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羌活魚的結果 展開

羌活魚

羌活魚

徠羌活魚為小鯢科動物山溪鯢(Batrachuperus pinchonii (David))的全體。夏、秋季捕捉,捕得後用酒碎死,洗凈曬乾或以微火烘乾,或鮮用。分佈於甘肅、湖北、四川、西藏等地。味辛、咸,性平。歸肝、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肝胃氣痛,跌打損傷等病症。

入葯部位:


全體。

性味


辛、咸,性平。

歸經


肝、胃經。

功效


行氣止痛。

主治


主肝胃氣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肝胃氣痛:羌活魚、紅叩、當歸、白芷、延胡索、川楝子。煎服。
2、治脾弱面色萎黃:羌活魚、黃芪、黨參、茯苓、陳皮、紅棗、當歸。煎服。(1、2出《四川中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0-150g;或研末,2-3g。

使用注意


非氣滯作痛者忌服。

禁忌


徠非氣滯作痛者忌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捕捉,捕得後用酒碎死,洗凈曬乾或以微火烘乾,或鮮用。

二、炮製方法

1、羌活魚,取原藥材,除去灰屑及雜質,洗凈,切段,乾燥。
2、酒羌活魚,取凈羌活魚,加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羌活魚100kg,用白酒10kg。

生理特性


體形呈圓柱形而略扁,全長12-16cm。頭部扁平,頭頂較為平坦,頭長、寬幾相等。吻端圓闊;鼻孔近吻端;眼大,約為吻等長或略短;上、下頜3 細齒;舌大,長橢圓形。四肢的指、趾扁平,末端鈍圓,基部無蹼。尾長為全長之半或略長。周身皮膚光滑,常指、跖趾底部具棕色角質鞘,指、趾末端具棕色的角質爪狀物。體側有肋溝12條左右。體色變異較大,一般為橄欖綠色,背面有深色細點紋交織成麻斑。腹面色淺,麻斑少。雄性肛孔小而略成一短橫縫;雌性的為一縱裂縫。

生長環境


生活於高山溪中或林下陰濕處,以昆蟲、軟體動物、蚯蚓等為食。

性狀鑒別


藥材性狀:全體皮肉皺縮,長12-15cm,頭部口眼橫糊不清,四肢枯瘦,趾常明顯可辨。頭圓,尾扁,四肢多完整,脊部可見明顯的脊柱骨棱,腹面皺縮。背部棕褐色,腹部黃棕色,氣微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