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可鄉
大可鄉
大可鄉是石林縣鄉鎮機構改革中唯一保留的一個鄉,位於石林縣西南端,北與本縣板橋鎮毗鄰,西與宜良縣竹山鄉接壤,東和南分別與彌勒縣西一、西二、西三鎮接界。
大可鄉位於位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西南端,北與板橋鄉毗鄰,西與宜良縣竹山鄉接壤,東和南分別與彌勒縣西一、西二、西三鎮接界,全鄉邊界線長67千米。面積114.7平方千米,人口11248人(2020年)11248人(2020年)。轄大可、中龍、結勝、南大、水尾、岩子腳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大可村,距縣城20千米。
鄉政府駐地大可村,距縣城20千米。鄉轄大可、中龍、結勝、南大村、水尾、岩子腳6個村委會,48個村民小組,67個自然村。大可鄉國土面積114.1平方千米。有耕地14145畝,其中:水田6315畝,旱地7830畝。有林業用地面積40627畝,現森林覆蓋率25.3%,國營祿豐村林場阿慈林區就在本鄉境內。鄉內最低海拔1655米,最高海拔2087米,屬高原淺丘地貌,年平均氣溫16℃。巴江支流大可河自南向北縱貫全鄉。境內主要分佈著紅壤、紫色土、水稻土。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烤煙、蠶豆等農作物。
1958年設滴水公社,1961年併入板橋區,1972年設大可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置鄉。1997年,面積 114.5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大可、中龍、岩子腳、結勝、水尾、南大村6個行政村。1999年,轄6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2004年末,轄大可、中龍、結勝、南大、水尾、岩子腳6個行政村,48個村民小組,67個自然村;面積104.1平方千米,總人口16947人,其中農業人口有4431戶、16069人。人口密度163人∕平方千米。
530126201:~201大可村 ~202中龍村 ~203結勝村 ~204南大村村 ~205水尾村 ~206岩子腳村
大可鄉馬路
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3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262萬元,佔總收入的64.8%;畜牧業收入1246萬元,佔總收入的24.75%(其中,年內出欄生豬13061頭,肉牛1211頭,肉羊5620頭,商品雞20000隻);漁業收入18萬元;林業收入44萬元,佔總收入的0.87%;第二、三產業收入410萬元,佔總收入的8.14%;農民人均純收入2387元,農民收入以第一產業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410萬元,外出務工人員814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516人,省內務工459人,省外務工57人。
依託具有比較優勢的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不斷改善的農田水利條件,烤煙支柱產業進一步鞏固和特色化、品牌化,培育了一批石材、磷礦開採加工企業。近年來,打造“紅大”種植基地鄉的思路得到上級的支持,2007年,烤煙收購完成320.9萬千克,均價達10.22元(含補助),工業總產值完成1300萬元,鄉鎮企業實交稅金72萬元,同時,反季枇杷、洋薊、葡萄等特色種植業在探索中不斷壯大。
鄉鎮遠景
全鄉生豬存欄11114頭,出欄肥豬11603頭。羊存欄10702隻,菜羊出欄4899隻。大牲畜存欄9606頭(匹),出欄1113頭(匹)。2005年,完成四旁義務植樹11萬株,育苗5畝,森林病蟲害防治1000畝,封山育林工程2000畝;兌現退耕還林生活補助款14424元。
全鄉有耕地面積14145畝,其中水田6315畝,旱地7830畝,人均耕地0.88畝;主要種植糧食、烤煙、蔬菜、水果等作物;有林地面積40627畝,森林覆蓋率25.6%,其中經濟林果地24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梨、桃、板栗、葡萄等經濟林果;水域面積2259.5畝,其中養殖面積1292.55畝。主要礦產資源有磷礦、鐵礦、銅礦、石英砂、大理石等。2007年底,全鄉享受低保 60人,五保戶38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026人,已享受社會養老保險33人。
大可鄉政府
全鄉有3個集貿市場;共有汽車77輛,農用運輸車57輛,拖拉機82輛,摩托車524輛;有效灌溉面積3992畝,其中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畝。全鄉建有沼氣池332口;裝有太陽能236戶;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332戶。農民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其中磚(鋼)混結構503戶,土木結構3445戶,磚木結構573戶,其他結構25戶。
截止2007年底,全鄉設中心學校1所,中心學校含中學部和小學部。中學部有教師67人,中學生605人;小學部有6所完全小學,有教師75人,小學生1387人;全鄉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92人,入學率達100%。設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1個,圖書室1個,有 6個村級文化室(圖書室)。全鄉共有文藝宣傳隊20個,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截止2007年末,全鄉總戶數4546戶,總人口16488人。其中農業人口16191人,勞動力10190人。人口結構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13966人,彝族2522人。全鄉參加新農合的村民15848人,參合率97.88%。村民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鄉衛生院有醫護人員7人,村衛生室有鄉村醫生6人。全鄉建有公廁7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坑)3個。
鄉鎮遠景
2005年,全鄉年末總人口17008人,其中農業人口有4521戶,共15896人。鄉內主要居住有漢族、彝族、苗族、壯族。計劃生育:按照“三為主”的總體工作原則和“三結合”的總體思路,深入開展計劃生育工作。組織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培訓25期,受教育人員7955人,先後開展醫學監護3次,共監護6032人(次),占監護對象的96.73%。年內,出生216人,出生率12.69‰,死亡97人,死亡率5.70‰,一孩率40.28%,計劃生育率99.54%,綜合節育率達86.21%,“獎、優、免、補”政策兌現率達到100%。長效節育率達68.87%,避孕節育及時率達54.87%,人口自然增長率6.99‰,實現了人口與自然、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認真組織全鄉幹部群眾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認真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全年創建市級文明村1家,縣級文明單位(村)6家。目前,全鄉共有23個文明單位(村),其中市級7個、縣級16個。“十星”級文明戶4087戶,占所有農戶的99.1%。
認真執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全年共落實上報審批新建住房88戶,總面積6851.68平方米。拆舊翻新49戶,總面積3508.39平方米。生產性用地44戶,總面積981.03平方米。加大執法力度,全年共查處各類土地違法案件30戶。積極開展“6.25”土地宣傳日活動,對《土地管理法》進行宣傳。“6.25”期間,共出黑板報15期、發放宣傳材料1600多份,張貼宣傳標語1600條。做好土地資料歸檔工作,整理裝訂綜合類檔案2件。
積極做好查災救災、救濟和擁軍優屬工作。全年撥發民政經費299353元,其中撫恤事業費184849元,社會救濟款34834元,救災款79670元。發放救災救濟糧12000千克,解困370戶1284人次。積極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全年召開軍烈屬座談會8次,組織7個慰問組對軍烈屬、殘廢軍人、現役軍人家屬、老複員軍人及特困戶進行走訪慰問。辦理結婚登記78對,前來離婚的8對,調和6對,實離2對。全鄉現有殘疾人402名,年內辦理殘疾證6本,篩選8名白內障病人進行摘除術。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1戶,每戶補助8000元。因災民房倒塌損壞恢復重建1戶,每戶補助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