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

運動品牌

青島雙星是製鞋業中規模一流、管理一流、品質一流,敢於和世界名牌抗衡的全國規模最大的製鞋企業集團,總部在青島。雙星集團成立於1921年,至今已經擁有91年發展歷史的雙星集團是民族工業的驕傲,是跨國界、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國際型企業集團,雙星已形成了鞋業、輪胎、服裝、機械、熱電五大支柱產業及包括印刷、綉品、三產配套在內的八大行業,擁有5萬名員工,140餘家成員單位,資產總額60億元,出口創匯1.7億美元,年銷售收入80億元。雙星專業運動鞋、雙星旅遊鞋、雙星皮鞋和雙星輪胎榮獲"中國名牌",雙星品牌價值492.94億元。

品牌介紹


雙星
雙星
青島雙星,世界製鞋業中規模一流、管理一流、品質一流,敢於和世界名牌抗衡的全國規模最大的製鞋企業集團,擁有近4萬名員工,品牌價值100億元,是全國最有價值品牌之一,是一個跨地區、跨國界、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國際型企業集團。目前雙星已形成了五大支柱產業(鞋業、服裝、輪胎、機械、熱電)八大行業(鞋業、服裝、輪胎、機械、熱電、印刷、綉品、三產)並駕齊驅,共同構築強雙星、強名牌的新格局。
雙星,在改革的大潮中,第一個偷著賣鞋下海進市場;第一個進行低成本擴張,走向橫向經濟聯合之路;第一個脫離計劃經濟統購包銷的商業體制,自行組織商家訂貨會;第一個脫離計劃經濟流通體制的束縛,構建起自己的營銷網路;第一個實施"東部發展,西部開發"戰略轉移;第一個實現了六大類鞋並舉;第一個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第一個以企業名義到海外召開新聞發布會;第一個獲得了全國馳名商標;第一個獲得鞋業股票上市;第一個涉足多元化經營;第一個創出了中國人自己的名牌;第一個通過國家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產品;第一個建起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國家出口免驗資格……。
雙星
雙星
雙星,以市場為主線,以名牌為核心,以全球化營銷為目標,在汪海總裁的指揮下,大力實施"名人、名企、名牌"三名戰略。相繼在青島開發區、沂蒙山區、中原、西南等地建起了雙星開發區、海江、魯中、成都、張家口等十大鞋城,擁有140多條生產線,實現了當地生產,當地銷售的格局。雙星市場銷售網路以魯豫、華北等六大經營指揮部為大兵團,以北京等60多個總代理公司為根據地,以遍布全國的近3000家連鎖店為網路,形成中國鞋業最大的營銷服務體系。在國外相繼建起了美國等10個經營公司,產品出口到美國、日本、香港、中東、南非、澳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國外200多家客商建立了貿易關係,年創匯達8000萬美元。
雙星通過運作品牌、運作資金,成功地涉足輪胎行業,從為人造鞋轉向為車造鞋。目前雙星輪胎工業園區佔地面積1800畝,形成子午胎、斜交胎、農用胎、工程胎系列化產品,年生產能力達550萬套,建立了擁有110多家總代理,覆蓋全國的市場網路,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居全國同行業前列。
雙星鑄機公司主導產品清理機械,佔據全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大型非標產品的投標中標率在95%以上,產品遠銷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各項經濟指標連續14年居全國同行業之首。
雙星橡機公司具備全套斜交、農用胎設備的生產能力,並成功研製了30多種高、精、尖的子午胎關鍵設備,產品遠銷韓國、泰國、印尼、斯里蘭卡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居全省同行業首位。
雙星所涉足的領域,雙星所發展的產業,不僅是我國的優勢產業,同時也是本土市場需求不斷增長的產業,可以說,巨大的場空間為雙星營造了大發展的空間。在未來2-3年的發展中,以傳統加工行業起家的雙星,在同行業中將發揮品牌的先發優勢,打造成中國銷售收入過百億的綜合性加工製造業大集團。

經營種類


“雙星”商標首批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雙星鞋連續15年榮列全國同類產品銷量第一,穩居中國製鞋行業的龍頭地位。
雙星輪胎:具備生產全鋼載重子午胎、半鋼子午胎、斜膠載重輪胎、農用輕卡輪胎、工程胎、內胎、墊帶及特種專業化輪胎等1000萬套的生產能力,擁有覆蓋全國、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市場網路,產品遠銷東南亞、中南美、中東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同行業中獲准進入國際市場範圍最大的企業之一。雙星輪胎總體實力排名中國輪胎行業前5位,雙星輪胎被評為“十大民族品牌”,並榮獲全國質量管理先進企業榮譽稱號。
雙星機械:集科研、設計、製造、安裝調試與諮詢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機械製造加工企業。下屬10個子公司,主導產品為清理設備、砂處理設備、造型設備、橡機設備、塑料機械、空氣除塵設備、污水處理設備、鍛壓設備、輪胎模具等,產品遠銷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雙星鑄機佔據全國50%以上清理機械市場份額,各項經濟指標居全國同行業首位,雙星鑄機入圍中國機械500強。雙星橡機具備全套斜交胎、農用胎設備的生產能力,並成功研製了30多種高、精、尖的子午胎關鍵設備。雙星機械獲得"山東省機械工業設備管理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雙星服裝:現已構建起南北服裝產業集群、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和強大營銷服務網路,具有近30個經營單位,近百家服裝生產核心工廠,形成運動休閑服、專業比賽服及各類運動休閑包、球類產品、帽、襪和運動器械等系列產品。雙星服裝榮獲“中國服裝行業質量合格、顧客滿意,國家標準產品(單位)”榮譽稱號。2004年獲評"青島名牌",2005年被評為"山東名牌"和國家質量免檢產品。
雙星熱電:下屬雙星熱力廠和雙星熱電廠,其中熱力廠是青島市市區主要供熱單位,熱電廠是膠南市工業區主要供熱供電單位,也是雙星輪胎的主要供熱配套單位。

成就


雙星集團實施品牌運作戰略,大力發展廣告、金融、餐飲、娛樂、旅遊等三產行業,目前已涉及30多個行業和領域。
在經濟一體化的新時期,雙星將依託五大支柱產業、八大行業,將雙星打造成“中國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綜合性製造加工業特大集團”,在世界經濟的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國企業的實力和風采。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百八十五,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百三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了6次比較明顯的波動,包括5次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和1次通脹緊縮,經歷了6次比較大的宏觀調控。而在中國的企業發展史上,雙星 的30年,是改革開放的30年,是雙星奮鬥的30年,是雙星發展的30年,是雙星輝煌的30年。
在雙星,折射出中國國有企業幾十年變革史的光輝。雙星所走的路,在一定意義上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發展歷程


雙星
雙星
30年來,隨著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和市場的大浪淘沙,自始至終從事傳統製造業的雙星,屹立市場30年不倒,而且滾雪球般做大――資產總額從800萬元增加到60億元;銷售收入由不足3000萬元增加到100多億元;由單一從事製鞋 業,發展成為擁有製鞋、輪胎、機械、服裝、熱電五大產業的 綜合 性製造加工業大集團。
1988年,全國20位優秀企業家在 中南海意氣風發地接受國家領導人的頒獎;2003年11月14日,有關媒體千方百計從全國各地找來“首屆全國優秀企業家”獲獎者,組織了一次“15年後再相聚”的活動,首屆優秀企業家只到了10位。20年過去了, 20位企業家中,一直留在國企並至今活躍在國有企業領導舞台上的只有汪海一人。
軍人出身的汪海,今年67歲,當了35年企業領導人,這其中改革開放佔了30年。汪海帶過兵,打過仗,在一個國企中30年沒挪窩。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他既是一個實踐者,也是一個見證人。從中國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他經歷了種種的變革。1975年,轉業后的他調進了雙星集團的前身―― 青島市第九橡膠廠。30多年間,汪海執掌下的雙星摸著石頭過河,以“敢為天下先”著稱,在國有企業中率先打破統配包銷,率先由二產轉三產,率先進行低成本擴張,率先實行國有民營,經歷了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全過程。
雙星在1983年進入市場,是在無奈之下作出的選擇。
1978-1983年,中國處於短缺經濟與計劃經濟的狀態,行政和計劃仍是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國家在這一時期採用的主要是行政和計劃辦法。1983年,有著2000多名職工的青島橡膠九廠仍是跟著國家計劃轉,數十年一貫制地生產“解放鞋”,原料由國家統配,產品由國家包銷。但到了這年年底,初期的改革開放使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出現了真空,商業部門告訴橡膠九廠,“傻大笨粗”的解放鞋賣不出去,拒絕收購。剛剛被任命為青島橡膠九廠黨委書記的汪海,面對堆積如山的200萬雙解放鞋,被逼之下邁出了“自銷”的第一步,在一個個冬夜裡,由汪海帶領,將解放鞋偷偷運出廠自己銷售。很快,風聲走漏,商業部門大怒,聲稱今後停止包銷他們生產的任何產品。商業部門的憤怒並非沒有緣由――這家企業竟然置“紅頭文件”於不顧,作出明目張膽的違規行為。但那時的汪海,除了將解放鞋賣出去,讓企業生存下來,已經管不了太多。在他的帶領下,職工們索性在大白天背著鞋箱闖市場,不但在青島本地賣,還跑到煙台、石家莊、南京、蘭州賣,一年過後,200萬雙解放鞋全部賣了出去,企業因此活了下來。
在1984年的時候,中國的人事仍是任命制,講文憑、講學歷,人事任命上級和“紅頭文件”說了算,當時全中國還沒有一家敢實行聘任制的。
砸掉計劃經濟舊體制、舊機制的鎖鏈,打破身份界限,砸掉了“舊三鐵”(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和“新三鐵”(鐵鎖鏈、鐵欄桿、鐵關係),偷著到農村招收農民工,雙星又是第一家。
當時,橡膠九廠的機構設置早已嚴重脫離了生產、銷售的實際需要。汪海在實際工作中真切感受到了舊的管理模式弊端叢生,當時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生產效率低下的體制窒息了企業的生機和活力。汪海決定機構優化。矛盾爆發了,有人質問汪海:“你有政策根據嗎?”一些上級領導親屬組成的武裝部和安全科,拒不執行廠里的決定,告狀告到了國家勞動部,汪海絲毫沒有讓步,堅決將兩個科合併,並且將隊伍龐大的計劃科並進銷售科,進而將原先只有4個人的銷售科擴充為擁有600人的銷售公司。
汪海成了中國第一個打破“鐵飯碗”的人,全部合同制。
國有企業諸多弊病得到根治,效益好了、工資增加了,企業職工積極性自然更高了,企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在市場的博弈中,鄧小平提出來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改革理論給了汪海很大的啟示,他認識到,國有體制在競爭性行業中並不能保持持續發展的優勢。上世紀90年代初,汪海在有利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將雙星經營公司進行承包買斷,完成了職工從“給公司賣鞋”到“給自己賣鞋”的轉變,把眾多雙星人送上了製造百萬富翁的流水線,同時為競爭性領域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探索出一條新路。他還將鄧小平提出的“農村責任田”的方法移植到工廠,創造了雙星法制化、市場化“四自一包”管理新模式,將車間設備承包給職工個人,把企業的工作崗位變成了每位職工的“責任田”,實現了職工自己管理、自己算賬、自己減人、自己降耗,整個集團的生產效率提高30%以上。
改革以後,企業發展特別快。1992年後,中國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短缺經濟逐漸結束,出現了過剩現象。對於製鞋行業來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由於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製鞋企業總數達到幾千家,產能出現了嚴重過剩,全國80%的製鞋企業出現虧損,這時的雙星卻照樣盈利。同行艷羨地說,汪海精明,十幾年前就進行了低成本擴張,具備了成本優勢。1985年,中央提出企業走“橫向經濟聯合”之路,而汪海早在一年以前,就與黃島橡膠廠搞橫向經濟聯合,在挽救了這家即將倒閉的鄉鎮企業的同時,成功地將自己的老產品轉移到農村生產,獲得了廉價的廠房和勞動力。此後一年多,汪海在青島周邊地區建起13家聯營分廠,年產值加起來達到1億元,完成了低成本擴張。
自上世紀90年代初始,雙星先後在沂蒙山建起魯中、瀚海兩個具有相當規模的鞋城,並一發而不可收。到今年,雙星已經先後投資在山東、河南、四川、貴州等地的偏遠山區建起十幾個生產基地,在成功帶動10萬多名農民致富的同時,自己的資產規模也因憑藉低成本經營急劇擴大。
而當時間推進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製鞋業發生了新的變化,外資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個體私營企業在有了一定的積累后,紛紛在這個門檻低、見效快的行業取得了快速發展,鞋業市場競爭更加殘酷。因此,雙星選擇了新的投資方向――與製鞋同屬橡膠行業的輪胎業。在短短几年間,通過“小吃大”(吸收合併原華青輪胎)進入輪胎行業,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快速發展,收購了原東風輪胎,出現了“快吃慢”、國有吃國有的特例,使雙星這個輪胎行業的後起之秀迅速做大做強。目前,雙星已經形成了青島、中原和湖北十堰三大輪胎生產基地,產品涉及全鋼子午胎、半鋼轎車 胎、載重斜交胎、農用輕卡胎、軍胎、工程胎、特種胎等七大系列、600多個品種,達到各種輪胎1000萬套的年生產能力,躋身全國六強,並獲得了中國名牌的稱號。輪胎業的發展帶動了為其配套的鑄造機械和橡膠機械的發展,使雙星鑄機和橡膠行業的實力也在全國名列前茅,知名度和市場份額迅速提升。
作為一個以“敢為天下先”為己任的企業家,汪海帶領雙星在改革開放的近30年間,創造了國有企業中數量眾多的“第一”。
1984年,雙星破牆開店,敞開大門辦三產,成立了國內國有企業中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勞動服務公司,建成雙星不夜城、“大吃街”和旅遊休閑度假村,成功安置了2000多名人員就業。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雙星在國有企業中第一個以企業的名義召開新聞發布會,第一個在國際舞台上舉行“鞋 文化表演”,成為國內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先行者。
雙星最早實施名牌戰略,第一個開始進行多元化經營,大力發展 廣告、金融、餐飲、娛樂、旅遊等三產行業,實現了橫跨17個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1988年,雙星幾經周折,成為全國首批獲得自營出口權的企業,並在1995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年出口創匯突破5000萬美元的製鞋企業。
1996年,雙星在國內製鞋行業中首家實現股票 上市 交易。
2000年,雙星第一個闖“雷區”,進行產權制度改革……
敢於冒險、勇於探索,這或許正是汪海和他率領的雙星在國企改革前沿長盛不衰的秘密。而在“十六大”以來的5年,是我國“入世”后融入全球化最快的時期,尤其是2003年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國內外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我國經濟在走出通脹緊縮的陰影后不久,出現了煤電油運緊張、部分地區和行業投資增長過快等“過熱”現象、橡膠等原材料價格暴漲、人力資源緊張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接踵而至。2007年的宏觀調控更為特殊,一年內國家10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4次提高利息率,這時期的雙星又一次面臨新的外部環境和挑戰。
為此,汪海又提出了“崗位是市場、競爭在機台、人人都 創新”的理論,創造了“打商戰中創新的人民戰爭”的競爭模式,激發了員工的創新潛能,僅2007年就實現全員創新近4000項,創造效益2億多元。他破解了“過去計劃經濟工人仇視設備”的管理難題,將設備承包給員工,並運用廠幣,獨創了“家庭消費式管理模式”,大大激發了員工“當家做主”的創新積極性。員工中出現了針尖磨細了再用,自己買配件維修設備的新現象;創造了2000多米、落差最高30米的零距離懸浮線自己設計、自己製作安裝的新奇迹;創造了資金切塊、“一單一算、一天一算、分段核算、當天出成本”的資金管理新奇迹,原來一條流水線需要200萬元資金現在只用20萬元就能運轉的資金使用效率新紀錄也在雙星誕生。
2007年歲末,汪海高調宣布,雙星上市公司剝離製鞋業務,專心發展輪胎和機械業務,受讓上市公司製鞋業務的雙星名人實業公司則做大做強製鞋業。汪海志在“用3到5年時間,把輪胎、機械、製鞋三大產業都做大做強,實現‘把雙星打造成中國綜合性製造加工業特大集團’的戰略目標”。
從第一個同行業中馳名商標企業,到中國橡膠行業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四個“中國名牌”的企業(雙星專業鞋、雙星旅遊鞋、雙星皮鞋、雙星輪胎);從瀕臨破產的企業到擁有五大支柱產業、八大行業;雙星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經濟管理學的理論,不照搬西方企業的做法,取得了令國內外人士都意外的成就。這說明,雙星的改革和發展作為一種“現象”和“標桿”,關鍵是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革,汪海倡導的“實事求是”用好了中國改革開放理論的精髓,這也是雙星“30年之謎”的最好答案。
雙星30年的 創業發展歷程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折射,而汪海,無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實踐者之一。

大事記


1921 雙星集團的最前身——維新制帶廠誕生,是中國最早的民族製鞋企業。
1956 企業被命名為國營第九橡膠廠,揭開了自身發展的序幕。
1983 7月5日,雙星商標註冊成功,標誌著雙星在中國企業中最早有了品牌意識,開始實施名牌戰略。
1984 11月,雙星在全國第一家以企業的名義成功召開新聞座談會,是下海進市場的標誌。
1985 9月,雙星首家研製成功高級牌球鞋,汪海總裁親自到北京給女排姑娘們送鞋,標誌著雙星產品向專業化發展。
1986 研製出高檔排球鞋,雙星排球鞋獲國家銀質獎。
1990 雙星產品成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標誌產品,雙星品牌從追隨模仿階段發展到超越創新階段。
1992 8月28日,雙星成為第一家在紐約召開新聞發布會的中國企業。
1995 和《新體育雜誌》聯合舉辦第一屆中國足球“雙星金球獎”。
1996 雙星鞋業股票掛牌上市,實現了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結合;同年青島雙星羽毛球運動俱樂部成立。
1997 八運會贊助馬家軍。
1998 雙星技術開發中心被評為同行業首家國家級技術中心。
2000 研製出高檔排球鞋,雙星排球鞋獲國家銀質獎。 7月,雙星改製為有限責任公司,是雙星現代化企業制度建立的標誌。
2001 贊助第九屆全國運動會會服。
雙星牌旅遊鞋獲中國名牌。
贊助第五屆城市運動會,同年雙星雄鷹籃球隊成立。
冠名蘇迪曼杯羽毛球比賽,同年雙星運動鞋、旅遊鞋、皮鞋榮獲中國名牌,品牌價值飆升492.92億元。
雙星為奧運喝彩,攜手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運會贊助馬家軍。
雙星男籃沖入CBA。

雙星鞋業


全國規模最大的製鞋企業集團。雙星遵循行業規律和市場規律,相繼建起雙星開發區、海江、工業園、魯中、瀚海、中原、成都、貴陽、張家口、福建等10大鞋城,擁有140多條鞋類生產線,熱硫化鞋、冷粘鞋、布鞋、皮鞋、注射鞋、專業鞋六大類並舉,年產各類鞋近億雙。並在全國建起10大經營戰區、4000多家連鎖店的營銷網路;在國外設立美國、德國、俄羅斯、阿聯酋等十家分公司,並與200多家國外客戶建立貿易夥伴關係,擁有中國鞋業唯一的國家級技術科研開發中心和皮革鞋類檢測中心。 "雙星"商標首批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雙星鞋連續15年榮列全國同類產品銷量第一,穩居中國製鞋行業的龍頭地位。青島雙星攜手青島國版集團開啟全國首個物聯網應用創客社區
青島雙星集團與青島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國版集團)攜手打造的全國首個物聯網應用為特色的綜合性創客社區—— “五四創客城”開城儀式在原雙星集團總部大樓舉行。
青島五四創客城是雙星集團充分利用原集團總部設施和辦公物業,聯手青島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依託雙方優勢產業資源、技術優勢、權威平台和國際渠道,在全國創造性的首創第一個以“城”為概念的物聯網應用為特色的高科技創客聚集區和創客生態圈。青島五四創客城一期規劃面積約20000㎡,二期約20000㎡,共計43000㎡。旨在打造全國知名、山東省最大的物聯網應用和網際網路應用綜合性創客社區,旨在打造全國第一個以物聯網應用和網際網路應用為特色的綜合性創客社區,融合國家級創客服務平台、眾創空間,創新孵化器,創業加速器,創客公寓、創客咖啡、創客社區和文化休閑,成為多元化、多養分、保姆式、全產業鏈的創客生態圈及創客綜合基地,為廣大創業者提供一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台。