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年山遺址

拾年山遺址

拾年山遺址位於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南陂村委拾年村東,面積約5060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簡介


拾年山遺址位於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拾年村東面,其西南10里之地為蒙山之陽,東南北三面有蒙河水系環流,是一座台地型古文化遺址,分佈面積約6000平方米左右。

發掘過程


該遺址系1984年10月考古調查發現;1985年經省考古專家實地考察,確定屬於新石器時代遺址。經報呈文化部批准,省考古研究所、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新余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曾先後三次進行考古發掘,即1986年5月至7月,開挖5×5米探方12個,發掘面積300平方米;1987年10月至11月,開挖5×5米探方15個、5×3米探方2個,發掘面積405平方米;1989年10月至12月,開挖5×5米探方20個,發掘面積500平方米。總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出土遺物石器有:钁、鋤、斧、流星網墜、鏟、刀、球、餅、磨棒、磨盤、錛、鑿、鉞、鑽、礪石、磋石、錐、針、鏃、環形穿孔器等;陶器有:鼎、缸、簋、杯、釜、豆、瓮、壺、缽、范、紡輪、罐等器物4000餘件,其中小件及可復原器825件;清理墓葬136座、陶片堆和石器堆60座、灰坑8個、房基11座、水井一口等。通過大面積揭露和發掘資料表明,拾年山遺址是一座具有一定布局特色的原始村落遺址,整個遺址以高出周圍數米為自然壕溝,它的北部為居住區,南部為公共墓區,東部系作坊區。其文化特徵和分期斷代為:第一期文化以紅衣紅陶為特徵,與馬家浜文化相似,紋飾與大溪文化雷同,年代測定距今約5500~6000年;第二期文化以黑衣紅陶為特徵,陶器與薛家崗三期文化相似,年代測定距今約5000~5500年;第三期文化以黑衣灰陶為特徵,既與石峽文化有關,又與本省築衛城下層、樊城堆下層、尹家坪下層有聯繫,年代測定距今約4500~5000年,三期文化的劃分是首次對江西新石器時代遺存作為分期研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江西在古代文化交往方面所佔的重要位置,填補江西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編年序列缺環。它所發現的排列有序圓形房址、氏族公共墓 地中有壙穴、無壙穴墓和瓮棺葬雲集一地的葬俗,以及種俱全頗其特色的器物都是省內史前考古中僅見或少見的,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引起了考古界熱切關注。拾年山遺址不僅是研究江西史前文化的寶庫,也是探討南方古代文化的寶庫。
2000年7月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