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三清殿的結果 展開

三清殿

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故而每個道觀都必須供奉。三清殿內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故名“三清殿”。

三清殿遍及信奉道教的地方,其中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福建興化三清殿、莆田三清殿、巍寶山三清殿、武夷山三清殿、成都青羊宮三清殿等著名建築為中國文物建築精品。

河南三清殿


安陽長春觀三清殿
安陽長春觀
安陽長春觀
安陽長春觀始建於唐,為道教道文化旅遊聖地。巍巍道觀,屹立千載,穿越了歷史的時空,長春觀優秀的道文化傳承在這山清水秀的地方,供人長久地敬仰和遊覽。安陽長春觀由東至西為山門、道觀戲樓、小廣場、玉泉聖水、靈官殿、財神殿、觀音殿、邱祖洞、玉皇殿以及兩側的三霄殿、三清殿等建築群。觀內松柏成林,花卉成園,敬拜各路仙家后,此處則為歇腳納涼的絕佳去處。
安陽長春觀三清殿內供奉著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是“三清”中地位最高的神,是道的化身,為道教開天闢地之神,居住在玉清境,也稱元始天王。尊稱為道寶。
靈寶天尊:居住在上清境,是道的化身,又號太上道君、上清大帝。居住在上清境。尊稱為經寶。
道德天尊:居住在太清境,又叫太上老君、太清大帝。居住在太清鏡。尊稱為師寶。本劫運之時,化身為老子,人間尊為道祖。

蘇州三清殿


尤其是玄妙觀三清殿
蘇州玄妙觀三清殿
蘇州玄妙觀三清殿
蘇州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觀內建於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構古建築。殿內供奉的高達17米的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塑像,堪稱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觀中現存有唐吳道子畫老君像、玄宗贊、顏真卿書法等碑刻,彌足珍貴。
玄妙觀三清殿於1982年2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清殿為玄妙觀正殿,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建。重檐歇山造,面闊9間,廣45.64米,進深6間,深25.25米,通高約27米,面闊與進深之比為9:5。殿柱排列,縱橫成行,內外一致,共有7列,每列10柱,無“減柱”或“移柱”,俗稱“滿堂柱”。四周檐柱為八角石柱,共30根;殿內諸柱除內槽中央三間4根后金柱為抹角石柱外,均為圓木柱,共36根。柱礎均為連磉有唇覆盆式,檐柱礎上再施仿木質八角形石柱腳,殿內木柱則於礎上加石鼓。下檐斗拱為四鋪單昂,昂的下緣向上微微反曲。柱頭鋪作昂嘴實為內檐華拱的延長,其上承月梁。梁頭伸出作耍頭,斫作宋式梢頭。補間鋪作皆用真昂,后尾挑起,以承托下平西方槫下的令拱,即《營造法式》上的“飛昂”制度。上檐柱頭與補間鋪作均為重昂,結構完全一致,但僅為華拱前端做出假昂,其後並無昂挑起的槓桿作用。至於內槽斗拱,則於重抄之上,前後兩面用“上昂”成為“六鋪作重抄上昂斗拱”結構,為國內孤例。在櫨斗兩側,結構完全對稱,較《營造法式》所載上昂做法更為簡化。又內槽內轉角鋪作,在後金柱上都用插拱,即以丁頭拱插於柱內,無櫨斗,亦此殿斗拱重要特徵,為國內現存最古實例。內槽斗拱之上,更施平棋,殿的梁架結構,外槽梁架先施順木伏串,次於柱頭鋪作上架月梁,復用襻間作。月樑上又施櫨斗,置十字交叉令拱,承上層月梁與槫下柱頭枋。結構與《營造法式》亦能符合。內額除中央四縫外,都於其下另加上枋,二者之間用襻間鋪作。殿的內槽中央5間后金柱間,築磚壁達內額下皮,壁前有磚砌須彌座,面闊3間,高1.75米,式樣略如《營造法式》而繁密過之。上奉三清像,趺坐於方座上,像高約6米,高於地面約10.5米,神態凝重,衣褶生動,是古代道教造像中的上品。殿內壁間嵌有碑石多方,以南宋寶慶元年(1225)所刻“太上老君像”最為珍貴,像為唐代吳道子所繪,形貌蒼褶流暢,上方有顏真卿所書唐玄宗李隆基的“贊”四言十六句,刻工為張允迪。三清殿台基面闊49.6米,進深29.5米,現高出周圍地面約1米。前施月台,面闊27.2米,進深16.3米,中央立鐵鼎。正面與左、右各踏跺,周以青石勾欄。台基僅南面東、西梢間及盡間有石欄,與月台石欄貫通,華版雕刻極細,內容有人物、走獸、飛禽、水族、山水、雲樹、亭閣等,頗為古樸生動,為宋或宋以前作品。三清殿是江蘇最古的木結構建築,也是國內現存體量最大的宋代大殿。

莆田三清殿


三清殿,坐落於荔城區梅園路東段北側,是福建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築,被專家譽為江南古建奇葩,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清殿
三清殿
該殿宋代稱天慶觀,元明易名為玄妙觀,清避康熙皇帝玄燁諱而改為元妙觀。宋邑人李俊甫在《莆陽比事》中稱“天慶觀三殿宏麗,甲於八郡”,寥寥筆墨點畫出了當時該建築群中以三清殿為主的三殿在宋代我省建築中的鶴立地位。整座道觀原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對稱嚴謹,主次分明。原總佔地面積24畝,縱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三清殿、玉皇殿(又名通明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與三清殿橫向並列的東有五帝廟、東嶽殿,西有五顯廟、西嶽殿、文昌祠;同玉皇殿橫向並列的東有林忠烈祠,西為關帝廟和福神殿。今尚存山門、三清殿、東嶽殿、西嶽殿、文昌祠、五帝廟,五顯廟及關帝廟大門等。
歷史從三清殿脊檁的墨書上可知,三清殿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莆陽比事》載:“元佑間雷擊殿,鴟吻墮,內得黑木板,文曰:‘后八十年狄覺奴來守此邦重易殿屋。’主者以聞,郡守狄明遠視之嘆曰:‘吾小字也,以年計之,吾猶未生,何其驗耶?’遂捐俸新之。”有史可查的還有明永樂五年(1408)重修三清殿;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道士方汝調、李志升重修玉皇殿;倭寇陷城后的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興化府知府易道談重建山門;明萬曆九年(1581)玉皇殿壞,次年鄉賢林兆恩命人勸募重建,並重修了三清殿、東嶽殿、文昌殿和福神殿;以後道士單茂喬又募建文昌宮、五顯廟。明崇禎十三年(1640)又一次修了三清殿,清嘉慶二年(1797)翁廷璋重修東嶽殿(包括中殿、拜亭、兩廡和山門);清咸豐年間(1851~1861)又一次重修福神殿;清光緒年間(1875—1908)興化府同知楊萬清又一次大修了三清殿;民國后除了重建九御殿外,元妙觀其他建築先後遭受破壞;1956年10月,文化部撥款重修三清殿;國家文物局再次撥款大修三清殿及其附屬建築物。
明弘治《興化府志·外紀》載:天慶觀於宋天禧元年(1017),朝廷賜給金寶牌、芝草山及《封禪記》《祀汾陰記》《儀範》等書,這是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敕名天慶觀之後的第八年的事,這些當然是宋真宗偽造天書下降、泰山封禪、西祀汾陰等妄道之舉的產物,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莆田天慶觀在全國道觀中的重要地位。解放前觀內還保存有龍泉窯青瓷大花瓶,肩部釉下有天慶觀三字。建築現存三清殿是宋代建築,其中當心間為宋代遺物建築,它的結構營造手法與大中祥符年間重修后80年才成書的李誠的《營造法式》中所記載的“八架椽前後乳袱傳四柱”基本相合。但因殿創建於唐初,大中祥符年間重修時間早於《營造法式》的成書,所以殿的遺風和遺存,體現了其豐富的古建文化的歷史積澱,其中值得重視的有:
柱間只施闌額,不用普柏枋,唯唐構如此。斗棋用材碩大,斗底作皿板形,斗欹有頤。柱頭華拱兩跳用單材挑出,七鋪作呈雙杪雙下昂(上加一個昂狀耍頭)的重棋偷心造。柱頭大斗施重拱漢代有,北魏偶爾見到,延至隋唐幾無一例,而三清殿有此作法,偷心造正是唐代典型特徵。補間鋪作只一朵,且櫨鬥口上的華拱向外出跳雖同柱頭鋪作,但里轉出五杪偷心,第五跳跳頭施瓜子拱、慢棋承下平椽,與柱頭鋪作不同,這些不無宋前特點。前後檐柱頭的第四跳跳頭施令棋由替木承撩檐椽,撩檐椽其下必施替木同斗棋交接,這是唐代手法;撩檐椽,檐柱椽,中平椽開間之間的搭接部下面都用翼棋頭一塊,其做法及功能與山西五台山唐代建築佛光寺大殿的下平椽墊木如出一轍。三清殿中的泥道拱材長比令拱長,正是唐代特徵;而棋端做4瓣卷殺,與宋代中原承唐餘緒一樣,當時是南方仍見卷殺無瓣做法,棋端內頗是地方特色。宋代檐柱頭上立面高與檐柱高的比一般是1:3,而三清殿如唐風,則約為1:2。殿中梭形石柱柱徑與柱高的比有l:5、1:5.7的,還有低矮肥瓣的覆蓮式柱礎,都是唐代原物。三清殿屋架舉高約為二點八分舉一,近於唐代。三清殿只用十字令棋加翼形棋托脊棋,是孤例,斗欹與斗耳高的比,不合宋代的《營造法式》,斗的形制尺寸頗類本市的釋迦文佛塔的斗,抑或是地方性的前代手法。
三清殿的以上這些建築特點,體現了其承上啟下的建築風格,有等級高的唐、五代建築文化積澱,又開了宋代建築的先河。李誠的《營造法式》正是在當時全國諸多如三清殿一樣的建築營造手法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建築營造法式的成果。
三清殿的總體建築類型為廳堂型構架混用殿閣型做法的建築,這無疑使它的結構更加豐富,並且同時具備了抗震抗側的優點。
三清殿梁架縱橫、柱網羅列,顯示出變化中統一和諧的美;斗拱出跳,下昂調節,又顯示等差有度的節奏感;同時深度出跳的舒展下昂和一朵朵綻放朝上的各式斗,互為呼應,俯仰有致,其形象藝術美使人既感到親切又覺得幽秘。整座建築沉浸在“大音稀聲”的藝術氛圍中。置身其中,又彷彿置身於立體圖案的建築文化空間。且那雙面對稱刻蓮芯、雲紋的雲形駝峰,繪道教“八寶”圖案的椽檁和斗栱構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昔日三清殿中5米多高的元始天尊手拈寶珠、靈寶天尊持太極圖,太上老君持扇等雕塑神像已不復存在,三清殿後檐下5間的牆面和兩廊各7間的牆面上的珍貴壁畫也隨歷史消逝。幸運的是三清殿碑園中還保存有神霄玉清萬壽宮碑、皇帝御札碑、祥應廟記碑等碑刻文物,彌足珍貴,堪稱國寶。
神霄玉清萬壽宮碑是見於金石著錄的海內現存的稀有碑刻。宋宣和元年(1119)八月,此碑碑文頒布天下后,有的地方還未來得及勒石立碑,金兵就巳南下,第二年詔罷道學,有的雖已勒石立碑,卻毀於戰火。莆田是宰相蔡京家鄉的興化軍首邑,當時神霄玉清萬壽宮碑第一塊立於汴京時,蔡京令同時摹刻一塊,由海道運回家鄉。又因莆田地處偏僻的東南海隅,金兵鐵蹄未至,故該碑也就得以保存至今。此碑通高336厘米,寬125厘米,圓形碑首。碑額有正書“御筆手詔”四大字,是蔡京第三子蔡絛奉旨題寫的。碑額兩邊外側滿鐫雙龍,內側是“回”字形地紋鐫“S”形纏草花紋,碑正面兩側及下側滿鐫“回”字形地紋與16條蟠龍。下側邊緣與底座接界插榫處刻有“取日”二字,不知為何意?碑文共16行,行40字,正文完整無損,共374字,是宋徽宗趙佶手跡“瘦金體”書法,姿媚中不失波磔神韻。碑的題額、督工、校驗、刻工等官員的職銜姓名都分欄刻在鑲邊花紋之間。當過興化府通判的蕭重曾拓有神霄玉清萬壽宮碑,垂愛“拓片”之餘賦詩讚曰:“宣和天子真天才,縱橫筆陣風雲開……睇觀別是一家書。”

武夷山三清殿


武夷山三清殿
三清殿,建於唐代,位於大王峰下,原屬萬年宮古建築群體中之組成部分。民國時將其改為他用,稱“中山堂”。景區開發后重修並恢復舊觀。為研究武夷山道教文化興衰史提供資料。三清殿位於武夷宮南100米,原為武夷宮的一個附屬建築。1937年7月,國民黨政府在此重新規劃建立所謂“贛粵閩湘鄂剿匪軍東路軍討逆陣亡將士公墓”。解放后,已將這些塔、碑、公墓等建築平毀,而中山堂(紀念堂)及圍牆、紀念亭等保留迄今。1983年重修,重現當年建築風采。中山堂內還設有武夷山畫院和“名家贊名山”陳列室。1985年還在三清殿前新建一座題額為“漸入佳境”的白色花崗岩的牌坊,結構精巧典雅,上鑿有福建省著名書畫家潘主蘭先生撰並書的對聯“如此名山宜第幾,相當曲水本無多。”三清殿是中國道教宮觀的主要殿堂,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隆慶元年(1567年)冬應召北上時,曾在殿中牆上題詩一首:“一劍橫空星斗寒,甫隨平虜復征蠻。他年覓取封候印,願向君王換此山。”
三清殿前有一組石碑,其中最高的是劉公神道碑。它連基座高3.7米,寬1.45米,原立於五夫鎮劉子羽墓道上,1981年5月移至於三清殿中珍藏。1985年10月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公神道碑詳記宋代大儒劉子羽的家世及生平事迹。劉子羽系崇安五夫人,官至右朝議大夫,在江蘇鎮江知府任上時,因觸怒投降派秦檜,被罷職家居。他是朱熹之父朱松的摯友。朱松死時,朱熹年僅14歲,遵父遺囑,奉母舉家投奔劉子羽。劉子羽侍為子侄,精心教誨,終於使朱熹成為一代大儒。為報答劉子羽撫育之恩,朱熹含淚撰文並書寫了這篇情真意切,共有3725字的碑文。碑額上的篆字:“宋故右朝議大夫充微猷閣待制贈少傅劉公神道碑”,系南宋吏部尚書張式所書。神道碑左邊這塊詩碑,是明朝萬曆年間進士龔一清的140字《游武夷記》七言古詩。右邊的石碑是清朝正年間崇安縣知縣劉靖題寫的"洞天仙府"和1962年現代文豪郭沫若視察武夷山時抒寫的《游武夷泛舟九曲》詩碑:九曲清流繞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蘭生谷香生徑,方竹滿山綠滿溪。六六三三疑道語、崖崖壑壑競仙姿。凌波輕筏觴飛羽,不會題詩也會題。1985年10月有關部門還在三清殿中心堂設立“中美武夷山蘭亭學院”(后改為武夷山國際蘭亭學院),招收了來自世界各地數百名學員。他們中有大學教授、建築學家、電影導演、記者、心理學家等,在武夷山邊觀光遊覽邊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受外籍學員的歡迎。

雲南三清殿


巍寶山三清殿
道教廟宇。在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山斗姥閣之後。建於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后曾多次修復。原主要建築有前後兩殿及兩配房,前殿內供救苦天尊塑像,後殿為正殿,殿內供奉三清塑像。“文革”期間該殿被毀,現僅存原殿牆壁。

西安三清殿


大明宮三清殿
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位於太液池的北邊,是大明宮內等級最高的道教建築。宮殿修築在十四米的高台上台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非常醒目。台上原來是樓閣式的建築。唐代崇尚道教,供奉老子,三清殿是宮廷內供奉祭祀道教的建築。
唐朝的統治者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道教與李唐王朝有著特殊的深厚淵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還很強大,若非系出名門,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尊重。唐朝皇帝為提高自己的門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會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後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而三清殿則成為大明宮中最重要的道教建築。

山東三清殿


山東煙台三清殿
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的殿堂]
三清殿正殿供奉的是三清真神。請大家觀瞻:居中是玉清,為元始天尊,手持圓珠,象徵洪元;東為上清,是靈寶天尊,懷抱如意,象徵混元;西為太清,為道德天尊,手持寶扇,象徵太初。《道藏·道教宗源》中把道教的最高境界稱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各為一級洞天,各有天尊住持。“三清”也可以理解為道家修練內功的3個階段。道家把宇宙生成以前稱為“混沌之道”;把宇宙的生成劃分為3個階段,即洪元、混元、太初。“洪元”指的是陰陽未判、混沌無形的階段。之後,清陽之氣上升而成為天,重濁之質下降而成為地,宇宙才定型,這個階段稱為“混元”。地球有了生命開始的階段,稱“太初”。道家修鍊內功也從3個不同階段和層次比喻修身煉功的高度。這尊神像是“王靈官”,是道教供奉的護法之神。西兩個偏殿:東殿供奉“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姓王名貽,字玄甫,道號東華子,得道成仙后,賜號“東華帝君”,傳說為天上陽神的總管。西殿供奉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是古代神話中的女神,為掌管女仙名籍的神仙。《道藏·珠宮玉曆》中說:“西王母者,太陰之元氣也。”姓自然,字君思,為盤古真人與太元聖母所生,傳說為天上陰神的總管。這裡是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殿堂,為太清宮三大殿中的主殿。三清殿是座長方形庭院,由一個正殿和兩個偏殿組成。正殿為磚石結構的硬山式建築。正殿門的兩側各有一株桂花,東側是金桂,西側是銀桂四季桂)。多種名貴花木把這座古老的殿堂裝扮得分外清雅。大門內西側是株古老的柏樹,樹齡有700餘年。

山西三清殿


永樂宮三清殿
高賀琪 《永樂三清》工筆設色藏品
高賀琪 《永樂三清》工筆設色藏品
當代藝術家高賀琪工筆畫作《永樂三清》,所描繪為山西省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壁畫,其作品堪為傳神。
永樂宮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朝拜三清。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三清的起源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