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
中醫基礎術語
中徠醫術語。七方之一。方劑之大者。
● 英文名稱:Major Formula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方劑學
● 夫大方之說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兩大而頓服之大方,蓋治肝及在下而遠者,宜頓服而數少之大方,病有兼證而邪不專,不可以一二味治者,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儒門事親》)
● 藥味多、用量大,治療邪盛病重的方劑。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大方是中醫藥方劑“七方”中的一種,在臨床實踐中運用,由來已久。
● “七方”之說,源於《內經》。關於“七方”的最早記載,可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此言藥味多少;“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此言藥味奇偶;“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此言藥性緩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
● “七方”的實質,是以病情輕重、病勢緩急、病邪嚴重程度、藥性緩急、藥味奇偶以及患者體質的強弱等作為依據的一種方劑分類法。后經歷代醫家逐漸演化,統一將“七方”分為大、小、緩、急、奇、偶、復七類。
● 所謂大方,是指藥味多或藥量大,治療邪盛重症,需用重劑治療的方劑。
● 中藥大方是由疾病的複雜程度、患者的體質強弱等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同一位患者,可以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多個證型,可見虛實夾雜,寒熱並存,或是疑難雜症等。患者氣血陰陽嚴重失調,單單隻祛邪或扶正還遠遠不夠。
● 因此在治療時既要突出治療主要病證,又要兼顧到其它方面,做到祛邪又扶正,這種情況是簡單的方劑不能勝任的,只有運用具有更多藥味和更大藥量的大方才能奏效。當前一般認為大方有以下五種:
● ● 藥力猛,如方中運用附子、烏頭、大戟、芫花等峻猛之葯。
● ● 藥味多,通常藥味數在15~30種,大多在20~25種內。
● ● 藥量重,單藥劑量不大,但總劑量大,取“重劑起沉痾”之義。
● ● 量多而一次服完。
● ● 能治療重病及下焦病。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中甲。方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 [4] 何澤民。試論中藥大方的臨床運用。遼寧中醫雜誌,2010,37(4):64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