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泉

桃花泉

桃花泉是由神話故事而得名,博山城西12公里處,禹王山西北麓有一寬豁的谷地。綠蔭環抱之中有一村叫桃花泉村,桃花泉村東南有一峽谷叫桃花泉峪,桃花泉峪中段有一山泉就叫桃花泉。桃花泉樹隸屬於博山區域城鎮嶺西景區。這裡既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又有便利的公路交通。南到萊蕪,西到章丘,東往博山城區,路網交織,四通八達。想必桃花泉景區的旅遊業開發,自是前景看好。

概況


博山城西12公里處,禹王山西北麓有一寬豁的谷地。谷地水秀林幽,地貌神奇雄偉。立於谷底,回顧東北側,只見山樑高險峻挺,其上佇立幾丈高的峭壁懸崖,自南向北順山勢綿延3里之遙,形成一道長長的屏障。當地人把這一景觀叫做天然長城。就在“長城”腳下,綠蔭環抱之中有一村叫桃花泉村。桃花泉村東南有一峽谷叫桃花泉峪,桃花泉峪中段有一山泉就叫桃花泉。村以泉得名。桃花泉座南向北,排映於林木之間。其東南有丈余高巨岩臨於泉上,泉水自岩縫中潺潺瀉出,泉流如注,常流不絕。泉下形成一泓石潭,石潭方圓5丈,四周草木豐茂,潭水深邃清澄,飲之甘醇爽口。桃花泉村人世世代代以此泉為飲。

美麗傳說


據傳桃花泉原來叫作“桃核泉”,后因諧音訛傳為“桃花泉”,以訛傳訛,流傳至今。傳說中,孫悟空大鬧蟠桃會後,攜仙桃回花果山水簾洞,騰雲駕霧一路邊行邊吃,偶將桃核拋落於此。桃核自天而降,撞擊山岩,岩石轟然開裂,泉水汩汩湧出。於是,禹王山腳下就有了這脈神泉——桃核泉。有人說,泉眼裡有一金桃核,金桃核被泉水衝擊,沒日沒夜發出“啦啦”的金石之聲;夜深人靜,臨谷聽泉,聲音尤其清晰可辨。值得一提的是,桃核泉向西半里之遙,另有一泉叫老鴰泉,兩泉一唱一合,呼應生趣。

果品產業


傳說自然無從考證,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倒是不爭的事實。古往今來,世世代代,桃花泉水滋養了山,滋養了林,養育著桃花泉的人。解放以來,人民政府重視生態保護與發展,尤其進入八十年代以來,植樹造林,封山禁牧。如今桃花泉一帶已是林木茂密,植被蔥蘢。“山頂松柏戴帽,山麓刺槐攬腰,山谷黃梨櫻桃。”當地流傳的這一口碑便道出了桃花泉植被的風貌。其中果品生產是桃花泉村的一大產業支柱。70年代盛產黃梨,遠近聞名,曾有30萬斤黃梨進京的光榮歷史而傳為佳話。為此,當地人編成萊蕪梆子,搬上舞台,山裡山外轟動一時。近年來,桃花泉又成了淄博地區櫻桃鮮果的主產地,每年8萬斤櫻桃銷往各地城鄉市場。

旅遊開發


桃花泉樹隸屬於博山區域城鎮嶺西景區。現在,傳說中的桃花泉水已作為飲用水源被保護利用起來,建池蓄水,供桃花泉村300戶居民飲用。當地政府正計劃恢復這一名泉的自然風貌,而進一步開發利用,使這一景點成為博山地區生態旅遊原山系列景區的一顆璀燦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