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勐捧鎮的結果 展開

勐捧鎮

雲南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下轄鎮

該鎮是2005年由原勐捧鎮和原勐潤鄉重組而成,位於勐臘縣西南部(鎮政府距勐臘縣城42公里),是勐臘縣的中心重鎮,也是勐臘縣的糧食主產區。東與勐臘鎮接壤,南與勐滿鎮相連,西與寮國國交界,北與關累鎮相鄰,有國界線102.6公里。轄區總面積657.85平方千米,居住著傣族哈尼族、彝族、克木人、漢族等民族(主體民族是傣族)。截至2017年,轄勐捧、景坎、溫泉、曼種、勐哈等8個村委會68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8個居民小組,40多個機關單位,兩大國營農場和一個中型糖廠以及一個外商獨資企業。

歷史沿革


傣語,勐:地方;捧:發光的妖精;潤:跨越,傳說佛祖從塔庄匡一步跨越至此。1785年置勐捧土便委。1927年置勐捧區,屬鎮越縣。1953年置版納勐捧,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州)。1956年為勐捧區,屬勐臘縣。1969年設勐捧公社,1981年析置勐潤公社。1984年改勐捧區、勐潤區,1988年改勐捧鎮、勐潤哈尼族鄉。1997年,勐捧鎮面積485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勐捧、曼賽、曼坎、景種、曼坎、溫泉6個行政村;勐潤哈尼族鄉面積178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勐潤、曼回庄、曼賀南、曼會尖4個行政村。2004年,撤銷勐潤哈尼族鄉,劃歸勐捧鎮管轄。

地理環境


勐捧鎮既是中心集鎮,又是邊境口岸鎮。同時全鎮的海拔在620米至13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21.4℃左右,年降雨量在1200毫米至1400毫米之間,比較適宜種植水稻、橡膠、甘蔗、香蕉等多種經濟作物,可以說是熱帶作物生長的溫室。“中心鎮、口岸鎮、大溫室”融合混為一體,成為勐捧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行政區劃


[郵編]666300[2006年代碼]532823102:
序號名稱
201勐捧村
202勐哈村
203曼種村
204景坎村
205溫泉村
206勐潤村
207曼賀南村
208曼回庄村
101國營勐捧農場
102國營勐滿農場
301國營勐捧農場一分場
302國營勐捧農場二分場
303國營勐捧農場三分場
304國營勐臘農場五分場
305國營勐滿農場二分場
306國營勐滿農場四分場 

人口民族


截至2006年,該鎮總人口近6萬多人,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可以說是人口大鎮。其中地方人口29388人,農場人口25000多人,常住流動人口6000多人。 

經濟


2006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0591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14784萬元,第二產業310萬元,第三產業5497萬元;糧豆總產量1654萬公斤,比上年減6.1%,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5978.2萬元,比上年增28.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10元,比上年增長10.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7‰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明顯提高。
勐捧鎮從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上確立了它是全縣的糧食主產區。至2006年,有糧食種植面積53204畝,其中水田面積34138畝,年糧食產量1500多萬公斤以上。
至2006年,全鎮有民營橡膠144256畝,4116547株,已開割83968畝,76632株,干膠產量16376噸,營業收入15978.2萬元,比上年增加3504.5萬元,增長28.1%。
至2006年,勐捧鎮有甘蔗種植面積1500畝,總產量4600噸,產值78.2萬元。是勐臘縣製糖工業的主要原料基地。 

文化


風俗民情

勐捧鎮是傣族、哈尼族、彝族、克木人、漢族等眾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在生產生活中形成了民風民俗濃郁的民族文化,積澱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蘊。
傣族具有三個傳統節日: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其中以潑水節最為隆重。潑水節為每年的傣歷6月14日-15日,傣家民族都會穿上盛裝歡聚一堂,載歌載舞,以放高升、划龍舟、放火花、跳舞、“贊哈”,相互潑水在對方身上等形式來歡慶新年佳節。
哈尼族原稱阿卡,解放后改名哈尼族。具有自己的語言哈尼族語,屬漢藏語系,沒有自己的文字。哈尼族也具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嘎湯帕節(類似漢族新年節)、河歐節(春節)、阿仆羅雞多節(新谷節)。
克木人為沒有識別的族群,原稱插滿族,是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少的民族。克木人有自己的語言。與瓦語言、崩龍語、布朗語相近,也常用傣語和柬甫寨語也有一定關係,屬孟高棉語系。有自己的文字。克木人也有自己的節日:慶豐收節、嘗新節(新米節)、祭花節。

社會


醫療衛生

截至2006年,勐捧鎮建有鎮中心衛生院1所,勐潤分院1所,計劃生育服務所1個,村衛生所(室)8個,轄區有縣級農場醫院2所,分場衛生院11所,糖廠醫務室1個,個體診所19戶,個體藥店13個。該鎮醫務工作者,堅持“持證上崗”,以優質的醫療促進服務體系,為農民群眾治病就醫提供方便。同時,加強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化農村醫療體制改革,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的醫療服務體系。該鎮已啟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工程,至2006年,全鎮已參加農戶5305戶,共計22763人。 

文化教育

勐捧鎮黨委政府很注重文化教育事業,文化事業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著重抓好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和組織鄉村,機關文藝編排輔導“傣歷年”和“嘎湯帕節”兩大民族節日的文藝節日。同時在條件較好的村委會和村小組還建立了文化活動室,發展和培養了一批農村文藝隊,依法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嚴厲打擊違法經營,堅絕杜決無證經營的現象。凈化文化市場,使轄區內社會文化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以基礎教育為中心實施科教興鎮的戰略,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步伐。繼續加強“普九”工作。從多方面多形式籌集資金,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切實加強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勤工儉學。至2006年,全鎮轄區共有學校22所,其中,中學4所、小學18所。具備學前教育並具有一定規模的正規模幼兒園一所。全鎮轄區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