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炮1號
蘇聯首個太空站
禮炮—1號空間站(俄語:Салют-1)是蘇聯首個太空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個太空站,於1971年4月19日發射升空。蘇聯曾想藉由聯盟—10號運送太空人進入禮炮1號,不過由於泊接機件問題,聯盟—10號並沒有成功。隨後,蘇聯派出第二艘太空船聯盟—11號與太空站對接,宇航員在太空站內逗留了23天。可惜,在聯盟—11號返回地球的時候,返回艙的均壓均衡閥過早開啟,3位宇航員因此而身亡。
1971年10月11日,禮炮—1號空間站墜軌在大氣層中被燒毀。
禮炮—1號的用途是測試太空站的系統組件,做一些關於科學的實驗的研究。禮炮號的長度是20米,直經最大是4米,內部空間是99 m³,在軌道時的凈重量是18,425公斤。禮炮—1號內有數個分隔區,其中三個加了壓,有兩個是用來泊接。
第一個艙是傳送艙,它直接與太空站連接,泊介面是呈圓錐形,前面寬兩米,後面寬三米。
第二個艙是主艙,直經大約是四米。從電視傳播中可看到,空間可以容納8張大的椅子,有7個工作台,數個控制板,和20個舷窗(有一些並沒有被儀器阻擋)。
第三個間隔是輔助艙,它包含了控制和通訊裝置,電力供應,維生系統,與其他輔助裝置。第四個,亦是最後一個艙的直經是大約2米,裝備了引擎和其他關聯的控制控制裝置,此艙並沒有加壓。禮炮號有一個緩衝電池組,額外的氧氣和水供應,並有一個再生系統。另外,太空站其餘的裝置包括兩塊太陽能板放置在太空站的兩端,就像一對翼般。亦有一個放射式散熱器,一些定位和控制裝置。
禮炮1—號是從“金剛石”系列軍用空間站其中的一個機身修改而來。而沒有加壓的服務模組是從聯盟號的服務模組修改而來。
禮炮—1號上安裝有獵戶座1號太空天文台,它是由多布羅沃爾斯基設計,屬於位於亞美尼亞的布拉堪天文台。利用此裝置的鏡面望遠鏡和梅森系統,就可以得到星體的紫外光譜圖。而光譜照片方面,就利用了對遠紫外線敏感的菲林而獲得。攝譜儀的色散度是32Å/mm (3.2 nm/mm),而光譜照片的解析度是5 Å於2600 Å (0.5 nm於260 nm)。織女一和馬腹一的無縫光譜圖亦有獲取,介乎2000和3800 Å (200 和380 nm)。望遠鏡由太空人帕察耶夫操作,他成為第一人在地球大氣層外操作望遠鏡。
• 長度:15.8 米
• 最大直經:4.15 米
• 適於居住的的容量:90 m³
• 發射的質量:18,900 公斤
• 發射火箭:質子-K運載火箭
• 太陽能板的橫越長度:大約10 米
• 太陽能板的面積:28 m²
• 太陽能板的數量:4
• 補給船:聯盟號飛船
• 泊接位置數量:1
• 載人任務數量:2(第一次成功,第二次失敗)
• 長時間載人任務數量:1
聯盟11號與禮炮1號對接
聯盟—10號宇宙飛船
1971年4月23日,蘇聯發射聯盟—10號宇宙飛船並成功入軌。之後,聯盟10號宇宙飛船尋找禮炮-1號空間站並嘗試與其進行對接,4月23日,聯盟—10號與禮炮—1號成功對接。但是,雖然兩者對接了5.5小時,宇航員依然無法進入禮炮—1號空間站。
禮炮1號
1971年6月6日,蘇聯發射聯盟—11號飛船。經過變軌飛行后,於1971年6月7日與禮炮1號成功對接,3名宇航員(喬治·多勃羅沃爾斯基、弗拉基米爾·沃爾科夫、維克多·帕查耶夫)成功進入空間站。6月29日,3名宇航員返回飛船按程序啟動制動火箭,返回艙和軌道艙分離,準備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但連接兩艙的分離插頭分離后,返回艙的壓力閥門被震開,密封性能被破壞,返回艙內的空氣從該處泄漏,艙內迅速減壓,致使航天員因急性缺氧、體液沸騰而死亡。
1971年6月6日,“聯盟11號”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載有3名宇航員:喬治·多勃羅沃爾斯基、弗拉基米爾·沃爾科夫、維克多·帕查耶夫。飛船經變軌飛行后,與禮炮—1號空間站交會對接成功,3名宇航員進入空間站,共停留23天18小時。6月29日下午9時,宇航員離開禮炮1號返回聯盟—10號飛船。
6月30日1時35分,飛船啟動制動火箭。在再入大氣層前,返回艙和軌道艙分離。但兩艙爆破分離時,返回艙的減壓閥被震開,艙內急速減壓,致使宇航員在短時間內因急性缺氧、體液汽化而死亡。返回艙著陸后,著陸場工作人員發現了三名已經遇難的宇航員。
這次災難的原因是聯盟號飛船設計不合理,座艙十分擁擠,這導致之後的飛船返回程序明確規定,宇航員在返回前必須脫掉航天服。
這是前蘇聯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悲慘的一次災難,由於此次事故,時任前蘇聯宇航負責人的卡曼寧將軍被撤職。事故再次推遲蘇聯空間站的使用計劃,禮炮—1號空間站此後再無人進入於1971年10月11日墜入太平洋上空燒毀。聯盟號宇宙飛船飛行中斷飛行達2年3個月,以改進聯盟號安全性能,將乘員從3人減為2人,並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設備,規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須穿上航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