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燠

詞語

寒燠,漢語詞語,拼音是hán yù,注音是ㄏㄢˊ ㄩˋ,意思是冷熱。

引證解釋


⒈冷熱。
《漢書·天文志》:“故日進為暑,退為寒。若日之南北失節,晷過而長為常寒,退而短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為寒暑。”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奧,亦以風為本,四氣皆亂,故其罰常風也。”
晉·葛洪《抱朴子·吳失》:“陰陽相沴,寒燠繆節。”
清·趙翼漁塘》詩:“維桑可禦寒,維柳可納涼,寒燠各有資,此亦經濟方。”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成都平原,寒燠適中,風物清華,彼此都是外籍,又無聚族而居的排外惡習,自然不會發生嫉視異鄉人的心理。”
⒉借指時間。一寒一燠,代表一年。
清·陳確《與劉伯繩書》:“違晤以來,再易寒燠,懷想之私,與時俱增。”
⒊指問候冷暖的應酬話。
唐·白行簡李娃傳》:“與之拜畢,敘寒燠,觸類妍媚,目所未覩。”
⒋猶苦樂。
《文選·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薛綜·註:“寒燠,猶苦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