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之路
崑山之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崑山還是個農業縣,並且在蘇州六縣中經濟排名倒數第一,而今竟一躍成為“全國百強縣(市)之首”。崑山神話般的崛起令人稱奇,一路走來,我們不斷地追問:“崑山到底靠什麼演繹了神話?”在崑山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展廳里,大家認真聽取情況介紹,觀看崑山改革開放30年和撤縣設市20年發展歷程展覽,從300多幅照片,150多件實物和10多個視頻影像當中,找到了答案:創新。創新,讓崑山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打破了一個又一個瓶頸,不斷走向輝煌,穩居全國百強縣(市)之首。以“艱苦創業、勇於創新、爭先創優”為主要精神內涵的“崑山之路”,讓人為之嘆服,崑山人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做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敢於做政策的創造者,不做政策的執行者。如今的崑山又提出整體發展學新加坡,產業提升學韓國,自主創新學台灣地區的發展思路。
“崑山之路”的成功經驗就是他們注重城鄉統籌,走全面發展之路。崑山的城市化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以鄉鎮企業發展帶動小城鎮建設為標誌的工業化啟動時期;二是以開發區建設帶動城市擴容增量為標誌的工業化推動期;三是以全面實施城市化戰略為標誌的城市化與工業化互動時期;四是以編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為標誌的城市化提高時期。
而今,崑山打破城鄉二元地域分割,引導城鄉空間有序融合,把市域927平方公里整個作為一座城市來規劃,進行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鎮村布局規劃,並從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鎮、新型社區、自然村落五個層次加以推進建設,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城市化率達到了70.1%。在抓好中心城區建設的同時,規劃了城市東西部兩個副中心,並加快副中心的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建設;配合建設過程中的動遷改造,全面實施農民宅基地和住房置換成城鎮商品房工作,規劃建設73個新型社區,70%左右的農民實現集中居住。同時,在基本農田保護區,保留了105個自然村落,近三年每年完成30個自然村落的整理改造。
在建設中,他們以城市引領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建設,全面建設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生態環境、社會管理”八個一體化,全面推進城市現代化和國際化步伐。
“崑山之路”的成功經驗就是他們注重增強產業優勢,走率先發展之路。崑山堅定不移地實施經濟領域的外向帶動、民營趕超和服務業跨越“三大戰略”。二十多年來班子換了一屆又一屆,思路不斷創新、思想不斷解放,但“外向帶動”的發展主戰略始終未變。在這一戰略的統領下,崑山人上演了一出出開放大戲:抓住浦東開發開放良機,進一步借力上海,大力引進外資,實現了經濟“內轉外”;抓住自辦的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獲國家認可的機會,促進產業集聚集群,實現了“散轉聚”;進入二十一世紀,他們緊緊抓住國際資本轉移的機會,大力招才引智,引進研發經濟、總部經濟,加強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低轉高”。如今,他們又提出民營趕超、服務業跨越戰略,但依託上海、對外開放依然是主旋律,作為服務業跨越龍頭和主體的花橋國際商務城,在功能定位上就是“融入上海,面向世界”,在位置上則屬於崑山嵌入上海的一塊“飛地”。就這樣,他們依託上海,繼而把視野投向上海、轉向亞洲、轉向全球,小小崑山成為“世界的崑山”。
“崑山之路”的成功經驗就是他們注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科學發展之路。1984年以前,崑山是一個單一農業縣,但就在這一年崑山人幹了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崑山人自己創辦了一個工業小區,並在上海的虹橋機場,設立了一個大廣告牌,上面寫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崑山市歡迎你”,當時引來了許多質疑和嘲笑。最終,崑山市的首創精神和務實作風得到了認可,1992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開發區。如今,這個開發區在中國國家級開發區綜合實力評比中位列第四,世界500強有20多家在開發區興辦項目。但真正為崑山經濟裝上“動力組”的還是2000年崑山出口加工區的設立。為這件事,崑山市委、市政府跑了整整三年,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就是這麼巴掌大的出口加工區,去年完成進出口總額315億美元,在全國出口加工區中處於領先水平。
崑山注重提高資源集約和節約利用,招商引資向精細型轉變、資源利用向集約型轉變、園區發展向內涵型轉變。實現從“崑山製造”向“崑山創造”轉變是他們實施高新技術產業“雙倍增”計劃的目標,崑山正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目前,NSK中國技術中心、丹尼斯克中國研發中心、正新輪胎研發中心等一批外資研發機構已落戶崑山。研發機構和產學研聯合體總數有300個,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從“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不管金山銀山,有污染不能進崑山”,到“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崑山提出的發展理念,透露出了他們對環保的正確審視,目前,全市已建成運行污水處理廠23家,工業污水處理率達到100%。
“崑山之路”的成功經驗就是他們注重持續改善市民生活,走和諧發展之路。群眾富不富,看看人口收入。崑山始終把富民優先作為發展的第一導向,不以平均數代替大多數,努力提高中等收入戶比重;不以統計數字代替直觀感受,努力提高全面小康的公認度。2009年,全市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的農戶已達90%以上,超過10000元的農戶達73%以上。小康什麼樣?崑山是可觸摸的樣板。2004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崑山後說:“都像崑山,小康社會就實現了。”小小崑山幾年前在江蘇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為使廣大農民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儘快過上好日子,崑山市實施了以“個個有技能,人人有工作,家家有物業”為內容的“三有工程”,採取了“產業富民、創業富民、就業富民、物業富民、股份富民、社保富民、財政轉移富民、幫扶富民”的八項富民措施,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拆遷保障和征地保障為內容的“五道保障”體系。
從2003年起,崑山市對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以上老年農民實施社會養老補貼;從2005年起,在江蘇省率先實現農保城保並軌,讓失地農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樣每月領退休工資;2007年起,實現醫保全民覆蓋,農民大病統籌醫療費用最高可報銷20萬元。崑山為融合新老市民,專門成立了“新崑山人工作委員會”,承擔外來人員的教育管理服務職能。
“崑山之路”的成功經驗就是他們注重優化政府服務,走創新發展之路。30年來,崑山市的領導班子換了七屆,但外向型帶動的戰略始終沒有變,變的只是適應發展要求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舉措,從而形成了獨有的崑山特色。崑山市的領導者們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保持連續是一種效益,就是一種速度,就是一種超越”。
崑山市是“強勢政府”,更是“務實政府”,大力倡導“少說多干、大膽巧幹”,形成了一種獨有的開放創新精神與埋頭苦幹精完美結合的個性。有人說,崑山人特別“拗”,認準的事“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其實,這是一種基於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堅持。
崑山市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口號和目標,他們整頓機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不炒概念、不圖虛名,本著切實可用的原則,怎麼合適怎麼干。
崑山市在全國率先提出“親商、安商、富商”和“親民、愛民、富民”的服務理念,打造外商雲集、百姓安居樂業的服務環境和居住環境。成立了為外資企業服務的三個中心,即外資招商服務中心、外商投訴處理中心和外向配套協作中心,形成了溝通政府部門和外商之間的三個渠道,即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台資企業協會和外商沙龍活動。崑山市、鎮、村每級都有便民服務中心,並且功能齊全、設施現代化、辦公環境良好,崑山每年還要評選出誠信服務優良單位,合力增創服務優勢。
2003年,崑山就成立了當前十分流行的行政服務中心,按照“一個門受理、一座樓辦事、一個窗收費、一條龍服務”的運作模式,對進駐事項實行統一接件、統一收費、統一管理,並建立了電子監察系統,辦事過程實行全公開。目前,有35個部門進駐,450多項行政許可及審批服務事項、224項收費項目進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