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亭遺址
浙江長興縣的文化遺址
七里亭遺址位於浙江西北部的長興縣泗安鎮。2004年在杭長高速公路建設中發現了七里亭遺址,次年再次到該地點調查,2005~2006年發掘。七里亭遺址的發掘,對進一步了解西苕溪舊石器遺址的分佈規律、與之相關聯的生態環境以及對南方礫石工業的深入研究都有著積極意義,同時對探索礫石工業的區域性特徵也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七里亭遺址是東南沿海地區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也是全國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為數不多的超過百萬年的遺址之一,對早期人類的分佈、擴散和適應生存行為的研究有重大的學術意義。2006年,七里亭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里亭遺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泗安鎮白蓮村,是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2005年9月-2006年1月,考古學家對七里亭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600餘平方米。
遺址剖面可分成上、中、下三個大文化層,共發現七百多件刮削器、砍砸器、手鎬等打制石器。其中,上、中文化層的年代從12.6萬年前一直延續到99萬年前,其年代貫穿了整個中更新世。下文化層年代為早更新世的晚期階段,距今至少一百萬年。
七里亭遺址
七里亭遺址
上文化層的石核有125件,石片68件,寬刃類13件、其中刮削器10、砍砸器3、球形器4、斷塊4件。石片的個體相對較小,形態上以梯形石片居多,部分石片的遠端寬度很大,大多未經修理成器,有少量的打擊檯面,半錐體明顯,背脊特徵大多有縱向交脊。
下文化層的石核約220、石片約100、寬刃類約80件,其中刮削器約30、砍砸器約40件,尖刃類中手鎬5、斷塊123件。其中以砍砸器最有特點,一種如T4:63者,在砂岩的一端向較凸的礫面進行二次修理,形成略呈弧狀的單凸刃砍砸器;另一種砍砸器10件,器體呈斜覆斗狀,刃部均位於覆斗狀原材底面的一或兩邊,而相對較小的一端成為把握石器的部位,這種砍砸器可以認為是七里亭遺址的典型器。另一類重型石器是手鎬,但數量很少,其特徵與在該縣調查所得的手鎬無二致,均在礫石或岩塊的一端用錘擊法修理成正尖的尖刃,尖刃形狀為小圓頭形的鈍尖。發現的2件石砧有磨蝕,儘管沒有發現碰砧法特徵明確的石製品,但提示七里亭遺址有可能存在著用碰砧法打制石器的技術。
七里亭遺址
2006年,七里亭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向世人揭示早在100萬年前,我們的先民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