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首關遺址
龍首關遺址
龍首關遺址在大理市北42公里,古稱龍口城,因大理蒼山北為首,南為尾,以上、下來分又稱為上關。其位置東臨大理洱海,西接蒼山雲弄峰,大理文物旅遊古迹-龍首關遺址是蒼山與洱海相連接最窄處,“襟山帶海",地勢十分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南詔拱衛首府的雄關要隘。
龍首關遺址 在大理市北42公里,喜洲上關村西側,古稱龍口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王皮邏閣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其他五詔,由蒙舍詔(今巍山)遷都太和城,建立南詔國后,為防禦吐蕃南下侵撓,以龍首關,作為南詔太和城北面關隘。此後,歷代統治者對龍口城都作了興修加固。明洪武年間,大理衛指揮派周能在龍口城的基礎上修築龍首龍。龍口城城牆遺址至今猶存,依山勢修築南、北兩道城牆,各長約100米。南北相距500米,在北城牆還築有一道月牙形的城牆,成為上關城的瓮城,現殘存的城牆底部寬約15米,高約5米,用土夯築而成。明清以來修建的城牆用青磚和石頭壘成,十分堅固,在城牆上每間隔20米,建一碉堡。在關隘的西部,蒼山雲弄峰腳下,有一塊方形草坪地,稱為校場,為練兵之地。1985年公布為大理市文物保護單位。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王皮邏閣在唐的支持下兼并了其他五詔,由蒙舍詔(今大理巍山)遷居太和城,建立南詔國后,為防禦吐蕃南下侵擾,以龍首關作為南詔太和城北面關隘。《蠻書》卷五載:“蒙歸義……取大厘城(今大理喜洲),乃築龍口城為保障”,蒙歸義即皮邏閣。胡蔚本《南詔野史》載:“開元二十六年皮邏閣遷居太和城,立龍尾、龍首兩關。”從此以後,歷代統治者對龍口城都作了興修加固。明洪武年間,大理衛指揮使周能在龍口城的基礎上重築龍首關,撥重兵鎮守,可見龍首關在歷史上並不是一般的城鎮,而是軍事上的要隘。據傳,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時,派兵攻打大理上關,因其險固經過幾天幾夜的激戰,都沒有攻下,大理文物旅遊古迹-龍首關遺址今大理上關城北門外的沙坪就是當年的古戰場。
舊的城牆遺址至今猶存,大理文物旅遊古迹-龍首關遺址南北相距500米。它東臨洱海,西依蒼山為屏障,依山勢修築南、北兩道城牆,各長約500米。大理文物旅遊古迹-龍首關遺址在北城外還築有一道月牙形的城牆,成為上關城的瓮城。現殘存的城牆底部寬約15米,高約5米,用土夯築而成。明、清以來修建的城牆,改用青磚和石頭壘成,十分堅固,在城牆上每間隔20米,建一碉堡。在關隘的西部,大理文物旅遊古迹-龍首關遺址蒼山雲弄峰腳下,有一塊方形的草坪地,稱為校場,為練兵之地。整座城邑“設險防非”,城門上掛有“鳳朝樓”及“北關屏藩”、“北門鎖鑰”匾額。附近的三家村,又名花樹村,是著名的“上關花”遺址。
修公路拆毀古城牆的影響,早已超出了大理。雲南省文化廳曾就大理龍首關遺址召開專題調研會;國家文物局還對龍首關遺址保護問題進行了專項督察。最終,大理市交通局局長黨內嚴重警告、行政記大過;市交通局黨委書記黨內警告、行政記過;市文化局局長行政記過;大理市委、市政府向州委、州政府作書面檢討;對施工單位給予20萬元的處罰。另據透露,大理市一位副市長也被免職,雖是“多因一果”,部分也是因為龍首關遺址遭破壞一事。“這是一次嚴重的違法事件”,馬忠華說,“從州到市,我們絕不掩飾、護短。”走馬上任70多天的他,用“傷心、痛心、羞愧、欣慰”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客觀地說,大理市這麼多年在文物遺產保護方面付出了很多。但這次沒有保護好祖宗留下的遺產,我們很羞愧。外界關注大理是好事,大家提了許多善意的批評和建議,希望大家來幫助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