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體質的結果 展開

體質

體育學科的概念

體育學科中的權威定義為:體質是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徵。體育學科中的體質概念既受到傳統中醫理論影響,又在與西方的概念對接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溯源


傳統醫學

中國體質研究的理論基礎體質是人類生命過程中獨有的特性。體質最早來源於構成和組成,它的原始定義為:某一個體的一切生物學特徵的總和。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體質研究也是其中一個部分。祖國醫學強調“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徵;形即形體,神即生命機能,神生於形,形主宰於神,神依附於形,神明則形安。形神合一就是指形與神是人體不可分離的統一整體。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科學文化的發展,體質的概念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體質的範圍甚廣,各學科均有涉及。中國學術界對體質思想的形成和理論體系的建立做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質思想和理論基礎。

人類學

人類學作為研究人的科學,一直致力於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的科學。體質人類學是人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人類的起源與進化,人類不同體質特徵的形成與分佈規律,文化因素與人類體質之間的關係,人體結構與生理機能、人體測量、人類遺傳與變異等方面的問題。主要研究人類的起源,不同體質特徵的形成與分佈的原理,人類的生長和發育、人體的結構與機能的關係等,但對於體質並沒有統一明確的定義。

現代醫學界

醫學界對體質的認識起源於對病因等問題的探討,醫學界認為,體質對於人類來說,其研究範疇就是針對人體結構和功能之間的相互關係。所以,體質是指群體和個體在遺傳和環境的影響下,有機體在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的結構、機能和代謝上相對穩定的特殊狀態;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機體生理反應的特異性,機體對某種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所產生病變的傾向性。
醫學界對體質的認識,強調了體質研究的重點是個體的特殊狀態,帶有共性特徵的群體體質是建立在個體特徵基礎上形成的普遍規律;人體體質特徵是從受精卵就開始形成,並伴隨個體的生長、發育和衰老的全過程;且體質形成的機理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該定義忽略了心理狀態對體質的影響,認為心理特徵屬於心理學範疇,屬於氣質問題,不應該納入人體體質學研究範疇。

體育界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作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方針,一直指導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但對於體質一直沒有明確定義。由於文化的差異,很難在英語中找到一個與中國“體質”概念相對等的詞,英語中描述體質的詞主要是:constitution和physicalfitness或Fitness。constitution主要是醫學界使用,體育學界則使用physicalfitness。就如同“體育”的概念一樣,我們在英語中也找不到一個與中國“體育”概念相對等的詞。直到1982年,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體質研究分會對體質下了一個權威定義:體質,是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徵。還有學者將體質定義為:體質即人體的質量,是人體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和後天環境的影響下,在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身、心兩方面相對穩定的特質。
其實,在“身心是否合一”問題上有兩種觀念:一種認為“身心不合一”,即體質只包括身體方面,不包括心理方面;另一種則認為“身心合一”,即體質應包括身、心兩個方面。目前,持后一觀念的人越來越多。因為人的身、心兩方面是密切聯繫、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科學研究己證實許多身體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因素越發顯得重要。早在兩千年前的《內經》中就已經提出了“形神合一”的觀點。將身、心兩方面割裂開來顯然是片面的。但是,在很多研究出於操作性考慮仍然採取前一種觀念,各國現行的體質測定方法一般也只包括體質的身體方面,而未包括心理方面。
“體質”是中國體育界關注和研究健康問題的一個獨特視角。體質和健康屬於人類自身所擁有的基本屬性,人類具有的先天遺傳和後天生存環境均會對其產生影響。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國民體質的強弱,既是每個人身體健康的問題,也是關係一個國家前途的戰略性問題。

與健康的關係


體質是健康的物質基礎,健康是體質的外在表現。二者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體質與健康是一種“特質(質量)”與“狀態”之間的關係。任何物質都有質量,人體的質量就是體質。同樣是健康的人,體質可能千差萬別。作為“特質”的體質是相對穩定的,不易改變的;作為“狀態”的健康是相對不穩定的,易改變的。
根據平衡健康觀對健康的定義: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那麼,維持這種動態平衡的能力就是“體質”。因此,從體質與健康的關係角度可以認為,體質是人體維持良好健康狀態的能力。“質量”與“能力”實際上並不矛盾,只是採用的定義方法不同。“質量”所採用的是一種本質定義方法,即體質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質量;而“能力”所採用的是一種功能定義方法,即體質從它所發揮的作用方面來講是一種能力。“質量”高即“能力”強,“能力”強即“質量”高,二者是統一的,並無矛盾。

研究進展


20世紀70~90年代初期,我國的體質研究主要針對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過程的規律進行研究。採用的方法大都是單指標的常規統計結果的比較,分析年齡性別及地域的差異和變化規律。涉及到的指標也都是形態、機能和素質中的指標。研究方法是橫剖面抽樣測量。這期間研究主要結合1979年的青少年兒童調研、1985年的全國學生的調研和1991年學生體質監測。通過研究解釋和發現了我國青少年兒童身體形態指標的非等比發展、男女身高的“二次交叉”等一些生長發育的規律。進入90年代后,在繼續保持對兒童青少年的體質監測的基礎上,開始重視對中國成年人、幼兒和老年人的體質狀況進行探索研究。同時,由於受到“健康促進”思想的影響,此期間進行的研究內容,由單純的體質指標擴展到與體質狀況有關係的生活方式方面,在早期主要涉及到體育鍛煉的內容,並且開始嘗試研究更為簡易的體質評價標準,也即展開了體質評價的數學方法的研究。為實現國民體質監測系統的建立,在2000年前後開始了測試指標的研發、測量工作的電子化和自動的改進以及信息化的嘗試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