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椅村

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高椅鄉轄村

高椅村,古名渡輪田、高錫,因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而得名,是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高椅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會同縣東北部,地處高椅古鄉境內的巫水河畔,村域面積1.83平方千米。

高椅村地勢平坦,周邊多小丘岡,巫水河穿村而過,高椅的村落格局表現為梅花狀格局,數百棟窨子屋,不疏不密。高椅村曾是湘黔周邊水陸交通樞紐,也是煙土之路的必經之地,是湖南省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建築村落。高椅村內有醉月樓、月光樓、一甲涼亭等風景名勝和禁外姓葬墳碑等文物古迹。村內流傳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

2007年,高椅村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07年5月31日,高椅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17日,高椅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2017年3月,高椅村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財政部列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11月,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歷史沿革


高椅村最初為南蠻所建。高椅村村民祖上是由江西的漢人遷徙而來,定居后與周邊的苗、侗、畬等族少數民族通婚,文化習俗漸趨融合。
西漢時期,高椅村屬武陵郡
在唐宋之前,高椅村為古渡,名為“渡輪田”,唐屬巫州郡。
元至大四年(1311年),威遠侯楊再思的五世子孫楊盛隆、楊盛榜落居高椅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前後,楊盛隆的後裔在北牆山腳下興業建房,逐步發展成為“老屋街”。明正統二年(1437年),一甲鄉紳集資在老屋街村落北側的出村道口上興建了“一甲涼亭”。明正德元年(1506年)至清乾隆年間,楊盛榜的後裔又向村東、村北方向發展,形成“坎腳”和“大屋巷”兩個建築群落。
清乾隆年間擴建五通廟,將其修建成為一座規模較大的神廟建築,專供村民祭祀禮拜。清嘉慶元年(1796年),楊盛隆的後裔在下寨修建了“下寨家祠”。清嘉慶年間,老屋街貢生楊盛之家塾三子,創辦學館。后三子楊躍楚拔貢,棄官還鄉,繼承父,開設學堂,題名“清白堂”,保存至今。據《紳衿錄》統計表全村先後出舉人3名、進士2名、貢生9名,其它廩膳生、秀才、干總等共計293名。清同治年間,由大屋街富戶方紳集資興建了“醉月樓”,作為文人學士聚會及娛樂消遣場所。清中晚期,隨著人口的繁衍,高椅村逐步形成“田段”和“上、下寨”兩個建築群落,此時為高椅古村的鼎盛時期。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年),楊廷茂的後裔在“五通廟”北側修建了“十甲祠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醉月樓被改辦成女子學館。
高椅村解放前屬三江鄉。
1958年10月,高椅村併入若水人民公社。
1961年3月,調整人民公社規模,從若水人民公社析出成立翁桃人民公社。同年5月,因社駐地在高椅團,改為高椅人民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高椅村併入高椅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高椅村位於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高椅鄉,位於會同縣縣城東北48千米處,地處高椅古鄉境內的巫水河畔,村域面積1.83平方千米。
高椅村
高椅村

地形地貌

高椅村地勢平坦且土地肥沃,周邊多小丘岡,三面環山,山脈走向從西向北再繞向東,有眾多山岡相連,依次為三洲坳、上下鳩坡、接龍坳、分水坳、棧頂上、少鳩、背後山、大鳩、大界頭、王山通和岩頭山。三洲坳在巫水上游,岩山頭在巫水下游。

水文

高椅村在巫水河中游,河流寬約100米,是會同縣五溪最東部的大河,是東部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巫水河上游落差大,河道曲折。

自然資源


高椅村有山林面積21060畝,盛產杉木、楠木、馬尾松楠竹等,周圍山上有野豬、狼、狗熊、野兔等野生動物。

社會


選址理念
高椅村落選址遵循風水地理書的“子癸來龍去亥宮,子孫發達用無窮”這個論斷,同時,體用交媾的村前巫水符合“水之來者曰天門,水之去者曰地門,天門宜開,地門宜閉”的風水說法。
空間布局
高椅的村落格局表現為梅花狀格局,數百棟窨子屋不疏不密,自然叢簇成五團,建成五個自然群落。組團是依據來龍去脈,以“五通廟”為中心點聚合,建成五個自然群落,也就是五瓣梅花。西部俗稱“老屋巷”,主要為明早期建築;北部俗稱“坎腳”,主要為明晚期建築;東部俗稱“大屋巷”,主要為清前期建築;南部俗稱“田段”、“上下寨”,主要為清中晚期建築。五通廟是花蒂,大塘是梅花之蕊,五個自然群落是五瓣梅花。
高椅村團中的道路均順著龍式建路,若橫斷龍路則是斬龍路。大塘是五龍聚首處,就以大塘作為網頂,建成網狀形四條主線。第一條路是從大塘進田段再過下寨、明家;第二條是大塘進一甲過張家;第三條路是大塘進十甲包括大屋、寬腳、山腳;第四條是從大塘進塘頭到黃家。四條主路形成后,再開一些小橫路,以網狀而言,小橫路則是網路;以龍脈而言,小橫路則是龍的粼紋。
村內道路與大塘構建五龍戲珠、五龍歸位。而因此五龍將高椅的前後左右團團抱住,右方有長安寨護圍,形成所謂太師椅(龍虎椅)格局。
建村智慧
高椅村村中巷道交錯複雜,小路眾多,沒有村中人帶路很難走出去,起到了防盜、防匪的作用。紅黑魚池既有收集生活用水和雨水的作用,又有利於通風、採光、消防,還方便人們休閑歇涼,一舉多得。房屋四面建封火牆不但居住冬暖夏涼,還可以防火防盜。
村內有防盜監聽缸一處,平時蓋上木板,並有一碗櫥遮掩,不易被人發現,需用時取掉木蓋板,可監聽到五十米外的腳步聲。據考證,該裝置為中國國內最早的監聽裝置。

人口民族


2017年,高椅村共有590餘戶2200多人。
據2020年6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高椅村以侗族為主,有戶籍人口2432人,常住人口2247人。

經濟


高椅村主要產業為旅遊業、農業、養殖業、種植業。
2017年,高椅古村遊客量為25萬餘人次,旅遊收入30萬餘元,村集體總收入150萬元。
據2020年6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高椅村村集體年收入3025.92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20元。

旅遊


景點

醉月樓
醉月樓始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原主人為楊宏煌。
清朝同治年間改建后,專門作為文人學士集會,吟詩詠月,飲酒對歌的場所,故名為“醉月樓”。偶爾來了外地遊學先生,則迎上此樓,並請村團文士陪宴,共談詩禮。
清宣統元年(1909年),此樓改為女子學館,專供當地富豪女子求學所用,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后才停辦。
月光樓
月光樓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現保存建築為旁樓。主院叫月光大樓,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因失火而毀滅,門前池塘稱“月光塘”,左邊的山稱“仙牛望月”,後面的山稱“三星伴月”。民國初年,原房主人打破世俗偏見,接受西方思想,將住宅外圍進行裝修,改建成“中西合璧”的式樣。
一甲涼亭
一甲涼亭始建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據考察論證,該亭屬官式涼亭,是江南諸省僅存的一座每間長2.2米,通長6.8米。中間通道寬2.8米,兩側穿梭上擱一厚實的整塊木枋;三架梁正中安座斗,托扶脊木和正脊。其建築手法完全依照官式則例施工,十分工整。
原來此亭中懸掛有“世德”“桂閣風高”等六塊匾額,均是一甲有名望的賢達們所贈。
紅、黑魚池
紅、黑魚池開鑿形成於清嘉慶年末。左塘用來餵養紅鯉魚等觀賞魚,故名紅魚池。右塘用來餵養鯽魚、青魚等實用魚,故名黑魚池。兩塘曾碧荷漣漣,與周圍古宅相映成輝,不但可供人納涼、觀賞、消遣,而且還可提供就近消防用水。兩池塘還與村內的排水系統相通,是村落排水系統的一個蓄水中轉站。
交通
從長沙開車走邵懷高速到懷化后,再坐汽車到會同高椅。還可坐火車到懷化,轉汽車到高椅。高椅古村主要的對外交通依靠會同—高椅的縣道高魯公路。
導覽
高椅村旅遊觀光線路主要為“主出入口—楊國大根雕藝術體驗館—中門迎貴客—紅黑魚池、古村錢莊—太極八卦圖—關西門第—醉月樓—古巷畫廊—入木三分—圓角建築—卷棚建築—蔣太君墓—楊國大根雕藝術體驗館—天下第一缸—關西世家—五通廟、古戲台—月光樓—清白堂—甲涼亭—剪紙藝術博物館—古村第一宅—防盜監聽缸—下寨家祠—白索汛守府—藝苑先聲—五通廟—十甲涼亭—大塘—主出入口”。

文化


傳統民俗

● 春節
侗族人民在歡度春節時,有許多獨特的傳統風俗。如大年初一,給果樹“拜年”。年初一凌晨,頭遍雞叫,搶“頭擔水”活動。每逢春節侗家農戶要在堂屋門前豎一根約十米高的竹竿,頂上懸掛著一盞明亮的油燈。侗家信奉“開門見柴”,大年正月開財門。除夕之夜,侗家,年庚飯席上吃長條菜。從大年初一到元宵,侗賽各地都有舞龍燈的傳統習俗。
● 黑飯節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高椅楊姓人家的黑飯節。這天侗族姑娘相約上山,採摘樹葉,洗乾淨后把它舂爛,放進盆子里浸泡除深藍色的水,過濾去渣,把白米放入水中浸泡,再倒入鍋內煮熟,變成了黑米飯。然後備辦酒肉,將出嫁的姑娘接回來,全家人圍坐在餐桌上,共進黑米飯。
● 放生節
農曆七月初七(七月十五)是高椅村寨傳統的“放生節”。高椅的“放生節”,據傳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 祭祀魯班
風水師要在新房基上做法事,以保護現場所有工匠的平安。通常主人應在新房基中堂位置擺好香案,供上魯班先師的牌位,豬頭、豬腳、糖果、香紙、香米等供品,點上香蠟,放好紅包,斟滿一個個酒盅。大木工師傅按照選好的時辰,開始祭祀“魯班師”及排線儀式。祭祀時要殺一隻雄雞,繞新房基一圈,把雞血灑在四周及房子的各個角落。
● 祭祀五通神
高椅村每年的農曆九月二十八日為祭祀五通神的日子,要巡遊五通神,跑遍全村大街小巷,只有五通神遊到才能保一年平安。接著要酬神演戲。
藝文作品
清代文人在一甲涼亭寫有《古亭對弈(七絕)》:“巷口招涼有古亭,坐中多半屬殘齡。偶談千古矜奇事,拋過棋盤側耳聽。”以及《古亭》:“不作長亭構短亭,乘涼多半屬頹齡;好將忠孝談遺跡,囑咐兒曹仔細聽。”。

文物古迹

● 下寨家祠
下寨家祠建於清光緒年間,佔地面積395平方米,為楊氏族人所建。
● 清白堂
清白堂是一座單進三開間兩層樓的窨子屋,建於清代中期,原為住宅,後人在此辦文學館。因為恪守祖訓,以東漢時期“清廉史”楊震為榜樣,“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所以宅子起名“清白堂”。
● 古村第一缸
古村第一缸位於一甲涼亭東側,長115厘米,寬58厘米,高68厘米,建於清乾隆年間,石板用優質青石板雕成,正面上部雕有一條藤原家務的巨龍,下部為鯉魚跳躍和波濤洶湧的大海,邊框圖案為“暗八仙”,兩側分別雕刻著“野鹿含花”、“喜鵲鬧梅”。

非物質文化遺產

● 高椅儺戲
高椅儺戲,是侗族世世代代身傳口授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神秘的民族民間原始藝術。冬秋季節,若到高椅山村,偶爾能看到侗族的戲班子頭戴木雕臉殼,身著戲裝,連跳帶唱地表演,這就是被戲劇界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儺堂戲
儺戲演出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演出場地一般是在主人家的堂屋進行,人多時也可在屋外場坪演出,不用布景,更不需要幕布,保持了中國民間小場地演出“百戲”的特點。湘西南一帶以楊公為河神構成了獨有的巫儺體系,山民“凡酬願,巫神戴假面歌舞”是最早對於儺戲“杠菩薩”的文字記載。這裡的山民將一切神袛統稱為“菩薩”,“杠菩薩”和“搬演菩薩”,也有稱其為“降菩薩”的,取菩薩降臨儺壇之意,會同高椅古村世代遊行的杠菩薩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地。現有的主要儺戲劇目有《儺娘探親》《郎君殺豬》《杠楊公》《杠梅香》等。2006年,會同高椅儺戲被列為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剪紙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村內剪紙以黃杏為代表。其作品以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福祿壽喜等豐富的民俗文化為創作題材,寓意深刻、生動有趣。
2006年5月20日,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特色美食

火塘臘肉
火塘臘肉是侗家人的傳統美食,最具有侗家人的風格。到了臘月,侗家人都要殺豬過年,一時吃不了那麼多,於是把肉切成長條,用酒、鹽、姜和五香粉作料,腌上大約五、六天,然後取出掛在通風的地方晾曬,待水氣晾乾,就懸掛在火塘上面的坑樑上,利用火塘上升的火煙自然去熏。由於火煙熏的過程緩慢而充分,加之燒的樹篼塊或茶殼子,不少豆油特殊的木香、油茶香味,熏一兩個月後,肉就熏黑、熏熟,油膩鐵硬。
糍粑
糍粑是侗家人的特色美食,製作糍粑非常講究,通常做成大小兩種。小者如飯碗大,名曰“糍粑仔”,大者如蘿口大,名曰“糍粑娘”。做糍粑,吃糍粑,送糍粑還和這裡的民風習俗聯繫在一起,代表一種禮賓司儀,含特殊含義。

獲得榮譽


時間榮譽稱號授予單位
2007年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旅遊局
2007年5月31日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建設部、國家文物局
2012年12月17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2017年3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財政部
2020年11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中央文明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