鰓足綱

鰓足綱

鰓足綱是節肢動物門。

概述


鰓足綱(Branchiopoda)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動物亞門(Crustacea)的一綱,是甲殼動物亞門中比較原始的類群,起源於古生代的寒武紀。鰓足綱下設3個亞綱4個目,分別為:卡甲亞綱(Calmanostraca),包括背甲目(Notostraca);雙甲亞綱(Diplostraca),包括介甲目(Conchostraca)、枝角目(Cladocera);薩甲亞綱(Sarsostraca),包括無甲目(Anostraca)。全世界有800餘種,中國有250種以上。常見種有豐年蟲、鱟蟲、蚌蟲、溞等。
鱟蟲
鱟蟲

形態特徵鱟蟲


鰓鱟蟲足綱動物略呈蝦形,有些種無明顯分節。大多是小型種類,體長約0.25~10毫米,最大個體可達幾十毫米。頭胸部覆以整片背甲(頭胸甲)或具兩片介殼,有的類群(如無甲目)不具背甲。無甲目的複眼有柄,其他類群複眼無柄,相距很近,或部分癒合,一般在兩複眼之間有一個單眼。第1觸角細小,單枝,不分節。第2觸角形狀各異。口器大部分被上唇所覆蓋,大顎觸鬚退化或消失,大顎齒內緣具細櫛齒。第1小顎為三角形小片。第2小顎退化或消失。大多軀幹部體節形狀相似,節數變化很大,無明顯的胸、腹界限,常將生殖節前的體節稱胸部,無附肢的部分稱腹部。最末一體節稱尾節,附1對尾叉或尾爪。軀幹部附肢稱游泳足,形狀基本一致,有的分內、外枝,有的扁平呈葉狀,足的內緣分成數片內葉(一般5~6葉),其中最基部的一葉較厚,內緣多刺毛,有顎的作用,稱為顎基;外緣最基部的一葉稱為前上葉;其次一葉明顯的比其他葉顯著厚,呈卵圓形或長卵形,邊緣無剛毛,是呼吸器官,稱為鰓葉,也稱上肢,足末端一葉較大,稱扇葉。鰓足類的游泳足是主要運動器官,但有呼吸作用,此外尚可濾取食物,並送至口部。
.
.

生活習性


枝角目絕大多數生活在淡水中,僅少數分佈於海洋。無甲目的鹵蟲生活於沿海高鹽水池、鹽田和內陸鹹水湖中,一般種類習棲於淺水池塘,坑塘或溝窪等暫時性的小水體中。它們常突發性地大量出現,特別是晚春和初秋期間。當水中存在肉食性昆蟲或魚類時,它們的數量就很少或絕跡。背甲目除能游泳外,還能在池底匍匐前進或穴居底面鬆土中。枝角目和介甲目的主要行動器官是第2對觸角,其游泳足僅有輔助作用。除少數種類外均為濾食性,游泳足的邊緣具過濾作用的細剛毛。當水流從前向後經過身體腹面時,可將水流中的食物過濾彙集成食物顆粒,經各胸肢在腹面中線形成的食物溝送入口中。少數鰓足類(如數種枝角目)為掠食性,它們前部的附肢變成執握器,可捕捉小的甲殼動物,用大顎撕碎咀嚼。

繁殖


鰓足綱動物為雌雄異體,體內受精。除有性生殖外,也有孤雌生殖。雌性的產卵量隨類別而異,所產的卵有薄殼的夏卵和厚殼的冬卵(休眠卵),前者在產出后藏於育卵囊中,在囊內孵化,而冬卵則直接產於水中,可耐乾燥或冰凍,度過不良時期,待環境條件適宜時可繼續發育而孵化。除大量枝角目及少數介甲目為卵胎生外,其餘所有鰓足類的卵均孵化為無節幼體,經若干次蛻皮即為成體。

主要目


1、無甲目(Anostraca):體長形,無背甲,一般20節,複眼具柄,前11—19節具附肢,附肢后的第一體節形成陰莖或卵囊,尾叉扁平狀,常見的如豐年蟲,鹵蟲枝額蟲等。
2、背甲目(Notostraca):頭部及軀幹前部被一大的盾狀背甲所覆蓋,體長可達2—9厘米,複眼無柄,大觸角缺乏,體節22—44節,前11節每節一對附肢,其後每節數對附肢,後端體節無附肢,尾叉分節,卵囊多在第11對附肢上,常穴居,例如鱟蟲。
3、介甲目(Conchostraca):體側扁,被蚌形背甲覆蓋,也有一閉殼肌控制兩殼,外形相似於蚌殼,軀幹部10—32節,每節一對附肢,第二對附肢發達,雙肢型具剛毛,複眼無柄,尾叉爪狀,例如蚌蟲、銳眼蚌蟲。
4、枝角目(Cladocera):身體略側扁,也具二枚蚌形背甲,背甲末端延伸成刺狀,僅包圍軀幹部。頭部向腹面突出如鳥喙狀,外表分節消失,附肢減少到5—6對,小觸角發達用以運動,卵囊位於背部,軀幹末端具爪,折向腹面。常統稱為溞,是該綱最大的一目,有500—600種,例如水蚤、薄皮溞。

價值


淡水水域中,枝角目是魚類良好的天然食料,而當介甲類大量繁殖時,卻影響魚苗的生長。許多化石種類對研究地質和尋找石油有一定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