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
漢語詞語
偏安,漢語詞語,拼音是piān ān。指被迫離開原來的地方,暫居某處。出自《后出師表》。
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於僅存的部分領土,謂封建王朝不能統治全國而苟安於一方。
三國·蜀·諸葛亮 《后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三國·蜀·諸葛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上言》: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全於蜀都。
宋·岳飛《乞本軍進討劉豫札子》:“逆豫逋誅,尚穴中土;陵寢乏祀,皇圖偏安。”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六朝所制,則出於偏安僭據之域,君子固有譏焉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五:“僥倖康王南渡,即了帝位,偏安一隅,偷閑取樂。”
郁達夫 《乙亥元日讀陳龍川集有感時事》詩:“大地春風十萬家,偏安原不損繁華。”
偏安指退守某地,保留原來的政府以及部分主權。國共內戰,共產黨取得偉大勝利,國民黨退守中國台灣初期,就曾稱呼台北市為“中華民國臨時偏安首都”。
偏安一隅
(3) 借指被迫離開原來的地方,暫居某處。
待到偏安於宗帽衚衕,賃屋授課之後,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中國歷史上偏安的朝代的有:
東晉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南朝劉宋帝國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南朝蕭齊帝國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南朝蕭梁帝國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南朝陳陳帝國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南楚王國 馬殷 漢 潭州(湖南長沙)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錢鏐 漢 錢塘(浙江杭州)907—978 72 大宋
前蜀王國 王建 漢 成都 907—925 19 後唐
南吳帝國 楊渭 漢 揚州(江蘇江都)910—937 28 南唐
南唐帝國 李昪 金陵(南京)937—975 39 大宋
南宋王朝1127—1279首都杭州
偏安的普遍原因:北方勢力極其強大而且長年戰亂,土地沒人開墾,經濟衰退,環境破壞嚴重。南方地勢險要,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易於防守,有戰略優勢。南方水陸交通便利,商貿頻繁,商品經濟發達,利於增加國庫的收入。南方士人貪圖一時和平不願北進。統治者不思進取,苟且偷安。軍隊戰鬥力不強,多為水軍,不擅長在陸地作戰,屢戰屢敗,士氣下降。北方多是強大的騎兵,這正是南方的弱點。朝中奸臣當道,朋黨相爭,朝中大部分是主和派,只有少數主戰派。將領想以北伐為由擴張勢力,對北伐沒有盡全力。(偏安,主要是指偏居江南,固原因多涉及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