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鋒陵墓

華國鋒陵墓

4月5日有媒體報道,“華陵”號稱媲美南京中山陵,整個陵墓投資約一億元,面積10公頃(相當於14個標準足球場大)。“華陵”開始引起輿論熱議。但實際情況是,整個陵墓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也沒用一塊網上說的漢白玉

華國鋒陵墓位於山西交城縣城北約三公里處的卦山,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華陵”。

簡介


“華陵”2009年4月動工,現正緊鑼密鼓收尾。今年8月20日,華國鋒將魂歸故里。
4月10日,山西交城縣城北,山巒起伏,遠遠地就能望見一排台階整齊地從地面延伸到半山腰,氣勢非凡。
按照最初設計,的確是網上所傳的365個台階,象徵著365天。“實際上共有392個台階。”負責此項工程的交城縣民政局副局長白慶峰告訴記者。巧合的是,這一個數字恰好和中山陵的台階數一樣。

輿論熱議


負責“華陵”工程的交城縣民政局副局長白慶峰直言網上報道幾處嚴重失實的地方:一是整個工程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而網上卻說有10萬平方米;二是安放工程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而不是過億,而且基本都是地方政府支出,並無中央撥款;三是建築材料有的是花崗岩,有的是當地出產的一種名叫“紅晶石”的普通石頭,沒一塊網上說的漢白玉。

帶來什麼


“華陵”能給交城帶來什麼?據媒體此前報道,一些國家領導人的墓地,已經超越了單純緬懷先輩的意義,地方政府從選址、出資、建設等均不遺餘力積極推動,有的還接受社會捐資,墓地則有相關部門專門負責管理運營。一種典型的做法是,闢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基地”,賦予其政治和經濟雙重含義。
在交城縣委、縣政府新近製作的一本《情滿交山》畫冊里,開篇語的標題是“咬定發展主題建設偉人故里”,其中指出了“抓好華老骨灰安放工程這一政治項目”。
2009年初,當華國鋒親屬提出將骨灰運回交城卦山安放,縣裡考慮,一符合“落葉歸根”的傳統習慣,二可對後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便經上級部門批准,決定將華國鋒的骨灰安放點定在緊靠晉綏革命紀念館、交城縣文物博物館和呂梁英雄廣場的荒坡上。
白慶峰說:“華國鋒骨灰安放點是交城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基地的一部分。”但是,他十分肯定地告訴記者,將來“華陵”不會收門票,免費開放。
呂繼峰坦承交城的旅遊收入並不高,有了“華陵”,再加上其他旅遊項目的推動,以後的旅遊潛力會很大,“縣旅遊局局長對此充滿了信心。”
“華國鋒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對當地的經濟、教育、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交城人民想念華國鋒同志的時候可以隨時瞻仰和緬懷。”交城縣史志辦公室主任田瑞告訴媒體,他常年研究整理華國鋒歷史,並與華家有多年交往。
現在,交城的財政收入主要靠大型焦煤企業。2010年,交城縣財政收入完成10億。
4月9日,“華陵”門口,有十多個遊客被拒之門外,他們都是外地人,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