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常道觀

中國歷史遺跡

據文獻記載,天師洞原址為黃帝祠,東漢時張道陵曾在此修行,被奉為天師道的創始人,故稱天師洞。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改名延慶觀。唐朝時改稱常道觀。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常道觀一度被佛教佔用,改為寺廟,唐玄宗手敕,令歸還道士,觀中現存有唐玄宗手詔碑。宋時曾稱昭慶觀,現仍延用唐名,俗稱天師洞。

建設背景


青城山常道觀
青城山常道觀
天師洞現存建築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年)中葉,由住持陳清覺主持修建。1980年以來,青城山道教協會又籌資對天師殿、三清殿、黃帝殿、上茅庵及山門、道舍、齋堂等進行了全面維修,重塑神像,使千年古剎煥然一新;為青城山水增色。
常道觀的整個建築群佔地面積72加多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5749平方米。整個宮觀依山勢分佈在白雲溪與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莊嚴的殿堂與曲折環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落,把殿宇樓閣連成一片,四周峭壁陡岩,群山拱揖,浮嵐翠,真是“干崖迤邐藏幽勝,萬樹凝煙罩峰奇。”宮殿金碧輝的建築與自然山水交相映襯,分外幽雅。

文化活動


傳世名聯

常道觀中軸線上,分佈著山門、三清殿、黃帝殿。山門在高高的陡坎上,左側有青龍殿,右側是白虎殿。山門正中懸“古常道觀”金匾,兩側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對聯:
勝地冠兩川,放眼氓峨千派繞;
大名尊五嶽,驚心風雨百靈朝。
山門之上,還有鄧錫侯所題對聯:
福地凝崆峒,傳相石宣棲仙侶;
江源歸節度,欲挽銀河洗甲兵。
進入山門,一條長長的石級將人們引向幽靜深遠的宮內。石路兩側鑲有石刻,上刻黃炎培、謝無量、吳稚暉等人的詩文。

主要景觀


三清殿

三清殿為主殿,建於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築。殿前鋪設通廊石階9級,前檐排列大石圓柱6根,殿堂橫列5間,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三皇殿

天師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約1米,唐開元十一年(723)雕造,皆為坐像。道教以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相傳黃帝曾在青城山跟隨仙人寧封子學道,寧封子還協助他打敗了蚩尤。後來黃帝功德圓滿,乘龍升天成仙,寧封子被封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黃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僅三皇殿供奉黃帝,還單獨為他修了一座黃帝祠。

黃帝祠

黃帝祠初建於隋代,是天師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來稱呼天師洞。其正門橫額上有于右任先生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大字。

天師殿

(天師洞)
黃帝祠左側有一洞,相傳乃張道陵修鍊之處,此即人們所說的天師洞。洞窟的最上層有一石龕,其中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天師石像。面有三目,神態威嚴。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師鎮山之寶“陽賓士都功印”。洞外還有張道陵三十代孫、宋代虛靖天師張繼先的塑像。
天師殿屋頂重檐飛脊,凌空欲飛,隨山勢而建,階梯式遞進。最上層建有雨篷和低欄,可俯視常道觀全景。所以人們習慣上把整座常道觀稱天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