次高潮期。
編於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增城縣誌》記載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況:自明季兵荒迭見,民田多棄不耕。入版圖后,山寇仍不時竊發,墾複艱難。康熙初,伏莽漸消,爰謀生聚,時則有英德、長寧人來佃於增。對村落之殘破者,葺而居之。未幾,永安、龍川等縣人亦悄悄至。當清丈時,山稅之占業浸廣,益引嘉應州屬縣人雜耕其間,所居成聚。而楊梅、綏福、金牛三都尤多。在這一時期,遷增的客家人有數十姓之多,來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來自粵東、惠州及粵北等地的客家人,基本奠定了今天增城客家人分佈的格局。
至2009年,增城地區客家居民已達30萬之眾,超過本區戶籍人口的40%;在9個鎮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佈在派潭、正果、小樓、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的永和、寧西等地區;在本區300個村中,純客家村有90個,粵客雜居的有74個,合計164個,約佔全區村落的55%。
•民族成分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區有38個民族,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多19個。漢族人口佔總人口98.67%,少數民族佔1.32%。市內聚居的有漢畲兩族,其他各族多是因工作關係陸續遷入,散居在各鎮街。
增城畲族原稱瑤族,1962年8月經中央民族調查組定為畲族,聚居於市東北正果鎮東南部的蘭溪山區,是廣州地區唯一的畲族聚居村,2000年人口396人。
2014年,增城區地區生產總值1026.23億元,增長4.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785.45億元,增長0.51%;農業總產值89.73億元,下降4.8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5.55億元,增長4.05%;固定資產投資333.82億元,增長13.52%;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01.52億元,增長10.5%;全市年末個人儲蓄存款581.13億元,增長3.6%,貸款餘額747.82億元,增長9.02%。
2016年,增城區地區生產總值1046.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5年(下同)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0.91億元,增長1.7%,拉動經濟增長0.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507.61億元,增長4.4%,拉動經濟增長2.2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488.31億元,增長14.3%,拉動經濟增長,6.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4.86:48.49:46.65,其中,第三產業所佔比重高於2015年3.61個百分點,第一、二產業分別下降0.14個和3.47個百分點。2016年,按常住人口計算,增城區人均GDP達到91402元,折算為13176美元。
2017年,增城區固定資產投資689.73億元,同比增長31.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3.40億元,同比增長14.2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6.78億元,同比增長7.1%。自2016年以來,成功引進超視堺第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華電冷熱電三聯供、珠江國際創業中心、碧桂園華南設計總部、中汽研華南總部基地等184個項目,投資總額超1500億元;儲備SMC氣動元件、奧特奇、奧寶科技等在談項目在談項目143個,投資總額約1500億元。
2020年,增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2.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20億元,增長11.9%;第二產業增加值412.63億元,下降0.2%;第三產業增加值586.81億元,增長9.5%。
1994年增城劃定農田保護區48萬畝,佔耕地總面積96%。2000~2005年,緊緊圍繞廣州、深圳等大都市的需求,在“荔鄉仙境健康游”(何仙姑旅遊景區、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的帶動下,發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銷、好價”等“五好”為特徵的都市農業。
至2005年,全區已建立300畝以上的優質米生產基地49個,共11.8萬畝;100畝以上的荔枝、龍眼等水果生產基地251個;40畝以上的水產品養殖基地201個;年上市量1000頭以上的生豬飼養基地52個;年上市量3000隻以上的“三鳥”飼養基地167個;年種植300畝以上的蔬菜生產基地23個。於2002年建立農村勞動力就業培訓中心和勞動力市場、勞動保障工作站,至2005年共培訓農民3.6萬多人次。2012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5.95億元,增長5.21%。農業總產值78.94億元,比2011年增長5.04%。
2016年,全年農業實現增加值50.91億元,增長1.7%。全年農業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6.71億元,增長2.07%,其中種植業產值59.21億元,增長2.02%;林業產值1.98億元,增長2.03%;畜牧業產值10.26億元,下降3.1%;漁業產值6.35億元,增長6.9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91億元,增長3.39%。
202徠0年2月26日,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增城區廣州荔枝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1978年,增城工業產值0.97億元,只佔工農業總產值23.4%。1979年以後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調整產業結構,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同時,加快發展工業,經濟開始得到較快發展。
至1994年(撤縣設市后),全區工業產值104.16億元,占工農總產值84.70%,比1978年工業所佔比重上升61.3%。
1993年全縣工業企業4513戶、從業人員86721人,平均每戶只有19人;企業年產值59.37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7574元/人。2000年以後,在南部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區,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培育、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骨幹項目,主要的有生產規模12萬輛的廣州本田汽車二廠、生產規模100萬輛的五羊本田摩托車新工廠及汽車、摩托車零部件製造業、牛仔休閑服裝業等支柱產業。年產服裝3億件,產值100億元以上,佔全國同類服裝出口量30%以上,被評為“中國牛仔服裝名鎮”。至2005年,全區工業年總產值542.53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數達138.5%,比2000年提高29.35%。
2012年,完成工業增加值457.62億元,增長16.12%。工業增加值增長對GDP的貢獻率達59.62%,拉動GDP增長7.75%。完成工業總產值1786.6億元,比2011年增長16.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556.6億元,比2011年增長18.91%。
2016年,全區完成工業增加值478.75億元,增長4.8%。完成工業總產值1752.95億元,增長8.2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530.72億元,增長8.50%。其中,國有企業增長10.77%,民營企業增長8.6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8.71%,股份制企業增長8.53%,集體企業增長2.30%,其他企業增長9.53%。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8.20%,重工業增長9.47%。分企業規模看,大中型企業增長3.68%。
1993年增城撤縣設市后,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在國營和供銷社逐步退出市場的同時,鼓勵、扶助私營和個體增設經營服務網點,引入現代化超級市場經營模式,增建一批綜合市場和家用電器、服裝、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配件、糧食、鋼材等專業市場,配套完善交通、通信設施,商品流通的環境和條件大為改善。
至2005年,全區有各類市場從1993年的24個增至90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48億元,比2000年增長40.50億元,比1994年增長61.29億元。交通運輸、房地產、通信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其中:商品房銷售面積,1994~2005年共362.27萬平方米,平均每年銷售30萬平方米。
2016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99億元,增長11.3%。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2.06億元,增長11.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4.93億元,增長11.2%。從消費形態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64.01億元,增長12.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2.98億元,增長8.9%。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1411.24億元,增長123.3%。全年接待遊客人數達2393.68萬人次,增長9.37%;接待過夜遊客420.29萬人次,增長3.34%;旅遊業營業收入達90.19億元,增長19.36%。
增城境內漢語方言主要有兩種:粵語增城話與增城客家語。據2005年調查,全區人口794295人,其中廣府人471704人,佔59.39%;客家人322591人,佔40.61%。增江鶴洲與荔城下羅崗蔡屋有800多人在村內講閩南話,對外講廣州話、增城話或普通話。正果畲族村民342人,有99%在村內講畲語,95%以上對外講粵語和客家語,35%左右能講比較流利的普通話。
據族譜所載,增城廣府人在宋、元、明間,先後大批遷入增城開基。增城客家先民古全望家族在南漢大有七年(934)遷入。但這是個別家族的遷徙。在明代雖陸續有客家人遷入,但不成氣候。正如深圳大學教授劉麗川所指出,增城客家大部分是第四次大遷徙時期進來的,其中在康熙八年(1669)“展界”前“悄悄至”的也是少數,大部分是康熙八年部分展界,特別是康熙二十二年全面展界至乾隆年間遷入的。從遷入增城的時間先後,可見廣府人是增城的老居民,而且人數居多,加上地域毗鄰廣州,因而以廣州話為代表的粵語是增城的強勢方言。改革開放后,大批客家人往圩鎮、荔城甚至廣州、深圳遷徙。不少客家村落只留下老小,有相當一部分連老小也往城鎮遷徙。在增城全市32萬多客家人中,有百分之75%使用粵、客雙語,其中,35%以上使用粵、客、普通話三語。城鎮幹部、居民中的客家人,在交際場合,甚至在家庭中也使用粵語。粵語對客家話的滲透影響是多方面的。
增城境內粵方言主要聚居點是在增江兩岸、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帶,其中南部的新塘、沙埔、石灘為純粵語區,仙村、三江、朱村的大部,荔城、小樓鎮、正果、中新、鎮龍的半數或近半數,派潭、福和、永和、寧西的部分也都操粵方言。客家方言的分佈是北密南疏,主要的聚居點是縣內北部和東北、西北部的丘陵地帶,如正果、派潭、福和、永和、寧西,以及鎮龍、中新、荔城、小樓各鎮。
2005年增城市使用粵客方言人口情況調查表 | ||||
鎮(街)名稱 | 人口總數 | 粵方言人口數 | 客方言人口數 | 客方言人口 佔總人口% |
合計 | 794295 | 471704 | 322591 | 40.61 |
荔城街 | 155622 | 67413 | 88209 | 56.68 |
增江街 | 37249 | 21511 | 15738 | 42.25 |
朱村街 | 32493 | 15036 | 17457 | 53.73 |
派潭鎮 | 72823 | 19707 | 53116 | 72.94 |
正果鎮 | 52744 | 25677 | 27067 | 51.32 |
小樓鎮 | 46020 | 14984 | 31036 | 67.44 |
中新鎮 | 72178 | 26061 | 46117 | 63.89 |
石灘鎮 | 112158 | 108075 | 4083 | 3.64 |
新塘鎮 | 213008 | 173240 | 39768 | 18.67 |
增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湧現了南宋丞相崔與之、明代三部尚書湛若水等歷史文化名人,也是傳說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鄉。增城荔枝文化源遠流長;增城欖雕榮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舟文化別具水鄉風味;舞春牛、舞麒麟、舞火狗等傳統民俗風情濃郁;廣州唯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正果畲族村)民族風情獨特;派潭鎮、正果鎮、黃屋村、坑貝村等特色鎮村魅力十足;何仙姑家廟、報德祠、三忠廟、佛爺寺、萬壽寺、百花古寺等古寺廟彰顯了增城深厚文化底蘊。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的粵語地區。粵劇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2009年,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增城,粵劇有著深厚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城鄉居民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近年來,增城區在發展和傳承粵劇文化上下了不小的功夫。據不完全統計,我區現有民間曲藝社團83個,並成立有增城戲劇曲藝家協會、新塘戲劇曲藝協會等曲藝社會組織,曲藝人才輩出,包括有廣東粵劇院粵劇表演家鄭培英、廣東音樂曲藝團粵曲演唱家鍾葵珍和梁玉嶸、廣東音樂演奏家溫池等。而新塘的謝運洪更是成為增城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羅派藝術粵劇的代表性傳承人。
廣州欖雕是流行於增城一帶的一種傳統雕鐫藝術,其歷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間的廣州籍宮廷匠人陳祖章和咸豐年間的新塘民間藝人湛谷生等。廣州欖雕以烏欖核為基本材料,增城自古盛產烏欖,為欖雕的形成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秉承嶺南文化精神的廣州欖雕刻工細膩精微,形態小巧玲瓏,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生動。它可以分座件、掛件、珠串、核舟等品類,技藝形式則包括浮雕、圓雕、鏤空雕等。以“東坡游赤壁”為題材的核舟是廣州欖雕的傳統樣式,歷代名家均有此類作品傳世 。201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欖雕”亮相廣府廟會非遺展區,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對欖雕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增城正果鎮畲族村的畲族也擅長唱山歌。
增城境內客家人口約佔總人口40%,客家山歌甚為流行。有客家八音合奏《水底摸魚》,客家流行歌《摘茶紅妹》、《後生要打拚》,客家小調《桃花開》、《思戀歌》以及《客家平板》等;增城也以竹板山歌《誇老公,贊老婆》、山歌劇《舞春牛》、客家歌舞《請到白水仙境來》等作品。
增城境內有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正果寺,其具體位置在增城區的正果鎮。寺初建於宋朝,后歷經元、明等朝代,乃至民國,已延續900餘年。
正果寺因余賓公修成佛教的正果,而得名。余賓公出生於宋景祐年間,經常雙掌合什跪地,朝天禮拜。后,苦行修道,功德圓滿,得成正果。正果寺建築古色古香,寺中有楹聯"正是敕封昭顯佛,果然聖壽得施神。"
增城地處穗莞深港黃金走廊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穗莞深城際軌道、廣州地鐵13號線和21號線,以及廣汕客專、東北客貨車外繞線等彙集增城,形成廣州東部交通樞紐中心和廣州新東站;廣惠、廣深等7條高速公路貫穿全境。30分鐘可達廣州中心城區,40分鐘內坐擁廣州、深圳兩大空港和黃埔港、新塘港兩大海港資源,1小時左右可達珠三角任何一個城市,形成了現代化陸運、海運、空運立體式“大交通”網路。
增城地域內有國道G107、G324,省道S118、S119、S256、S355,廣深高速、廣惠高速和廣園東快速路,以及荔新公路,構成公路線網的主框架,同眾多的縣道、鄉村公路連接一起,組成交通網路。
至2005年,全區公路通車里程1438.5公里,比1993年增加479公里。在公路線網中,有高、快速公路64公里,一級公路89公里,二級公路123公里。市境同廣州銜接的有國道G107、G324、廣深高速、廣惠高速和廣園東快速公路,共設13個出入口,同東莞市銜接的有國道G107、廣深高速、廣園東快速和省道S256,同惠州市銜接的有國道G324、廣惠高速、省道S119,共設4個出入口,同從化銜接的有省道S355、S256、S118,共設4個出入口。
2012年,增城區公路通達里程2378公里,其中,國道56.78公里,省道256.63公里,縣道162.95公里。
廣深鐵路路經過增城區南部新塘、沙埔、仙村、石灘、三江5個鎮,里程共28公里。
1994年12月28日,廣深鐵路擴建成中國第一條三線并行、全程封閉的准高速路,開行時速160公里的准高速列車。1998年6月,廣深准高速鐵路雙線實現全線電氣化。2005年,廣深准高速鐵路進行四線擴建工程。
增城區境內航道有10條,總長113公里。
廣州港務局在增城區設增城管理處和新塘管理處。其中增城管理處轄區有增城、官海、石灘、正果等4個港口,共有碼頭7個、泊位9個,岸線總長574米,最大靠泊能力為300噸級船舶,一般可靠泊100噸級船舶,最小的可靠泊15噸級船隻;有生產用港口企業8家,2005年貨物吞吐量為358.9萬噸。新塘管理處轄區有港口1個,碼頭13個,泊位53個,岸線總長3820米,最大的新塘口岸碼頭可靠泊1000噸級船舶,一般的可靠泊100~300噸級船舶;有生產用港口企業16家,2005年貨物吞吐量為274.8萬噸。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大陸三大國際航空樞紐機場之一,旅客吞吐量居中國第二、世界第十九位。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是國家“十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是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先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級樞紐機場之一,飛行4F級。
•地鐵
廣州市政府擬建和在建多條地鐵線路,如廣州地鐵13號線,廣州地鐵16號線和廣州地鐵21號線等。建成后將為增城區乃至整個廣州市的城市提供一個高速穩定的發展動力,填充了增城區軌道交通的空白,將為廣州城市實現人口向東轉移的戰略規劃提供契機;並能緩解城區交通壓力和更好地連接廣州市中心區域。
廣州地鐵21號線(建設中)
廣州地鐵13號線(建設中)
廣州地鐵16號線(規劃中)
廣州地鐵6號線東延段(規劃中)
•公交
【主詞條:增城公交路線】
增城區現已建成多條市區公交車、區內公交車、廣增線(縣際公交化客車)等多條公交車線路,方便區內的市民出行。
截至2014年2月,已建成線路總共61條:市區公交車(主要連接廣州市中心至增城區新塘鎮,4條線路)、廣增線(縣際公交化客車,17條線路)、城區內公交車(主要行走於增城區荔城街、增江街、朱村街,11條線路)、新塘鎮內公交車(主要行走於增城區新塘鎮內,14條線路)、各鎮間公交車(穿梭於各鎮街,15條線路),以上所有公交線路除去廣增線外,均能享受廣州市老人優惠乘車。部分線路不可使用羊城通。
增城區所有公交線路於2020年7月1日起享受與廣州市中心城區同等公共交通優惠。
增城區內的公交車分別由廣州市荔通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廣州市粵運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廣州市運輸有限公司增城分公司、廣州市第二公共汽車公司增城分公司這4家公汽公司運營。
截至2016年末,增城區共有幼兒園150所,在園幼兒4.58萬人,幼兒教育入園率105%。我區有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小學96,初中42所,小學和初中在校學生分別為8.67萬人和2.97萬人;公辦普通高(完)中11所,在校學生2萬人。2016學年,全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毛入學率116.72%,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22%。專任教師數1.35萬人,增長2.49%;畢業生4.19萬人,增長1%。其中,高考人數0.74萬人,本科以上上線數0.32萬人,大專以上上線數0.68萬人。
截至2016年末,增城區有圖書館1個,藏書量達60萬本;有體育館、博物館各1個;全區11個鎮街文化站全部達到省一級文化站以上標準。“三館一站”公共文化設施建築面積達7.35萬平方米,增長2.46%。
2016年,增城籍運動員獲奧運冠軍1項次、季軍1項次,獲世界賽冠軍3項次,全國賽冠軍1項次、季軍2項次。在巴西里約奧運會上,我區共有4名運動員代表國家參賽,劉詩雯勇奪乒乓球女子團體項目冠軍,李丹榮獲女子蹦床項目季軍,創下了我區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人數和成績之最。
截至2016年末,增城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50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13個、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0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村衛生室261個。全區衛生機構擁有在崗職工800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6616人,執業醫師1925人,執業助理醫師2548人,註冊護士3068人,藥師462人,檢驗師219人。擁有醫療床位3273張,其中醫院2176張。診療人數902.83萬人次。全區261個鄉鎮醫療點擁有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329人。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總數3202例,死亡2人;發病率達283.93/10萬人,死亡率為0.18/10萬人。
截至2016年末,增城區完成電信業務總量6.08億元,增長5.66%。年末電話用戶147.87萬戶,增長15.86%;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9萬戶,下降11%;行動電話用戶128.87萬戶,增長21.27%。年末4G用戶85.66萬戶,全年凈增46.67萬戶,增長率高達119.7%;年末3G用戶43.21萬戶,下降35.77%。年末固定網際網路用戶22.84萬戶,增長1.65%,其中,以電信部門網路路線為出口的網際網路寬頻用戶22.5萬戶,增長1.63%。年末移動網際網路用戶64.4萬戶,增長36.24%。
2019年12月19日,增城區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截至2016年,增城區有白水寨國家4A級景區和湖心島等眾多景點;擁有3平方公里水面的掛綠湖、367公里綠道、257公里生態景觀林帶、12個森林公園、30多個生態公園和一批自然生態保護區。
簡介 | 圖片 | |
牛牯嶂 | 牛牯嶂因山體像伏於地上的牛而得名,位於派潭鎮北部,海拔1084米,為增城區第一高峰。整個山體盤亘數十公里,北與龍門縣交界。山上多古木、奇石、峭壁、瀑布,還有不少岩洞,大的可容數百人。山頂經常雲霧繚繞,但秋高氣爽時登臨,可俯瞰增城全境山河,珠江口、虎門以及廣州市區亦朦朧可見。 | 牛牯嶂牛牯嶂 |
白水山 | 白水山位於朱村街,距荔城街20公里,有公路通達。主峰海拔462米,山勢陡峭,景緻秀美,為古代增城八景之一。主峰南麓有一泓清泉,雨季泉水外溢,從峭壁間隙瀉落,遠眺猶如綠色帷幕上掛著一條白色綢帶,故俗稱白水帶。明代,山上曾建一寺,名棲雲寺,可惜已圮,但遺址周圍的參天古木猶在。 | 增城區 |
南香山 | 南香山古稱南樵山,與粵中名勝西樵山、東樵山鼎足而立。位於新塘鎮內原寧西鎮境。海拔僅433米,但山勢巍峨,且突兀於平川之上而更引人注目,在東江匯入珠江口一帶的航船上亦能瞧見其雄姿,故又被稱為珠江口的“天然航標”。山上自然勝景有“石室”、“石庵”“無底潭”和瀑布等,歷代文人墨客多在此流連、吟唱。明代大儒湛若水(甘泉)於嘉靖年間在山上蓮花座(土名)建“蓮洞書院”收徒講學。 | 南香山 |
湖心島 | 湖心島位於正果鎮西湖灘村,是增江上游的一個江心島嶼。距增城區的中心荔城街20公里,有公路通達。島內濃蔭如蓋,幽深寧靜,總面積約250畝。島之上游,是龍門永漢河匯入增江處,相傳名叫“二龍爭珠”的地方是東漢增城建縣時縣城所在地。島之下游2公里處於1987年建有水力發電站的攔江閘壩,使原狹長淤淺的河道成為寬闊淵深、綺麗迷人的平湖。 | 湖心島 |
海蝕洞 | 海蝕洞是陸地上的紅沙岩長期受海浪沖蝕所形成的岩洞,位於增城區境南沿新塘口岸碼頭附近的一座山丘上,為增城新八景之一,名曰“古海遺蹤”。洞長20米,闊、高均為2.5米,洞之盡頭是一隅石崖,崖下有一石台,猶如神殿(昔人依這一天然殿台建一寺,名“依岩寺”)。 | 海蝕洞 |
牛圍嶂 | 牛圍嶂是一座小山谷,位於中新鎮福和聯安水庫東側,有公路通達。昔時人們從谷口登嶂頂,要繞九座小山包、轉九個曲彎,故又稱為“十八彎”。山體高約400米,其南向山下是一片平疇,因而顯得高峻雄偉。在山谷中約200米高的峭壁上有瀑布分三層飛瀉而下,注入谷底的一座深潭,潭狀似飯甑,稱為飯甑潭。雨季,瀑布向深潭衝擊發出的轟隆聲響,震得山鳴谷應,谷口兩公裡外都能聽到。 | 牛圍嶂 |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9年10月,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排行榜(全國百強區)第17名。
2019年10月,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30位)、 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9年11月,增城區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19年12月6日,入選2019年全國百強區。
2020年1月,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排名29;入選2020中國縣域消費百強榜,排名第4位。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醫療服務百佳縣市。
2020年6月,被評為第二批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7月,增城區入選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排名第59名。
2020年8月,2020中國職業教育百佳縣市排名第14位。
2020年8月24日,增城區入選“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020年12月,入選2020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百強區(新城)榜單,排名第42位。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1年8月,入選2021年中國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暨2021年賽迪百強區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