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開門節的結果 展開

開門節

開門節

開門節,也稱“出夏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奉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節日,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名字釋義


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上部座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約在農曆九月中)。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 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 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遊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時間


傣族開門節

開門節(圖2)
開門節(圖2)
“開門節”是傣歷12月15日(陽曆10月15日)。這天,傣家人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爺、佛像奉獻食口、鮮花和錢幣。而陽曆7月15日至10月15日這三個月,則是“關門”時期,農活最忙,佛事活動也最多。這段時間,一般不談戀愛,不結婚,也不外出遠地。“開門”以後,才開始戀愛、操辦婚事、外出等。
進窪節的最後天,即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農曆約為九月中旬)過開門節(“出窪”),表示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已滿。屆時,男女老少皆盛裝前往寺院拜佛,把食物、香燭、鮮花、錢幣等獻供給佛祖。老人們把“進窪”時送去的供品取出來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未婚少女紛紛進寺拜佛,感謝佛祖開禁之恩。十七日舉行集市和賧佛活動。大家還要在三天節期內進行各種文藝活動。佛門僧眾可以自由出入,民間信徒可以蓋房結婚,一下子變得特別熱鬧起來。從形式上看,開門節、關門節是個宗教節日,但實際上與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關門節的三個月正是夏季農忙時期,讓人們尤其是青年男女安心勞動。開門節時,收穫已畢,於民休息,慶祝豐收,搞些非生產性的建設及社會交往,是很必要的。從9月15日開始的三個月為小乘佛教的安居齋戒期,此期間僧侶在佛寺中凈居修學,接受供養,不許出外巡遊,世俗信徒也到佛寺中靜坐參佛,聽佛爺講經說法,每隔七天祭奉一次,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獻佛。老年信徒常留宿寺中,與僧侶一樣過宗教生活。社會上各種活動也都帶有宗教色彩。直到開門節才恢復正常。
阿昌族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意為送佛出寺,節期三天。此時收割完畢,進入農閑期,故取消進窪節的禁令,青年人可以自由玩樂。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夥子帶著花紙,敲著象腳鼓在寨中遊行,老人們則進佛寺燒香,並要把以前進窪時放在寺院佛座後面的供品取出來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舉行佛爺出窪儀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進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聽本寨佛爺講誦經文。然後,人們歡歌縱舞,相互祝賀。青年男女從這天起又可以談情說愛,締結姻緣了。

德昂族開門節

開門節(圖3)
開門節(圖3)
每年進門節的最後一天,即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節期3天。十五日這天,小夥子們手拿鮮花,打著象腳鼓繞寨遊行,老人們則到佛寺燒香敬佛。此日還要將進窪節放到佛像後面的東面燒掉,以示佛已出窪。十六日舉行佛爺出窪儀式,未婚的少女要到佛寺拜佛,以感激開禁之恩。十六日舉行趕擺和賧佛活動。上午男女青年聚會,聽佛爺施經佈道。然後歌舞歡樂,互相祝賀。因進窪節期間為期三個月的禁忌已於出窪節時解除,男女青年將利用出窪節的節日活動談情說愛。由於傣歷十二月中旬時正值農忙結束,谷棉已收割完畢,故節日除具有宗教的色彩外,亦有慶祝豐收之意。

節日意義


開門節(圖4)
開門節(圖4)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 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 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 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節日目的


開門節(圖5)
開門節(圖5)
關門節持續了三個月後就是開門節這時,農忙已經過去。關門節中的所有禁忌全都解除了,青年和小孩子們也重新活躍起來,恢復了他們天真活潑的天性;成年人相互祝賀秋收五穀豐登,並忙於訪親探友。在這個歡樂的節日里,爆竹聲響徹村寨山林,焰火禮花飛舞,孔明燈高高升起,照耀著歡樂的人們盡情歌唱、跳舞。最受村民歡迎的節日是舞燈。舞燈種類繁多,有鳥獸蟲魚燈,有凶神惡鬼燈,還有又大又美的龍燈。於是,人們提著各種舞燈,敲著鑼鼓環遊村寨,給村民帶來無盡的歡樂。
人們可以外出,青年人也可以談戀愛了,可以成婚了。開門節以後,傣族的文化娛樂活動也多起來了。因為在舉行關門節時禁止人們外出,禁止青年談情說愛,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在這期間,信奉佛教的也要進行宗教活動——賧佛。這時候大人們在一起聚聚餐、下下棋或者出外遊玩,年輕男女可以約會或者旅遊。

有關民族


開門節(圖6)
開門節(圖6)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就已有關於傣族先民的記載,稱其為“哀牢”、“撣等;唐宋時期,稱其為“烏蠻”、“白蠻”、“白衣”等;元明清時期,稱其為“白夷”、“百夷”、“僰夷”、“擺夷”等,民國時期稱為“泰族”,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附近其他縣。中國境內傣語有泰弄方言、泰泐方言、紅河流域方言三種,有泐體、哪體、綳體、端體四種字體的文字。

傳說


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曆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關門節開始后,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台,拿佛的東西等。直到3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正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